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職場第一達人——「十朝元老」馮道

馮道(882-954,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十朝元老”,史稱“官場不倒翁”),字可道,五代時人,自稱長樂公,心胸寬闊,隨遇而安,一生過得算是快樂。一日,馮道的一位學生到他家讀《老子》,當讀到書中一句“道可道,非常道”時,忌於師諱,不敢往下唸了:“不敢說,不敢說,非常不敢說。”馮道則不以為然,呵呵一笑,你道吧,想咋道,就咋道吧。

中國歷史上職場第一達人——“十朝元老”馮道

名諱於古,是最犯忌的,比如朱元璋,有人提及“光”字、“則”字,朱元璋便怒火中燒,犯忌者往往會連命都搭上;但馮道卻不以為忤,沒事一般,一點也不計較。有浪蕩子到馮道家門外,大罵街:姓馮的,你狗日的,你給我出來;僕人聽不下去了,向馮道來告狀,馮道道:天下姓馮的,不只我,何以曉得是罵我?

還有一人做得更過分,牽來一頭驢,找來一塊大模板,模板上連名帶姓寫上馮道,掛在驢臉上,牽到馮道辦公的地方。辱之辱,莫甚於此辱,是可忍,孰不可忍?門衛趕緊報告馮道,馮道也不生氣,對門衛說,天下叫馮道的,肯定不只我一個,你怎麼曉得一定是羞辱我?或許人家丟了一頭驢,找驢來了。馮道怎麼說也是中書省要員,碰到這樣羞辱他的,卻還能這麼淡定,其宰相肚裡能撐船的雅量可不是一般的大。

中國歷史上職場第一達人——“十朝元老”馮道

馮道在其職場碰到的第一位主人叫李存勖(885-926,即後唐莊宗,五代時期後唐政權的建立者),李氏與其屬下郭崇韜鬧矛盾,李存勖要開除郭崇韜,叫其時在他手下當秘書的馮道起草文件,馮秘遲遲不寫,李再三催促,馮道說:起草文件,是秘書職責,但時值國道艱難,領導間當緊密團結,君臣內鬥,既讓敵人看把戲,也讓自己內部人議論紛紛,影響團結。李存勖見馮道說得在理,便撤銷了開除郭崇韜的命令。不難看出,馮道並不唯領導之話是從,他做事是講原則的,對領導錯誤,也是敢於反駁的。

然史書中的馮道,卻惡評如潮,說他是阿諛奉承之徒,被樹為無恥之尤的典型,“道歷任四朝,三入中書,在相位二十餘年”。五代十國,君主更替頻繁,你方唱罷我登場,換屆換個不消停。馮道身侍六主,張三坐龍庭,他當張三丞相;李四當草頭王,他當李四宰相。馮道這般有奶便是娘,誰給開工資就給誰打工,讓後代皇帝與皇帝忠臣大不齒,歐陽修罵他是“無廉恥者”;司馬光出語更惡,視之是“無恥之尤”;後人舉官場不倒翁,第一便是馮道。

中國歷史上職場第一達人——“十朝元老”馮道

馮道無道嗎?其實不是,他還是蠻有道的,每招聘到新的王朝裡,他都食其祿忠其事,兢兢業業做事;一屆“政府”倒臺了,馮道沒有做其“遺民”,不替其“陪葬”,再有新老闆請去“政府”幹活,他都去,無論在哪屆府衙幹活,他都講究操守與修為,不利用國家機器以報私怨,即便是別人指著他的鼻子當面罵他,抑或如前所述把他的名字寫下來掛在驢臉上。

馮道從政堅守第一節,不貪汙不受賄,多年來,一直當高官,行政不講排場,用權不搞貪汙,下基層不給下面添麻煩,個人私事,不向下面打招呼,批條子,“以持重鎮俗為己任,未嘗以片簡擾於諸侯,平生甚廉儉”。戰時與戰士同睡民眾屋簷下,隨身帶一捆稻草當棉被;承平時,與僕人同一個食堂開飯,不開小灶。

馮道嚴防當官第一腐,用人正升人正,那些沒有背景而有真才實學的,馮道都把他們提拔到重要崗位,相反,那些紈絝子弟、公子哥兒、官二代與富二代以及文二代,馮道嚴堵“開後門”,將關係升官與唯“財”是舉之路堵住,“凡孤寒士子,抱才業、素知識者皆與引用;唐末衣冠,履行浮躁者必抑而鎮之”。

中國歷史上職場第一達人——“十朝元老”馮道

馮道堅守為政第一義,親民眾護民眾。每有皇帝要蠹民害民,馮道即諫皇帝。告誡皇上不要因為糧食豐收了,經濟狀態好轉一些了,就鋪張浪費,就歌舞昇平,就大興土木,就搞花架子政績工程。

這樣的幹部,能說其無道麼?

“下不欺於地,中不欺於人,上不欺於天,以三不欺為素。賤如是,貴如是,長如是,老如是”,這是馮道對自己的蓋棺定論。

然則,像馮道這樣務實的幹部,後世之君,不愛見,要將他批垮批臭。其因何在?源自馮道壞了皇家一家的忠道。歷代皇家,口頭或謂以人民利益為最高利益,肚子裡卻是以忠臣不事二代、烈女不事二夫為最高價值觀,對皇家忠字有虧,是大節虧了,其他諸如清正廉明,諸如執政為民,都是小善,不足道。

以皇家價值觀來看,馮道實是無道,以民家價值觀來看呢?馮道真蠻有道,其道是何道?是人道,非君道。馮道曾經的主子——後唐明宗,撿了一隻寶貝杯子,杯上刻“傳國寶萬歲杯”,賞玩不已,持杯以驕馮道,馮道正色道,器玩非寶物,“仁義者,帝王之寶也”。馮道拈出一個仁字,說的就是人道,非他道。

馮道撰座右銘:“但教方寸無諸惡,狼虎叢中也立身。”馮道看到,他所處的時代,虎狼當道,吃人與被吃,是平常事,馮道並不崇尚霸道,他既給自己勵志,也給自己警告:要讓內心守仁,不能藏惡更不能行惡,亂世裡以仁善來拯救世界;邦有道,馮道出山,兼濟天下;邦無道,馮道也出山,並不獨善其身。故在五代十國那般兵連禍結軍閥混戰時代,活人無數——在這事上,蘇軾比歐陽修見識高多了,他稱馮道為菩薩,“菩薩,再來人也”。王安石也英雄所見略同,稱馮道“佛位中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