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高考兩大“指揮棒”轉向了!你還在讓孩子看書、刷題?

近年來,中小學教育改革從試點範圍推向全國。教改,在大張旗鼓地進行,也在

“悄悄地”發生。

中高考兩大“指揮棒”轉向了!你還在讓孩子看書、刷題?

1、“語文高考,要讓15%的人做不完”

尤其值得關注的是語文學科——不僅小、初、高教材來了場“大換血”,語文試卷的考察範圍、對學生的能力要求也在節節攀升。

就語文高考的卷面字數而言:往年基本保持在7000字左右,2017年陡然增至8000字,2018年則為9000字,按照這個增長速度,之後極有可能突破10000大關。

語文試卷目前的“體量”,已經讓很多考生感到時間緊張。2019年以後,溫儒敏教授說的“15%的考生做不完”,或將成為高考語文考場的現實。

“語文高考最後要實現讓15%的人做不完。”身為新語文教材總主編的溫老師此言一出,在場各地語文教師無不心頭一顫。

這場教改,以近乎殘酷的方式,對學生的閱讀能力、分析反應能力、答題速度,都提出了高標準的硬性要求。

且不說已經進入中學的孩子,他們還能擠出多少時間來培養這三項能力;即便是小學生,也不敢拍胸脯保證說:堅持閱讀幾年,高考一定“達標”。

中高考兩大“指揮棒”轉向了!你還在讓孩子看書、刷題?

2、中高考兩大“指揮棒”,轉向了!

教改之前的初高中,基本都是前兩年學知識、忙考試,初三、高三全體跳進“題海”,爭分奪秒刷題,以求成功“上岸”。學生們不是正在考試,就是在準備考試的路上。

那些大受追捧的語文名師,則得益於擅長教授應試套路,而不是“詩詞歌賦講得好、人文素養多麼高”。

長此以往,老師講課成了枯燥乏味的重複勞動,也鮮有學生真正愛閱讀、愛寫作、愛思考——但這不能歸咎於老師、學生或家長,說到底,還是語文評分標準使然。

此次教改,正是要通過中高考的考試和評分制度,來革新語文教與學的模式與狀態。

未來中高考,語文閱讀題將處處體現思辨性、複雜性和拓展性。專從意料之外的領域出題,考學生的真本領,逼著大家淘汰依賴記憶和套路的學習方法,強制孩子們去思考,強制老師們改變教學方法。

新中高考指揮棒選中的,看似一條艱難的路。但這才是中國文學教育、文化教育的正途,才真正給到了孩子們通過學語文、閱讀與寫作,來激發思考力、精神力、創造力的機會。

中高考兩大“指揮棒”轉向了!你還在讓孩子看書、刷題?

3、全部學科“考語文”,前路何往?

縱觀近三年的中高考情況,改革大方向已經顯現:理科增加了大量創新實踐題,須結合現實、結合材料閱讀學習後才能作答。

或是未知問題,或是已知問題的創新,亦或是融合問題、實驗問題……學生作答的過程,本身就在做一道“理科的閱讀理解題”,逐漸刷新著我們對應試題型的認知。

這樣一個大語文時代,對學生“善閱讀、會思考、快速準確處理信息”的要求是真的;與此同時,落實素質教育、提倡全面發展,也是志在必行的大趨勢。

大家可以接受“語文不該給任何學科讓路”,但“讓其他所有學習任務都靠後”也並不現實——魚和熊掌,焉可兼得?

或許,那些不遺餘力號召孩子們向“書山”進軍的專家老師,並沒有真正看透教改指揮棒的目標。認為“通過大量閱讀,一定能形成高效的思維能力、深厚的人文情懷和強大的精神力量”。

也或許,他們已經清楚地知道:在這個主要靠自覺的長線學習旅程中,很多學生難免中途掉隊;並不是讀書多了,就一定能成為大語文時代的贏家。

只不過,在閱讀積累之外,大家暫時沒找到更好的應對辦法。

中高考兩大“指揮棒”轉向了!你還在讓孩子看書、刷題?

其實,深挖教育教學的本質,我們會發現:語文的核心是思維。

教育改革所做的種種調整,也正是為了讓老師、學生更加註重思維能力的養成。

那麼,與其讓孩子在“書山學海”的大量練習中,毫無經驗、全憑運氣去打磨自己的思維體系,不如為孩子從小構建一套高效優質的系統思維。

讓他們從此具備“花最少的時間,全面吸收、深度消化、自如運用知識信息”的能力。

在教育和學習的道路上,如果老辦法越來越難以適應現實需求,我們要做的,不是加倍努力“一條道走到黑”,而是趁早“轉彎”,撥雲見日,收穫更廣闊的天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