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網」稻香飄拂6000年,澧縣講好農耕故事

「红网」稻香飘拂6000年,澧县讲好农耕故事

「红网」稻香飘拂6000年,澧县讲好农耕故事

【改革開放四十年·縣市區掃描】之“40年40縣”系列述評,今日聚焦澧縣。

秋收季節,穀粒如金。澧陽平原,水稻黃絲亮杆,田野提煉出主題詞:飽滿、金燦。

澧縣“中華城祖、世界稻源”城頭山,常德米食節“芙蓉國裡說豐年”,歡慶首屆中國農民豐收節。稻米、葡萄、對蝦……端坐高高豐收臺,“鄉土明星”最搶鏡。

超越了教科書裡的文明史長度,城頭山抖落萬年風雨,密佈史前文化遺址。當世界上其他人類,疲於刀耕火種時,城頭山先民因稻作而告別漁獵,壘築起“中國最早城市”,洗腳進城做了“市民”。城頭山遺址出土有1.5萬多粒稻米,三丘古稻田原生土上,人工開鑿的水塘、水溝等灌溉設施,距今6000年以上。“世界最早水稻田”裡,稻作文化揚花吐穗。

稻花香飄過時空長廊,農耕故事開講了6000年,澧陽平原的農耕精神,從來沒有改變。

「红网」稻香飘拂6000年,澧县讲好农耕故事

城頭山景區,稻田裡“潑墨”

先於米食節,澧縣城頭山第三屆稻田彩繪節,自8月延續至10月,跨中秋、國慶、農民豐收節三節。

縱情“潑墨”稻田,綠、紫、淡黃三色水稻,繪就巨幅財神圖。“財神”腳踏祥雲,左手持玉如意、右手拋“見者得福”卷軸,送你吉祥如意。白日穿梭於紅高粱“迷宮”、絲瓜豆角綠色走廊,夜宿稻田星空帳篷,仰望澧州明月,千里共嬋娟……稻田彩繪節沾滿了泥巴味、鄉土情,起舞弄清影,何似在田園!

彩繪區已擴種至200畝,城頭山景區熱愛稻田作畫,揮“大手筆”繪文化旅遊品牌。前年,首屆稻田彩繪節,海峽兩岸共享“稻田囍事”;去年,第二屆稻田彩繪節,又說“南瓜囍事”。稻田出彩,城頭山稻作文化出彩,一座農業大觀園裡,旅遊農業、休閒農業、高效農業,“眾星拱月”觀光性、體驗性旅遊產品,還遊客一趟數千年前的農耕旅行。

古城文化、稻作文化立魂,城頭山景區包含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古城遺址博物館、七彩稻城和特色小鎮,遺址景觀配套一系列體驗產品、休閒項目,要素齊全、遊憩體系完整。

去年中國城頭山(首屆)世界稻作文明論壇,聯合國世界糧食計劃署官員、袁隆平院士等出席,達成《城頭山共識》。遺址的歷史價值、科學價值、藝術價值,令世界矚目。探尋稻作文明起源、梳理稻作文化脈絡,城頭山遺址替澧陽平原代言,真實、客觀表達。

「红网」稻香飘拂6000年,澧县讲好农耕故事

葡萄論串賣,一串100多元

新澧州、新跨越,邁向現代農業新徵程,澧縣重特色、上規模、強品牌,力推“農業強縣提速計劃”,農業品牌四面開花:“雙上綠芽”有機茶,一公斤最高賣到1萬;淡水養出南美白對蝦,每畝水面淨利潤過2萬;一畝“農康葡萄”,年產值破10萬。

請海蝦“入住”淡水池,福民水產養殖合作社當急先鋒,八年前即養出第一代南美白對蝦。澧縣南美白對蝦養殖技術,攬獲國家“海蝦淡養”發明專利。

南美白對蝦味鮮質嫩、出肉率高,吃貨們愛不釋“口”。優化產業結構,促農業走向高效,這隻南美“蝦兵”堪稱排頭兵。而沿海海水養殖對蝦,因多年反覆生產,產地驚現一種頑固性病害,對蝦產量急劇滑坡甚至絕收。樹挪死、蝦挪活,挪一挪生長環境,對蝦養殖向內陸淡水池轉移,成大勢所趨。水產專家、養殖大戶紛紛攻關新技術,福民合作社社長羅德軍“新手上路”,卻“初生牛犢不怕虎”,埋頭破譯了對蝦淡養密碼。澧縣“萬畝工程”對蝦養殖,輻射至洞庭湖周邊縣市,湖北、廣西等省區。全國對蝦主產地,澧縣居醒目一席。福民合作社建冷庫,辦廠加工蝦仁、蝦醬等蝦產品,引進蝦飼料公司,完善了產業鏈。“對蝦王”羅德軍,央視七套節目近日特別推介。

因廣種葡萄“黑珍珠”,澧縣享“南方吐魯番”盛譽。國家地標產品“澧縣葡萄”,過去論斤賣,如今論串賣,一串不到1公斤,最高賣價100多元。

湖南農康葡萄專業合作社理事長王先榮,長年圍著一串葡萄轉。早年闖蕩四川時,王先榮嚐到了“巨峰”葡萄,甜在心裡、記在腦裡。首種“巨峰”告捷,王先榮小賺4萬。深圳有一種美國葡萄叫“紅地球”,200株苗要價13萬。王先榮咬咬牙,提回兩麻袋“天價”種苗,“紅地球”掛果第一年,發大啦,賺足了180萬。隨後,葡萄中的貴族“陽光玫瑰”又加盟,“農康葡萄”隊伍兵強馬壯,遠銷廣州、南京、上海等城市,熱銷家樂福、家潤多等超市。“農康”多項葡萄栽培技術標準,奉作全省、全國標準。澧陽平原上一個葡萄專業合作社,“術有專攻”葡萄科研、良種繁育、葡萄酒釀造,年產值2個多億,全省一流、全國領先。

2012年,系“澧縣葡萄”大局奠定年,澧縣投4500萬巨資,於城頭山鎮建萬畝葡萄產業園,300畝葡萄農莊、3000噸葡萄酒廠配套,葡萄種植、釀酒加工、採摘觀光一體。城頭山稻田彩繪節期間,許多遊客游完稻田,又進葡萄園,採摘新鮮葡萄,品嚐葡萄美酒。葡萄產業與悠久農耕文化串聯,牢牢“咬合”。

「红网」稻香飘拂6000年,澧县讲好农耕故事

“中華城祖”地,再塑津澧新城

長江經濟帶、洞庭湖生態經濟區,澧縣乘國家層面大戰略東風,翱翔洞庭湖時代、大長江時代。以澧為榮,縣委書記鄒如龍這樣展望未來:洞庭第五極、澧水中心城,是93萬澧縣人民的共同期許。

洞庭風生、澧水浪湧,今年8月,《津澧新城總體規劃(2016—2030)》獲省政府批覆通過。澧水明珠澧縣、津市,縣域捆綁、深度連接,相鄰8公里不再是“遙遠的距離”。環洞庭湖區前行提速,“中華城祖”地再塑中心城市“津澧新城”,同頻共振澧州大地。

資料/紅網

THE END

「红网」稻香飘拂6000年,澧县讲好农耕故事「红网」稻香飘拂6000年,澧县讲好农耕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