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秦治国名臣王猛,少有大志,乱世待机

王猛出生、成长于乱世之中。胸怀大志的他在乱世中观风云变化,静静地积蓄力量,期待着那可以大展宏图的时机。王猛对自己所拥有的才能十分自信,他希望能遇到一位值得自己辅佐的真命天子。

前秦治国名臣王猛,少有大志,乱世待机

1.隐居华阴山

东晋明帝太宁三年(325),王猛出生在青州北海郡。那个年代可谓是中国历史上最动荡不安的时候,因为西晋时期的连年混战,边远地区的少数民族趁机入侵中原,也就是历史上所说的“五胡乱中原”。那时,王猛的出生地就位于暴君羯人石勒所建立的后赵范围内。在石勒之后继续称帝的石虎,更是一个穷兵黩武、穷凶极恶的暴君。后赵国内,人们被压迫的无以为生,时时面临死亡威胁,因而纷纷逃往异乡。王猛在幼年时,也跟随家人颠沛流离,辗转来到魏郡(在今河南北部与河北南部)安顿下来。

因为家境贫寒,王猛小小年纪就被迫上街贩卖畚箕。但是贫苦的生活并没有磨灭他的志向,没有消磨他的勇气。王猛利用一切机会读书学习,汲取各种知识,他尤其喜欢军事、科学。王猛渐渐长大成人,他成为一位“瑰姿俊伟,博学好兵书,谨重严毅,气度雄远”的年轻人。他不屑于将精力用在琐碎小事上,也不喜欢和庸俗之人打交道,因此常常遭到那些浅薄浮华青年的嘲笑,可他却毫不为意,依然故我。

前秦治国名臣王猛,少有大志,乱世待机

为了寻找实现理想的机会,王猛曾经游历燕国的都城邺城。但是,他去了后才发觉,邺城虽为国都,但是也同样遍地贪利浮华之徒,他们只知声色犬马,却不知进取,更不能欣赏这位年轻有为、胸怀大志的年轻人。

但邺城内有一位名叫徐统的人,他还算是有一双慧眼,在见到王猛之后,他看出王猛绝非平凡之人,因而对他礼遇有加。为了笼络他,徐统还任命王猛为功曹。徐统以为,身在贫寒之中的王猛一定会喜出望外,应召而来。可王猛却早已看出,如果留在邺城,是没有什么机会可以实现自己的远大理想和为人民造福的抱负的。徐统虽然赏识自己,但他也不过给自己一份安逸的工作和生活,并不能令自己达成志向。

前秦治国名臣王猛,少有大志,乱世待机

因此,王猛并没有应徐统之召留下来当官,他毫不迟疑地离开了邺城,来到关中的华阴山,在此隐居。他潜心读书,观察风云激荡变化的时局。他耐心地等待着,等待自己生命中值得辅佐的那位真命天子的出现。

2.拒绝桓温之邀

此时天下时局,正是南北对峙时期,江南东晋王朝的大司马桓温,掌握兵权强军,实力非常雄厚。为了进一步扩张自己的实力,威震四方,晋永和十年(354),桓温发动了一次大规模的北伐战争,顺利地入侵关中地区,并在几天之内就打到了当时前秦的都城长安的近郊。如果能攻陷长安,那么东晋就有很大的胜算能够占据北方地区。但桓温似乎另有打算,他没有继续前进,而是把军队驻扎在灞水以东,就此按兵不动了。

前秦治国名臣王猛,少有大志,乱世待机

隐居华阴山的王猛早就听说过桓温,因为此人在东晋极有威望。如今此人领兵来到灞东,王猛就主动前去拜访,想亲自和桓温谈谈,以观察他是否是一位有宏大目标,可以成就大业的君主。因为王猛衣着朴素,甚至显得有些寒酸,当他披着一件破麻衣来到桓温军营前说要谒见桓温时,看守营门的军士瞧不起他,不愿意放他进去,也不肯为他通报。此时,恰好有一位桓温的随从路过,他听见王猛说要见主帅大司马,再一看,王猛虽然衣着破旧,但相貌堂堂、气宇轩昂,不同于常人。这名随从想起桓温曾经说过按兵不动,就是在等待关中豪杰志士,他想,或许此人正是主帅所说的豪杰志士。

他便赶紧跑到桓温的营帐禀报此事。桓温一听王猛前来拜访,以前也多少听过这个名字,马上命令传见。随从又赶紧跑回营门外,将王猛请进了军营。王猛步入桓温营帐,看到桓温踞案而坐,丝毫没有起身相迎的意思,王猛便作了个长揖,没有行大礼,然后淡然地报上了自己的姓名。

前秦治国名臣王猛,少有大志,乱世待机

桓温也不动声色,一边细细打量他,一边挥手示意他坐下。王猛安静地坐在旁边一张胡床上。桓温开口就问:“如今,我是奉天子之命(桓温称东晋的偏安皇帝为天子),率10万精兵,凭恃仁义讨伐逆贼,安抚百姓。为何我已经在长安附近驻扎多日,三秦的贤能之人却不曾来拜访我呢,这是何故?”对此问题,王猛笑着拱了拱手,然后缓缓答道:“虽然将军不远千里而来,为民除害,可是您深入敌寇的腹地,现在长安近在咫尺,您却不渡灞水,按兵不动,百姓不清楚将军您心中究竟是何打算,自然就不愿轻易前来。”

桓温确实没想到,王猛的话虽然不多,却一针见血。他一下就愣住了,也不知道如何回答,就哼哼哈哈,转移了话题,只问些无关紧要的事情。一看桓温如此反应,王猛即心知肚明:这位大司马桓温根本志不在前秦,而是另有想法,别有所图。

前秦治国名臣王猛,少有大志,乱世待机

于是,王猛也不再提及此事,而是附和桓温的话题,闲谈起来。王猛的坦然自若,气定神闲,令桓温大为惊奇,尤其在谈话期间,王猛旁若无人,时不时还从衣服里捉出虱子来,可他不凡的谈吐和气度让桓温十分敬佩,决意请他和自己一起回江南。

前秦治国名臣王猛,少有大志,乱世待机

不久,桓温决定班师回朝。临行前,他专门送给王猛一套华丽的马车,任命他为督护,邀请他和自己一起回到南方。王猛有些举棋不定,他虽看出桓温怀有异志,但对其人又没有几分把握,现如今要离开北方去南方,他觉得自己的前途苍茫未知。为了定夺此事,王猛回到了华阴山中,特意去征询老师的意见。老师望了望王猛,而后不紧不慢地说道:“为何犹豫呢?你想想,一山岂能容得了二虎,你与桓温怎么能在一起并存呢?留在此处,你同样有施展才华,大富大贵的机会,又何必要到遥远的江南呢?”

前秦治国名臣王猛,少有大志,乱世待机

老师的话一下点醒了王猛,自己和桓温都想要出人头地,那日后必将产生矛盾,如果跟随桓温到了南方,一旦脱离他,必然会遭致敌对;如果一直辅佐依附于桓温,自己永远难有出头之日,那自己的一生岂不白白浪费了。王猛决定还是留在关中,不随桓温去江南。

第二天,王猛前去拜见桓温,婉转地拒绝了他的邀请。桓温虽然觉得王猛是个不凡之人,但终究对他没有深入的了解,还未能体会到他的真正能力和价值,故此,也不是十分的惋惜。桓温没有勉强王猛改变决定,和他告别之后,就领兵退出函谷关,奔荆襄大路返回东晋去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