搬龍王(民間故事)

搬龍王,又叫“抬龍王”,山東省萊蕪市一帶叫“求雨”。

舊時,鄉民靠天吃飯,沒有其他自救的辦法。莊稼人迷信,旱了,只有求神祈雨。搬請龍王,就是傳統的祈雨方式。據說,黑龍潭裡的黑龍王是山東省萊蕪市牛泉八里溝村人。莊稼人搬龍王,誰也樂意去,壯小夥子編好柳枝帽,帶上乾糧,抬著鑼鼓,跟著眾人前往黑龍潭“抬龍王”(在山東省萊蕪市萊城區大王莊鎮境內)。

黑龍王神像在黑龍潭龍王廟裡。去搬神的人,下午先到龍尾村龍王廟。此去龍潭廟,少說也有六、七里,背神的人預先選好,每人發三尺白布,一炷香,夜間燃香進山。沿著蜿蜒崎嶇的羊腸小道,摸進廟門磕個頭,不能說話,然後摸著神像,用白布一攬,脊樑對脊樑,背起就走。其實,白天已有人踩好了點,神像的位置也就有了數。再說,請龍王是按順序,不能三村五莊一起來請,若是亂了順序,來早的請了神去,來晚的就請不到了。

抬的神像在廟的另一供臺上,並不是廟裡正面神像。摸著龍王背龍王,摸著娘娘背娘娘,摸著太子背太子,摸著太孫背太孫。龍王最沉,需五大三粗的壯漢背,小太孫最輕,誰摸著誰沾光。背神的人,心要虔誠,篤信神明,不得狂言亂語,否則龍王顯靈懲罰,吃罪不起。當夜,把神背到龍尾村裡,放進輦內,綁好抬槓,天明下山。

搬的神有老龍王(即黑龍王,稱大駕),五位娘娘(魏娘娘、山口村人,錢娘娘、河南人、回原籍沒回來,邊娘娘、邊王許村人,康娘娘、康陳村人),大太子(及夫人薛娘娘,小下村人),二太子(夫人劉娘娘,小下村人),三太子,四太子共十二尊輦,由四十八人抬。搬神下山,行進有序,兩班鑼鼓一前一後,旗牌扇傘,金瓜鉞斧領先,後面是龍輦,先太子,太孫,中間大駕,隨後娘娘,最後鑼鼓,長長一大串,既熱鬧又好看。

搬龍王,沿途村莊都知道,灑掃街道,門上插柳枝,戴柳枝帽,擺香案,燒茶水迎神。搬神的莊,預先紮好了“龍棚”,聽見鑼鼓聲,大人孩伢都出來迎神。

抬龍王,大都在中午,最熱鬧,抬的神主要是太子、太孫,鑼鼓咚鏘敲在點上,四個人抬一尊輦在街上跑,高潮時“耍輦”。即七、八個壯漢把“輦”舉起旋轉,連抬的人攀著抬槓也在空中轉,看的人不斷喝彩,鑼鼓敲得震天響,一街筒子人爭相觀看。不過,人們非常驚心,怕摔壞了人,但年輕莊稼漢子最熱這一手。

抬完龍王后,放落龍棚。每天中午,由鄉紳幾人進行祈雨,老龍王“輦”前放著“祈雨文”,此文傳說是清時萊蕪知縣葉方恆所寫,並放一木製“滾卦”,上多楞,寫有“即時大雨”、“當日大雨”、“三日大雨”等,祈禱後滾,如有應驗,即準備“賀雨”。

下雨了,莊稼人歡天喜地,忙著彩繪神像,漆刷龍輦,殺豬擺供,唱戲慶神。唱戲,最為莊稼人所盼。此時,鋤鉤已掛,有空看戲,如果僱來好班子,看戲的人山人海,熱鬧至極,所以莊稼人說:“抬龍王”是旱中取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