瓊漿玉液爲誰釀

琼浆玉液为谁酿

琼浆玉液为谁酿
琼浆玉液为谁酿

瓊漿玉液為誰釀

“一杯伊力特,雙淚落君前。”21年前,著名作家、原文化部部長王蒙在解放軍報社與新疆伊犁釀酒總廠聯合舉辦的1997年十大國際軍事新聞評選揭曉大會上,揮筆留言。

那是對1956年四師七十二團第一代軍墾戰士將荒原開闢成大片良田,又用自己生產的糧食在草棚土屋中釀製出第一鍋酒的無限感懷;更是對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伊力特人大膽改革,不斷創新,使企業逐步發展壯大,將小小的釀酒作坊發展成為大型企業的生動註解。

琼浆玉液为谁酿

傳承:父子兩代的神聖使命

翻開伊力特實業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伊力特)2002年出版的《新疆伊犁釀酒總廠志》,序言中有這樣一段話:“從1964年開始,我就在酒廠同廣大職工一起工作生活,參加了建廠初期各種勞動,釀過酒,蓋過房,當過酒庫保管員……”

琼浆玉液为谁酿

上世紀60年代的包裝現場(資料圖片)。

作此序言的是企業初創時期的領導之一李方孝。1964年,他從瀋陽軍區轉業至四師七十二團,被分配到酒廠,燒了幾個月白酒後開始當保管員,1980年4月被選為副廠長。

在任期間,李方在分配上打破“大鍋飯”制度,普遍推廣“兩包五定製”(包任務、包成本,定人員、定消耗、定計價、定質量、定獎罰),為企業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回憶起父輩那一代的創業史,李方孝之子、現任伊力特實業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的李超說,伊力特之所以能走到今天,老一輩軍墾戰士功不可沒。李超生在酒廠長在酒廠,對於當時的艱苦條件耳聞目睹,那時幹什麼都是人工操作,就連燒酒用的煤炭都是用手推車拉,數九寒天也得到井邊打釀酒用的水。即便如此艱苦,大家也沒有退縮,反而很有奉獻精神。

1988年5月,四師對酒廠和七十二團實行“兩權分離”(即所有權歸七十二團,經營權歸酒廠),酒廠晉升為師屬團級建制企業,幾屆領導班子一方面對酒廠經營機制進行改革,大力推進企業文化建設,樹立企業形象,努力開發新產品,創立“伊力”品牌,制定市場營銷策略,積極開拓國內國外市場;另一方面注重科技釀酒和培養後備人才工作,1979年到1985年,先後選派19名職工去天津、武漢及新疆各大、中專院校定向培養,為酒廠後來的快速發展儲備技術力量。

1983年8月,南疆澤普石油基地一職工來信,反映所購“伊力大麴”酒有1瓶存在質量問題,酒廠派副廠長仲世昌乘專車前往,確認情況屬實後當即賠償“伊力大麴”1箱(24瓶),另送7箱以表歉意,往返5000公里,歷時8天。

也就在這一年,酒廠擬擴建二廠,第一批招工,高考落榜的李超與另外100餘名高中畢業生走進酒廠,成為企業第二代新生力量。

釀酒二廠建廠起點高,是企業實現機械化的轉折點,作為“伊力特二代”,李超趕上了好時候。1984年,他通過成人高考脫產學習了兩年白酒釀造技術,回來後成為廠裡的技術員、車間主任、副廠長、生產科長。

琼浆玉液为谁酿

在李超看來,伊力特是父輩歷經艱辛發展起來的,因此企業的每一步發展都牽動著父輩的心;他們這些軍墾第二代都是聞著酒香長大的,懷揣著父輩未竟的夢想不斷前行。李超曾與父輩並肩作戰,深刻意識到父輩對於企業發展獨有的戰略眼光:不斷挖掘深層次的東西——企業文化。

李超專門介紹了與父親同為企業領導的侯朝震對伊力特文化的重視和挖掘:企業組織“名人名酒沙龍”,在報紙上開闢“伊力特”專欄,在中央和地方電臺、電視臺上發佈廣告,出版畫報、文集、歌集上萬冊,拍攝十多部電視新聞片。1991年7月29日,酒廠加入“中國酒文化研究會”。1993年,伊力特在全國範圍內徵集廠歌、廠徽,選定《萬世流芳伊力特》為廠歌,以“YLT”3個字母組成騰飛的雄鷹飛向世界的圖案為廠徽……

