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不要給孩子刷題?看看國外孩子是怎麼學數學的!

刷題”,似乎已經變成了中國的特色詞彙。

被稱為“高考工廠”的毛坦廠中學和衡水中學就以其全面題海戰術的教學方法而聞名,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刷題”。

然而這股“刷題”之風,不止存在於升學壓力較大的高中,反而越來越往低年段吹。

問一問中小學的孩子們,哪一門學科是他們“刷題”最多的?

數學絕對位列榜首。孩子們談“數”色變,就是因為源源不斷的數學題讓他們苦不堪言。

要不要給孩子刷題?看看國外孩子是怎麼學數學的!

為什麼刷題會成為不少學校、教育機構、家長熱捧的“秘方”?刷題的目的何在?

刷題產生的根本原因還是應試教育制度,為了讓學生能在考試中取得好成績。

因此,刷題就是用最短的時間讀懂題目和問題,並且理清思路,讓學生短時間內接觸大量的題型和各種方法。

刷題主要分為以下三種形式:

1.刷熟題

把會做的題練熟,培養“題感”,即看到類似的題目就能馬上給出解題思路。

刷熟題常常以“計時練習”為主,把一些積攢下來的經典題目湊成一張卷子來做,比如小學的10分鐘口算練習、專題應用題練習等。

2.刷錯題

針對容易出錯的、沒有完全掌握的題型,需要重點理解題目的考查知識點、梳理出關鍵信息、掌握解題思路,才能順利“通關”。

有些教師會讓學生整理一個錯題本,但錯題本的意義不僅是記住某道題的答案,而是幫助學生了解自己在某些薄弱的知識點和題型。

3.刷難題

這是奧數訓練常用的方法,但刷難題的目的不在於題量,而在於培養學生的思維。

可以讓數學能力較均衡的學生之間組成合作小組,收集一些大家不會的題目,讓學生輪流來當“老師”看答案、給提示,幫助其他學生一步步解題。

到底要不要給孩子“刷題”?

我們來看看著名數學家和數學名師們是怎麼說的:

美國著名數學家保羅·哈爾莫斯(Paul Halmos)說,學習數學的唯一方法是做數學題。

中國現代數學之父華羅庚在一次與中學教師關於“怎樣學好數學”的講話中提到,“要儘可能多做些習題”。

美國奧數隊總教練、卡內基梅隆大學數學教授羅博深在採訪時直接說“我不反對刷題”。

我們不是要給孩子“減負”嗎?

不是反對應試教育和題海戰術嗎?

為什麼這些數學家和名師這樣說?

別誤解!先來看看這些數學家和名師說的“刷題”是怎麼刷的?

1.刷題要建立在理解數學知識的基礎上。

我們的數學教育似乎一直都把重點放在了“how(怎麼樣)”上,也就是怎樣去解題上。但其實更重要的事“why(為什麼)”。

孩子們也許知道很多數學公式和定理,對這些公式的原理並沒有真正理解,認為沒有必要去了解,只要會用就行了。

羅博深教授說,在學習數學的初期,這種重視“how”的數學教育模式也許的確可以提升孩子的解題速度,幫助他們在考試中拿到一個不錯的分數。

但是到了後期,如果孩子需要學習更多更高級的數學知識,搞清楚“為什麼”才能讓孩子的數學層層積累,層層躍升。

2.刷題要主動思考,而不是記憶重複。

一些學生把大量的時間花在刷熟題上,做題非常快,但如果見到從沒見過的題,就跳過去換一道。

這其實在大量地重複已有的邏輯和思維模式,鞏固的只是“計算能力”,而邏輯能力和抽象能力並沒有得到培養和鍛鍊。

刷題的正確姿勢應該是做需要花費一些時間才能解出的題,做只有25%~75%的可能性做對的“難題”,並花足夠多的時間去思考。而非一味地重複做那些做對幾率達到90%以上的題目。

3.培養解決難題的信心,而非高分的信心。

有家長擔心:孩子因為做不出這些比較難的題目而對數學失去信心了怎麼辦?

羅教授這樣說:“如果孩子們的自信因此而消減了,是因為孩子們已經養成了‘如果做數學題,就應該得到 90多分的習慣’,這其實是非常不好的。”

高分培養起來的自信心是非常脆弱的,我們經常看到這樣的報道:某學生因考試成績不理想而選擇輕生;一些成績優異的學生因學業壓力而患上“憂鬱症”……

要培養孩子通過解決問題獲得自信心——當他看到一個難題,不知道該怎麼做,就必須“發明”一種方法去解決這個問題。真正的好題,並不是“難”在需要用多麼高深的數學定理去解答,而是“難”在需要孩子們發揮他們的創造力去解決問題。

在這個過程中孩子被激發了創造力,也培養了數學思維。日積月累,他獲得將是不怕困難、勇於挑戰的自信。

當中國孩子還在辛辛苦苦、埋頭“刷題”的時候,國外孩子是怎樣學數學的呢?

