琼浆玉液为谁酿

琼浆玉液为谁酿

琼浆玉液为谁酿
琼浆玉液为谁酿

琼浆玉液为谁酿

“一杯伊力特,双泪落君前。”21年前,著名作家、原文化部部长王蒙在解放军报社与新疆伊犁酿酒总厂联合举办的1997年十大国际军事新闻评选揭晓大会上,挥笔留言。

那是对1956年四师七十二团第一代军垦战士将荒原开辟成大片良田,又用自己生产的粮食在草棚土屋中酿制出第一锅酒的无限感怀;更是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伊力特人大胆改革,不断创新,使企业逐步发展壮大,将小小的酿酒作坊发展成为大型企业的生动注解。

琼浆玉液为谁酿

传承:父子两代的神圣使命

翻开伊力特实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伊力特)2002年出版的《新疆伊犁酿酒总厂志》,序言中有这样一段话:“从1964年开始,我就在酒厂同广大职工一起工作生活,参加了建厂初期各种劳动,酿过酒,盖过房,当过酒库保管员……”

琼浆玉液为谁酿

上世纪60年代的包装现场(资料图片)。

作此序言的是企业初创时期的领导之一李方孝。1964年,他从沈阳军区转业至四师七十二团,被分配到酒厂,烧了几个月白酒后开始当保管员,1980年4月被选为副厂长。

在任期间,李方在分配上打破“大锅饭”制度,普遍推广“两包五定制”(包任务、包成本,定人员、定消耗、定计价、定质量、定奖罚),为企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回忆起父辈那一代的创业史,李方孝之子、现任伊力特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的李超说,伊力特之所以能走到今天,老一辈军垦战士功不可没。李超生在酒厂长在酒厂,对于当时的艰苦条件耳闻目睹,那时干什么都是人工操作,就连烧酒用的煤炭都是用手推车拉,数九寒天也得到井边打酿酒用的水。即便如此艰苦,大家也没有退缩,反而很有奉献精神。

1988年5月,四师对酒厂和七十二团实行“两权分离”(即所有权归七十二团,经营权归酒厂),酒厂晋升为师属团级建制企业,几届领导班子一方面对酒厂经营机制进行改革,大力推进企业文化建设,树立企业形象,努力开发新产品,创立“伊力”品牌,制定市场营销策略,积极开拓国内国外市场;另一方面注重科技酿酒和培养后备人才工作,1979年到1985年,先后选派19名职工去天津、武汉及新疆各大、中专院校定向培养,为酒厂后来的快速发展储备技术力量。

1983年8月,南疆泽普石油基地一职工来信,反映所购“伊力大曲”酒有1瓶存在质量问题,酒厂派副厂长仲世昌乘专车前往,确认情况属实后当即赔偿“伊力大曲”1箱(24瓶),另送7箱以表歉意,往返5000公里,历时8天。

也就在这一年,酒厂拟扩建二厂,第一批招工,高考落榜的李超与另外100余名高中毕业生走进酒厂,成为企业第二代新生力量。

酿酒二厂建厂起点高,是企业实现机械化的转折点,作为“伊力特二代”,李超赶上了好时候。1984年,他通过成人高考脱产学习了两年白酒酿造技术,回来后成为厂里的技术员、车间主任、副厂长、生产科长。

琼浆玉液为谁酿

在李超看来,伊力特是父辈历经艰辛发展起来的,因此企业的每一步发展都牵动着父辈的心;他们这些军垦第二代都是闻着酒香长大的,怀揣着父辈未竟的梦想不断前行。李超曾与父辈并肩作战,深刻意识到父辈对于企业发展独有的战略眼光:不断挖掘深层次的东西——企业文化。

李超专门介绍了与父亲同为企业领导的侯朝震对伊力特文化的重视和挖掘:企业组织“名人名酒沙龙”,在报纸上开辟“伊力特”专栏,在中央和地方电台、电视台上发布广告,出版画报、文集、歌集上万册,拍摄十多部电视新闻片。1991年7月29日,酒厂加入“中国酒文化研究会”。1993年,伊力特在全国范围内征集厂歌、厂徽,选定《万世流芳伊力特》为厂歌,以“YLT”3个字母组成腾飞的雄鹰飞向世界的图案为厂徽……