1999年金秋,伊力特實業股份有限公司前董事長徐勇輝,為伊力特股票開票上市敲響第一鑼。作為與伊力特同齡的徐勇輝充滿感情地說:“伊力特是軍墾人創業的產物,它始終伴隨著兵團屯墾戍邊大業前進的腳步。英雄的軍墾戰士釀造出自己的英雄酒,這就是伊力特的文化根源。”

執著:一家三代的無悔選擇

2018年6月,伊力特為退休員工舉辦告別會,在企業工作35年的劉順萍說:“我生在伊力特,長在伊力特,我的父輩和我們對這個企業滿懷熱愛,我把家裡文化程度最高的女兒也送進伊力特。”

琼浆玉液为谁酿

劉順萍的父親劉才武、母親劉碧芳是伊力特老員工,從西安科技大學研究生畢業的大女兒王嬋如今在伊力特新成立的品牌營銷公司工作。這三代伊力特人,經歷了企業從初創到發展再到開拓的三個階段,各自的人生有各自的精彩。

1967年,4歲的劉順萍隨父母到伊力特。那時廠裡條件特別艱苦,全家人就住在一座廢棄的炮庫裡,連門都沒有,每天就從一個大洞裡鑽進鑽出。等劉順萍稍大點,就到工房去給父母送飯,常見到父輩們工作時的情形,最冷時氣溫達到零下三四十攝氏度,水桶灑出來的水打溼了父親身上的圍裙,沒多久圍裙上便結了冰,硬邦邦的。母親在曲房負責制曲,全是原始操作,廠房裡粉塵瀰漫,大家都戴著大口罩,只有露在外面的兩隻眼睛忽閃著,每次劉順萍找母親都要費不少工夫。

艱苦的環境,並沒有嚇退後輩們追隨的腳步,劉順萍以及姐姐劉順芝、妹妹劉順蓮都選擇了伊力特。劉順萍本人於1983年5月進入企業,在基層幹了一年,後調到公司機關直至退休。因為祖輩父輩都在伊力特,2017年,王嬋聽從母親的建議,也回到伊力特,成為伊力特品牌運營公司的一員。

採訪中,劉順萍多次感慨:“伊力特那麼大的企業能走到今天,有它根上的東西,那就是員工都特別能吃苦,對工作很較真,時刻關注企業的發展,並努力與企業共成長。”

父輩們特別敬業,把企業的事當作自己的事,在他們的認知裡,企業好了大家都好。受父輩影響,劉順萍這一代人在工作上的“自覺行為”已成為一種本能;作為公司機關的一員,她參與和見證了伊力特這麼多年來成長的每一步。

在伊力特,把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長與企業發展緊緊維繫在一起並且為了企業更好發展不遺餘力的家庭還有很多,有的甚至是整個家族都與企業共命運。在公司黨群工作部的劉小芳數了一下,她自己、父母再加上姑姑、舅舅之類的親戚,竟然有9個人在伊力特工作。

劉小芳原來在伊犁廣播電視報社工作,年近半百的父母希望有人能接他們的班,於是三番五次地勸她回來。從辦公室白領到車間藍領,劉小芳心理上過不了這個坎,覺得自己虧得慌,重體力勞動的疲累和心理的折磨,讓她一度想放棄。幸好她的家庭充滿了正能量,每次聚會時,大家談得最多的都是伊力特,長輩們都會諄諄教導她:“你得好好幹,幹不好丟人。”從父母眼中,她看到了那種“如果有孩子在伊力特,就會特別驕傲和自豪”的神情,在這種神情中,她感受到的是家人對伊力特的一種情懷。憑藉努力,如今,劉小芳已成為伊力特黨群工作部的一名宣傳人員,也在伊力特尋找到了自己人生的另一半。

在伊力特,像劉順萍、劉小芳這樣的家庭有很多,正是他們,將個人的成長、家庭的命運與企業緊緊聯繫在一起,共同推動企業不斷前行。

寄望:人生起步廣闊舞臺

他叫羅建忠,在伊力特家喻戶曉,是伊力特人心中的楷模。剛進企業時羅建忠只是個臨時工,連正式編制都沒有,但憑藉自身努力和付出,藉助伊力特提供的平臺創造了人生的輝煌: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

1988年,僅有初中文憑的羅建忠到伊力特當臨時工,先在裝卸班工作,1990年1月1日開始燒酒。不久,因為對工作認真負責,他開始當班長,一直幹到1993年3月。因為工作表現好,出酒率高,被公司特批成為釀酒二廠的一名正式員工。1996年9月4日,企業成立中試車間,在全廠選了十幾個人參加釀酒工藝試驗,羅建忠入選。 2000年試驗成功,在全公司推廣。從中試車間回到釀酒二廠後,羅建忠繼續燒酒,一直幹到2012年5月20日,成為釀酒二廠的技術員,管理釀酒工藝技術,2013年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2016年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