我們先來看看美國

也許大家對於美國數學的普遍印象是這樣的:

美國的基礎數學非常簡單!

當我們能熟練地進行兩位數加減法的心算時,美國小學生還只會數手指頭。

美國人提倡“快樂教育”,所以美國孩子都不學習、不考試,也沒有課後作業。

其實真正的美國數學是這樣:

要不要給孩子刷題?看看國外孩子是怎麼學數學的!

1.注重數學概念的生活化理解。

例如美國一年級數學的第二單元“每天都使用的數字”裡,就圍繞了孩子們生活中常用的電話號碼、時間和錢幣展開。

通過解決日常實際問題來學習數字和計算,讓孩子感受到“鮮活”的數學內容。

2.多種方法練習數學技巧。

美國的小學是沒有通用教材的,只有教學大綱。因此,教師會用各種材料、方法來幫助孩子學會大綱上的目標,講故事、編舞蹈、甚至唱搖滾,教師們各顯神通。

3.在基本的算術上探索數學。

算術只是數學的開始,比起算術技巧的重複練習,美國更注重建立在算術基礎上的探索性內容。

如這是一份美國四年級學生的數學作業《計劃你的將來》:

要不要給孩子刷題?看看國外孩子是怎麼學數學的!

要不要給孩子刷題?看看國外孩子是怎麼學數學的!

作業要求孩子先設想幾個將來的職業(能讓你賴以生存的職業);調查這份職業能給你帶來多少薪水,並計算出月薪、週薪、雙週薪來練習乘除法;最後還要計算你的生活費(衣食住行等各方面)。

我們看到了美國小學數學裡包含了更多生活化的內容,讓孩子通過運用數學去思考更多東西,同時“

用需求來驅動學習”,讓孩子學習數學更有動力。

再來看看新加坡:

在“國際教育成就評價協會”(IEA)最新公佈的“國際數學和科學評測趨勢”(TIMSS)測試結果中,新加坡的中小學生在數學和科學科目的測試中取得了第一。這樣的成績,他們已連續獲得多次。

新加坡數學的優勢在哪裡?

1.獨有的“CPA教學法”。

又稱“三步教學法”。這個教學法最早是美國的心理學家傑羅姆 · 布魯納提出來的,他經過觀察發現,孩子學習,要經歷三個階段:

C - Concrete 具象化

P - Pictorial 形象化

A - Abstract 抽象化

舉個簡單的例子:

Concrete具象化:桌上有2個藍色積木,我再放1個黃色積木在桌上,這個時候問孩子桌上有多少個積木?這一步學習是拿真實的東西放在桌上,讓孩子感受數字和學習。

Pictorial形象化:讓孩子畫出兩個藍色積木,再畫出一個黃色積木,這個時候請問共有多少個積木?注意,這個時候畫,不是畫真正的積木,而是條狀圖,一種簡單的數學建模,畫出一個長條代表一個確定的數量,再按照比例畫出與之相比較的數量。這個階段,孩子們會通過圖像的方式進行學習,是實物練習與接下來接受抽象概念的過渡。

要不要給孩子刷題?看看國外孩子是怎麼學數學的!

Abstract抽象化:桌上有兩個藍色積木,我們會用阿拉伯數字2來表示,而一個黃色積木,我們會用阿拉伯數字1來表示,請問2+1是多少?這一步很深刻抽象的列算式演算。如果孩子掌握了過渡階段的信息,就可以進入到真正的抽象數學的學習,也就是真正開始接觸數字了。

這樣的過程看起來緩慢,但卻能讓孩子們的學習有效得多。從小就循序漸進地培養出這種強烈的“數感”,可以為孩子接下來的代數學習打牢地基。

2.

Model-Drawing建模。

我們中國數學是直接從具象化到抽象化,少了形象化的環節,所以孩子在理解數學概念、靈活運用,進行更深層次學習的時候,就會出現問題。

建模其實就是形象化環節衍生出來的,這個方式能將題目,用模型的方式建立起來,方便孩子對數學的理解,並加快解題速度。比如在學加法的時候,我們中國的教材是採用的從具象直接到抽象:

要不要給孩子刷題?看看國外孩子是怎麼學數學的!

新加坡數學通過建模把數學問題變得更好理解,相當於把解題過程展現出來,告訴孩子,你可以這樣思考,讓孩子更好地理解數學概念。

要不要給孩子刷題?看看國外孩子是怎麼學數學的!

比如上面這個4+2,通過箭頭的指引,孩子可以知道4+2是怎麼得來的?很多媽媽可能會覺得,這一步不重要,但其實在入門的時候,這一步恰恰是關鍵。它不僅讓孩子知其然,還知其所以然,理解更透徹!

要不要給孩子刷題?看看國外孩子是怎麼學數學的!

盲目刷題,讓孩子們在大量的重複中形成了固定思維,鎖住了他們原本活躍充滿創造力的大腦。

真正提高數學思維的是題目中的挑戰性內容,是題目帶給孩子對於生活的思考和理解!

參考國外的數學教育,相信家長們會對“刷題”有不一樣的認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