衆城作品——光緒進士孫秉衡家族佚事(四)

於鎮河,國民黨中將,長期擔任閻錫山麾下軍長、兵團副司令等要職,是官位最高的渾源籍軍事將領。在於鎮河的提攜下,不少渾源同鄉在其部下擔任下級軍官,孫有成就是其中的一個。在一次戰鬥中,孫有成遭受子彈射擊,在兩腿膝蓋附近形成貫通傷,被戰友抬下戰場,輾轉送回到家中,家裡便延請著名中醫“王短腿”為其施治。“王短腿”名叫王清錫(別稱“王瑞芝”),是渾源西關街“保滋堂”藥鋪的掌櫃,他身長腿短,坐著與常人無異,站起來就比一般人矮了許多,因此有“王短腿”的綽號。“王短腿”子承父業,以治療傷寒、外傷聞名渾郡,他根據孫有成的傷情,為其清創後敷以自制藥物,使孫有成很快得到康復,沒有造成嚴重殘疾。孫有成傷愈後,重新赴大同,回到於鎮河的部隊中。

1949年5月,時任大同軍事指揮總司令的於鎮河率部起義,部隊接受和平改編。當時,於鎮河所率投誠的部隊按起義對待,舊軍官或加入到解放軍隊伍中,或發路費回家,孫有成就在此時回到原籍渾源。

渾源是解放區,1946年10月至1948年2月,全縣各地展開了轟轟烈烈的土地改革運動,土改工作隊和貧農團對地主、富農進行了清算鬥爭;孫家的老宅及鋪面被沒收,分配給多戶鄉民居住。孫有成看到祖輩的產業被民眾瓜分,悲憤交加,遂接上妻子兒女,一家四口什麼都沒有帶,匆忙離開渾源,重返大同。

孫有成文化水平低,且當過舊軍隊的軍官,在大同的日子過得很是艱難,直到1953年、1954年間才找到工作,在百貨公司上班。在大同再苦再累,孫有成無怨無悔,在他的內心深處已徹底隔斷了與家鄉的任何聯繫。

隨著時間的推移,孫有成的子女長大成人,他們或讀書或工作,一切都在往好的方向發展。1966年,“文革”開始,孫有成被當作“逃亡地主”打成“黑五類”,“黑五類”(指地主、富農、反革命、壞分子、右派等五類人)屬於階級敵人,要接受無產階段專政和各種形式的管制,沒有基本的人權,遣返原籍是對“黑五類”進行管制的一種最常見形式。於是,孫有成夫婦便被遣返回渾源西坊城村,接受勞動改造。

在西坊城,沒有人願意收留有政治汙點的遣返人員,幸好孟乃的妻子將孫有成夫婦收留在家中,一住就是兩年。孟乃在抗日戰爭中參加八路軍失蹤,家裡只留下妻子和兒子孟學文,二十多年來,孟乃蹤影全無,其家屬便成為失蹤軍人家屬(按烈屬對待)。孟乃妻子是個善良的老太太,她給落難的孫有成夫婦提供了一個遮風擋雨的庇護之所,讓孫家夫婦十分感動。幾年後,他們分別從西坊城回到大同,兩個家庭經常走動,如同親人一樣。

在遣返西坊城期間,孫有成一直想著如何能離開這個蒙冤之地。孫有成是於鎮河麾下的起義官兵,當年投誠時宣佈過對起義人員按“既往不咎”的政策對待,於鎮河依此向全體部下作過保證。現在,孫有成因歷史問題被遣返回原籍,顯然沒有按起義人員的政策對待,這讓他很不服氣。因此,他便讓妻子李果英與女婿想辦法尋找於鎮河出個證明,進而落實政策,重返大同原單位。

在那兩年裡,李果英(1917—1997)與女婿一起赴北京、太原兩地,數番奔波,終於見到了時任山西文史館館員的於鎮河,於鎮河痛快地為他們寫了外調證明材料。不久,孫有成夫婦順利地離開西坊城,回到了心儀的大同。

