輝煌40年醫療篇:「網際網路+」讓就醫過程更便捷、更智能

時光荏苒,社會變遷。從1978年到2018年,改革開放四十年,醫療領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從最初看病老三樣“聽診器、血壓計、體溫表”到如今的智能問診、醫療影像輔助診斷,從“赤腳醫生”滿村跑到遠程醫療會診,從寫不完的病歷“天書”到電子病歷……四十年滄桑鉅變,醫療衛生事業飛速發展,人民群眾有了更多的幸福感、獲得感。

互聯網讓醫療“觸屏可及”

底子薄,基礎差,困難多,辦法少,醫療技術落後。上世紀70、80年代,“聽診器、血壓計、體溫表”是醫生看病的老三樣,群眾“小病在家熬,最多撿點藥,一旦有大病,必須朝城跑”,因為路途遙遠,疾病被耽擱的人不在少數。

20世紀90年代,隨著局域網技術的成熟和運用,醫院的信息化建設開始向網絡化方向發展,遠程會診項目啟動。通過遠程醫療會診平臺,大醫院專家與縣、鄉、村三級醫生共同為基層患者在線會診,先確診病情,做到小病不出村;再逐級轉診,實現大病不出縣;遇到疑難危重症,市級醫院再來解決。大醫院專家線上治療常見病、慢性病,病人不需要到大醫院就診,合作會診不僅有利於基層醫療發展,還實現了病人、醫生、服務“三個下沉”,讓醫療“觸屏可及”,讓基層群眾在家門口“看上病、看好病”。

2015年底,第二屆世界互聯網大會前夕,烏鎮互聯網醫院正式成立。這個首家以“互聯網”命名的醫院,推出了遠程會診、在線複診等諸多創新舉措,創造了“線上+線下”的醫療新模式,標誌著互聯網醫療邁入“遠程診療”的時代。

目前,遠程醫療技術已經從最初的電視監護、電話遠程診斷髮展到利用高速網絡進行數字、圖像、語音的綜合傳輸,並且實現了實時語音和高清圖像的交流,為現代醫學的應用提供了更廣闊的發展空間,越來越多的百姓在家門口享受到“互聯網+醫療健康”創新成果帶來的實惠。

互聯網讓醫療更“智能”

上世紀70年代,“赤腳醫生”走遍天下,出診時挎個小藥箱,箱子裡就是針筒、針頭、體溫計,還有一些青黴素、鏈黴素、甘草片等最簡單的藥品,這就是全部的家當。

隨著改革開放的進程,我國醫療條件日益改善,醫療設備日益先進,針頭反覆消毒使用的歷史一去不復返了。

進入21世紀,在互聯網的助力下,智能醫療逐步推動醫療設備新升級,實現了數據協同、資源協同和人力協同,讓百姓享受更加智能的醫療服務。目前國內不少醫院都已經引入了人工智能閱片系統,用於肺癌、乳腺癌等疾病的輔助診斷。一個非常熟練的看片醫生看一張片子大概需要5到8分鐘,而人工智能系統能在幾秒鐘內自動定位定性病灶,自動生成診斷報告,作為輔助診斷結果提供給醫生進行審查。不僅是智能閱片,在疾病風險預測、臨床輔助診療、智能健康管理、醫院智能管理等應用層面,人工智能技術也正在加速融入,成為影響醫療行業發展、提升醫療服務水平的重要因素。

手機預約掛號、遠程診療、輔助決策、智能機器人做手術……互聯網技術在醫療領域的應用範圍越來越廣,醫療服務流程持續優化,整體服務效能不斷提高,群眾就醫體驗日益改善,百姓就醫過程更便捷、更智能,中國醫療衛生事業駛入發展的快車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