1999年金秋,伊力特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前董事长徐勇辉,为伊力特股票开票上市敲响第一锣。作为与伊力特同龄的徐勇辉充满感情地说:“伊力特是军垦人创业的产物,它始终伴随着兵团屯垦戍边大业前进的脚步。英雄的军垦战士酿造出自己的英雄酒,这就是伊力特的文化根源。”

执著:一家三代的无悔选择

2018年6月,伊力特为退休员工举办告别会,在企业工作35年的刘顺萍说:“我生在伊力特,长在伊力特,我的父辈和我们对这个企业满怀热爱,我把家里文化程度最高的女儿也送进伊力特。”

琼浆玉液为谁酿

刘顺萍的父亲刘才武、母亲刘碧芳是伊力特老员工,从西安科技大学研究生毕业的大女儿王婵如今在伊力特新成立的品牌营销公司工作。这三代伊力特人,经历了企业从初创到发展再到开拓的三个阶段,各自的人生有各自的精彩。

1967年,4岁的刘顺萍随父母到伊力特。那时厂里条件特别艰苦,全家人就住在一座废弃的炮库里,连门都没有,每天就从一个大洞里钻进钻出。等刘顺萍稍大点,就到工房去给父母送饭,常见到父辈们工作时的情形,最冷时气温达到零下三四十摄氏度,水桶洒出来的水打湿了父亲身上的围裙,没多久围裙上便结了冰,硬邦邦的。母亲在曲房负责制曲,全是原始操作,厂房里粉尘弥漫,大家都戴着大口罩,只有露在外面的两只眼睛忽闪着,每次刘顺萍找母亲都要费不少工夫。

艰苦的环境,并没有吓退后辈们追随的脚步,刘顺萍以及姐姐刘顺芝、妹妹刘顺莲都选择了伊力特。刘顺萍本人于1983年5月进入企业,在基层干了一年,后调到公司机关直至退休。因为祖辈父辈都在伊力特,2017年,王婵听从母亲的建议,也回到伊力特,成为伊力特品牌运营公司的一员。

采访中,刘顺萍多次感慨:“伊力特那么大的企业能走到今天,有它根上的东西,那就是员工都特别能吃苦,对工作很较真,时刻关注企业的发展,并努力与企业共成长。”

父辈们特别敬业,把企业的事当作自己的事,在他们的认知里,企业好了大家都好。受父辈影响,刘顺萍这一代人在工作上的“自觉行为”已成为一种本能;作为公司机关的一员,她参与和见证了伊力特这么多年来成长的每一步。

在伊力特,把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与企业发展紧紧维系在一起并且为了企业更好发展不遗余力的家庭还有很多,有的甚至是整个家族都与企业共命运。在公司党群工作部的刘小芳数了一下,她自己、父母再加上姑姑、舅舅之类的亲戚,竟然有9个人在伊力特工作。

刘小芳原来在伊犁广播电视报社工作,年近半百的父母希望有人能接他们的班,于是三番五次地劝她回来。从办公室白领到车间蓝领,刘小芳心理上过不了这个坎,觉得自己亏得慌,重体力劳动的疲累和心理的折磨,让她一度想放弃。幸好她的家庭充满了正能量,每次聚会时,大家谈得最多的都是伊力特,长辈们都会谆谆教导她:“你得好好干,干不好丢人。”从父母眼中,她看到了那种“如果有孩子在伊力特,就会特别骄傲和自豪”的神情,在这种神情中,她感受到的是家人对伊力特的一种情怀。凭借努力,如今,刘小芳已成为伊力特党群工作部的一名宣传人员,也在伊力特寻找到了自己人生的另一半。