簡短的人生履歷,反映的卻是伊力特一名年至半百的釀酒工人的奮鬥和成長史。羅建忠說:“燒酒時,責任和擔當是最重要的。因為喜歡這項工作,這麼多年來,每次上班,我都是第一個走進車間。”燒酒時離不開人,20多年來,為了照顧其他員工能按時吃上飯,羅建忠總是讓工友從食堂給他帶點饃饃當作午飯。為了給窖池保暖,廠裡給每個窖發一條長15米、寬1米的麻袋,可要達到羅建忠要求的出酒率和名酒率,這樣簡單的裝備顯然不夠,他就利用休息時間自己縫,直到每個窖能鋪上六七層才罷休。在中試車間做試驗時,他從來沒有休息日,每天都去觀察發酵狀態。可以說,羅建忠完全把釀酒當作自己一生最執著的事業。

羅建忠對自己在伊力特成長的每一個關鍵日子都能脫口而出,他感慨地說:“這是養我的地方,是我人生成長的最大舞臺,希望伊力特的發展越來越好。”不過,他隨後又悄悄補充了一句:“在別人面前我不好意思說,但我真的有這個想法,我會把我的一生獻給伊力特!”那語調,滿是感慨,飽含真情,更有無限嚮往。

時代的車輪滾滾向前,在像羅建忠這樣的中年技術骨幹頂起伊力特一片天的同時,新生力量也在源源不斷地輸入,為這個日益強大的集體注入新的生機和活力。

廖強便是這些新生力量中的一員。今年26歲的他是七十二團人,他把自己對未來的人生規劃與企業發展的需要緊緊聯繫在一起,並且願意為此放棄安逸的工作環境。在培菌室工作一段時間後,廖強主動申請到一線去釀酒。剛做出這一決定時,父親是持反對態度的,怕他吃不了那個苦。但廖強堅定地對父親說:“我既然安下心在伊力特工作,就得從基礎學起,練好基本功。而對於一家白酒企業來說,釀酒是這一基本功的根源,不懂釀造知識,沒有經歷過釀酒,談一切關於釀造的話題都是零。”

2018年元旦過後,廖強帶著父親的擔憂以及一臉的堅決,加入釀酒二廠中試工房釀酒15班的隊伍。

正如父親所想象的,沒幹過重活的廖強剛在釀酒車間幹了一天活回家,吃飯時手都發抖,拿不住筷子。但他堅持了下來,並且勤學好問,有機會就向老員工請教,問班裡的產量情況,瞭解每個廠的生產工藝。如今半年多過去了,對於目前的工作,廖強坦言:“收穫真的很大,體驗到一線員工的辛苦,而且學到很多知識,以前只知道喝酒,現在才知道原來釀個酒有這麼多講究。”

“一定要在1956年元旦,讓戰士們痛痛快快喝上自己燒出的酒。”半個世紀前,當七十二團的大個子團長溫福堂說出這句話時,一定沒有想到他讓燒的這鍋酒有一天會創造這樣一個奇蹟——從1956年十幾個窖池、一口甑鍋、一切操作全靠人工操作到釀酒設備實現半自動化,擁有員工2000多人,總資產31億元;從僅供團場內部職工飲用到被譽為“新疆第一酒”,註冊商標“伊力”牌,獲譽“中國馳名商標”,擁有伊力王酒、伊力老窖、伊力老陳酒、伊力特曲、伊力大麴等六大系列上百個品種,2017年完成銷售收入19.19億元;從燒酒坊到以“伊力”牌白酒生產銷售為主業,經營範圍涉及印刷包裝、白酒科研、熱電聯產、玻璃製品、鐵路物流、賓館旅遊服務等多個領域……歷史邁入新時代,以陳智為董事長的伊力特第四代掌舵人確定新的目標任務:持續提升品牌影響力和市場地位,力爭用3至5年時間,實現伊力特品牌由白酒行業的三線區域性品牌躋身行業二線品牌的戰略目標;構築全新的有競爭力的產品品牌和產品系列,完成對疆內產品線的梳理和疆外產品線的規劃,鍛造全國市場核心單品……(朱萍 朱綠琴 劉小芳)

(本文圖片由伊力特實業股份有限公司提供)

琼浆玉液为谁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