渾源是孫有成的家鄉,也是他的傷心地,他此後刻意迴避家鄉的一切,甚至不願意提到“渾源”那兩個字。孫有成夫婦對渾源一直有很深的牴觸情緒,至死都不願意回去,1997年、1998年間,孫氏夫婦先後去世,均安葬在大同。

孫葆衡系孫秉衡之二弟,字蔭堂,生卒年月不詳,青年時可能就讀於山西省的政法類院校。他的經歷模糊不清,只有一些信息碎片隱隱能看到他若隱若現的身影。

民國22年(1933)3月,孫葆衡時任山西高等法院刑一庭庭長。其時,山西省高等法院因為一件民事訴訟案件需要請求國民政府司法院釋法,便向司法院院長居正呈文請示,落款為山西高等法院院長邵修文,由刑一庭庭長孫葆衡代行。3月16日,司法院發佈《院字第873號》文件,對山西高等法院的呈請內容進行了釋法。

民國25年(1936)7月11日,孫葆衡時任國民政府最高法院推事。

民國36年(1947)1月,孫葆衡時任最高法院刑事第一庭推事,曾參與過對大漢奸周佛海的審判複核。抗戰勝利後,國民政府回都南京,應時局和民眾的強烈要求,曾任汪偽政府行政院長的周佛海被羈押審判,盛況空前。民國35年(1946)10月7日,南京首都高等法院判處周佛海死刑,周氏家屬不服判決,向最高法院提請上訴。民國36年1月20日,最高法院刑一庭作出判決,依然核准了首都高院所做判處的原判,此次終審判決的審判長是刑一庭庭長葉在均,推事為李紹言、孫葆衡及陳樸生三人。

孫葆衡的後代不詳,只知有一女兒曾在榆次法院供職,後在南京居住,2007年時有80多歲。

另,在孫秉衡孫子輩中,最出色的當數孫振武(音,或孫震武)。孫振武是孫有成的堂兄,孫有成女兒稱呼孫振武母親為二奶奶,據推測他很有可能是孫葆衡的長孫。孫振武年青時就讀於同鄉榮鴻臚任校長的北方軍官學校(“學兵團”是其前身),軍校畢業後跟隨晉軍名將商震轉戰南北,是商震身邊的高層參謀人員。孫振武娶妻四川女子,民國37年(1948)底,孫振武給他母親寄過錢;1949年初,他與家庭失去了聯繫,自此音訊皆無。

孫士衡系孫秉衡之三弟,生平不詳。長子在包頭居住;三子叫孫美,生於1929年,當過鐵路工人,其子叫孫望廷,渾源地礦局退休幹部孫守吳在2007年時去他們家中見過這對父子。

孫有成育有一女一子:女曰玉珍(1938—2008),大同師範畢業,生前在大同城區三中任教;子曰德魁(1941.3.18—),大同市退休職工。孫玉珍育有三女一子,次女梁豔萍現任湖北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日本東京大學美學藝術學研究室客座研究員;孫德魁育有三子一女,三子孫海翔現任大同鐵路湖東站黨委書記。

補記:

2015年,我在戮力挖掘張官這個歷史人物的時候,得一位知情人的指引,多次在渾源縣城孫家巷考察張官故居(現西大街孫家巷15號)。張官故居位於鼎鼎大名的麻國華故居——麻家大院西鄰,中間隔著一條南北小巷,在同一處地方坐落著兩座名人故居,讓人覺得一股歷史氣息撲面而來,這讓我頗感興奮。

孫家巷有張官故居和麻家大院兩處名人故居,為什麼沒叫成“張家巷”或“麻家巷”而叫成孫家巷呢?難道這條小巷以前出過一位姓孫的名人嗎?真是百思不得其解。某日,承一位研究渾源文化的老者指點,說麻家大院原系進士孫秉衡的院子,後來孫家將此院賣給麻席珍,同時,孫家巷因孫秉衡高中進士而得其巷名。不過,這畢竟是一家之言,在沒有其他佐證的情況下,姑且記之,也算是一種說法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