在伊力特,像刘顺萍、刘小芳这样的家庭有很多,正是他们,将个人的成长、家庭的命运与企业紧紧联系在一起,共同推动企业不断前行。

寄望:人生起步广阔舞台

他叫罗建忠,在伊力特家喻户晓,是伊力特人心中的楷模。刚进企业时罗建忠只是个临时工,连正式编制都没有,但凭借自身努力和付出,借助伊力特提供的平台创造了人生的辉煌: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1988年,仅有初中文凭的罗建忠到伊力特当临时工,先在装卸班工作,1990年1月1日开始烧酒。不久,因为对工作认真负责,他开始当班长,一直干到1993年3月。因为工作表现好,出酒率高,被公司特批成为酿酒二厂的一名正式员工。1996年9月4日,企业成立中试车间,在全厂选了十几个人参加酿酒工艺试验,罗建忠入选。 2000年试验成功,在全公司推广。从中试车间回到酿酒二厂后,罗建忠继续烧酒,一直干到2012年5月20日,成为酿酒二厂的技术员,管理酿酒工艺技术,2013年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016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简短的人生履历,反映的却是伊力特一名年至半百的酿酒工人的奋斗和成长史。罗建忠说:“烧酒时,责任和担当是最重要的。因为喜欢这项工作,这么多年来,每次上班,我都是第一个走进车间。”烧酒时离不开人,20多年来,为了照顾其他员工能按时吃上饭,罗建忠总是让工友从食堂给他带点馍馍当作午饭。为了给窖池保暖,厂里给每个窖发一条长15米、宽1米的麻袋,可要达到罗建忠要求的出酒率和名酒率,这样简单的装备显然不够,他就利用休息时间自己缝,直到每个窖能铺上六七层才罢休。在中试车间做试验时,他从来没有休息日,每天都去观察发酵状态。可以说,罗建忠完全把酿酒当作自己一生最执著的事业。

罗建忠对自己在伊力特成长的每一个关键日子都能脱口而出,他感慨地说:“这是养我的地方,是我人生成长的最大舞台,希望伊力特的发展越来越好。”不过,他随后又悄悄补充了一句:“在别人面前我不好意思说,但我真的有这个想法,我会把我的一生献给伊力特!”那语调,满是感慨,饱含真情,更有无限向往。

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在像罗建忠这样的中年技术骨干顶起伊力特一片天的同时,新生力量也在源源不断地输入,为这个日益强大的集体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

廖强便是这些新生力量中的一员。今年26岁的他是七十二团人,他把自己对未来的人生规划与企业发展的需要紧紧联系在一起,并且愿意为此放弃安逸的工作环境。在培菌室工作一段时间后,廖强主动申请到一线去酿酒。刚做出这一决定时,父亲是持反对态度的,怕他吃不了那个苦。但廖强坚定地对父亲说:“我既然安下心在伊力特工作,就得从基础学起,练好基本功。而对于一家白酒企业来说,酿酒是这一基本功的根源,不懂酿造知识,没有经历过酿酒,谈一切关于酿造的话题都是零。”

2018年元旦过后,廖强带着父亲的担忧以及一脸的坚决,加入酿酒二厂中试工房酿酒15班的队伍。

正如父亲所想象的,没干过重活的廖强刚在酿酒车间干了一天活回家,吃饭时手都发抖,拿不住筷子。但他坚持了下来,并且勤学好问,有机会就向老员工请教,问班里的产量情况,了解每个厂的生产工艺。如今半年多过去了,对于目前的工作,廖强坦言:“收获真的很大,体验到一线员工的辛苦,而且学到很多知识,以前只知道喝酒,现在才知道原来酿个酒有这么多讲究。”

“一定要在1956年元旦,让战士们痛痛快快喝上自己烧出的酒。”半个世纪前,当七十二团的大个子团长温福堂说出这句话时,一定没有想到他让烧的这锅酒有一天会创造这样一个奇迹——从1956年十几个窖池、一口甑锅、一切操作全靠人工操作到酿酒设备实现半自动化,拥有员工2000多人,总资产31亿元;从仅供团场内部职工饮用到被誉为“新疆第一酒”,注册商标“伊力”牌,获誉“中国驰名商标”,拥有伊力王酒、伊力老窖、伊力老陈酒、伊力特曲、伊力大曲等六大系列上百个品种,2017年完成销售收入19.19亿元;从烧酒坊到以“伊力”牌白酒生产销售为主业,经营范围涉及印刷包装、白酒科研、热电联产、玻璃制品、铁路物流、宾馆旅游服务等多个领域……历史迈入新时代,以陈智为董事长的伊力特第四代掌舵人确定新的目标任务:持续提升品牌影响力和市场地位,力争用3至5年时间,实现伊力特品牌由白酒行业的三线区域性品牌跻身行业二线品牌的战略目标;构筑全新的有竞争力的产品品牌和产品系列,完成对疆内产品线的梳理和疆外产品线的规划,锻造全国市场核心单品……(朱萍 朱绿琴 刘小芳)

(本文图片由伊力特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提供)

琼浆玉液为谁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