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為何要把自己的陵寢建在深水潭裡?

沈偉鵬


位於河北唐山馬蘭峪的清東陵我實地探訪過,清康熙皇帝的景陵就位於其中,經過實地目測,沒有任何痕跡表明康熙的陵寢位置在深水潭裡,可以這麼說,這絕對是題主看“盜墓筆記”等玄幻小說看多了臆想出來的,不知道你親自去過實地嗎?你知道康熙陵的大門往哪個方向開嗎?更有甚者,有些前來回答的人也跟著被帶了節奏,還找了一些狗屁不通的圖片和“理論依據”來證明康熙陵為什麼建在深水潭裡,這簡直是可笑至極!

先上一張康熙陵寢的衛星圖,大家很清楚的在衛星圖中可以看到,康熙景陵位於山腳下,此地的地勢還是比旁邊平原區要高一些,有圖有真相,哪裡來的什麼深水潭?!而且古人在勘定地宮穴位之時,最最忌諱的一件事,就是地宮避水,而且在建造的過程中還會迷信的在所選金井之中放置“避水丹”來祈求平安,所以在深水潭建造康熙陵實屬胡扯。為了更加說明此言論的荒謬,下面在發一些筆者實地探訪康熙陵實拍的實地照片。

從這些實拍照片中,大家可以一目瞭然康熙景陵地勢之高,題主的謬論不值得一駁,筆者推斷之所以有深水潭的謠傳,應該是由於康熙景陵在民國時期被盜之後,地宮大門洞開,夏季雨水倒灌進了地宮,讓這位康熙大帝和后妃們的屍骨都泡在深達2米多的積水之中,從而以訛傳訛,成了地宮是故意建在深水潭中了。


老豬的碎碎念


今天說的這位皇帝是康熙帝,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在位61年,但康熙帝死後被葬到了深水譚裡,這是怎麼回事呢?



原來古代的帝王非常重視自己的死後的陵墓問題,康熙帝也不例外,據史料記載,為了找一塊風水寶地足足找了三年多,終於找到了這個地方。



這個地方在他的父親順治帝陵墓的旁邊,兩者大約相距兩千米左右,是一處建造陵墓的絕佳之地。康熙帝還親自去看了一趟,最終決定在此。



這個地方最為特別的是佔地上千畝的土地上中間位置有一個深譚,深達千餘尺,並且有暗渠與外面的大河相連接,據當地的老人們說,每當打雷下雨時,就會有龍出沒,甚為奇異!


胖凱論史


《葬書》有云:“生氣行乎地中,發而生乎萬物。人受體於父母,本骸得氣,遺體受蔭”。

大意是,世間萬物都是由“生氣”構成,而生成源自於土,如果逝者能葬在富有生氣的地方,那麼他從土中得到的生氣,就能傳送給在世的子孫,使子孫得到庇佑。《葬書》的核心思想是,陵墓一定要選在有生氣的地方。那就是“藏風得水”、“四靈格局”、“龍虎抱衛”、“前照後靠”。

康熙在位六十一年,在位期間清朝清朝入關後達到鼎盛,為後來康乾盛世直接奠下基礎,如果基礎不牢,必地動山搖。不僅在朝政為後世的打理埋下伏筆,更在陵寢選擇,尤為慎重。

子隨父葬

康熙在人到中年才考慮選擇福祉,因清朝習俗子隨父葬,特派官員在康熙帝父親順治帝的陵寢所在地昌瑞山勘探陵址,歷經三年選定一處群山簇擁、綠水環繞、松柏常青的“風水寶地”,唯一不足在此地有一深水潭。相傳潭底與陵區南龍門口相連,水下蛟龍出沒,如遇旱季,村民祈福求雨無不應驗。

康熙聽聞,親臨此地駐足良久,翌日決定建陵與此,其實古語有云:

蛟,龍之屬也。池魚,滿三千六百,蛟來為之長,能率魚飛置笱水中,即蛟去。――《說文》。

在動工之日,譚中積水莫名下降,為興修土木免去諸多不便,真乃天意如此。在歷經六年,景陵竣工。而第一位入葬景陵是皇后,康熙開創了皇后先葬地宮,地宮門不關等待皇帝的制度,景陵地宮內正面棺床上先後安放了1帝4後。

歷經劫難

可是身後百年,景陵並不安生。經歷盜墓,失火,也許正如深水潭中有蛟龍,而“蛟龍若遇雷電暴雨,必將扶搖直上騰躍九霄,渡劫後方可化龍。”

景陵先後失火三次,而最為奇怪的莫屬景陵的隆恩殿上屋簷的簷部火光沖天,守陵官員急忙打開大門,衝進隆恩殿內將6塊神牌抱了出來。事後,光緒帝下令徹查此事,結果依然毫無線索。屋簷起火,也許是雷擊所造成,蛟龍渡劫……

除失火之外,盜墓的猖獗更將地宮帶來毀滅性的打擊。1945年,當地一位姓張的盜墓賊帶領300多名小弟,對景陵進行了大規模的盜掘。當塵封了200多年的地宮被打開後,無數奇珍異寶被掃蕩一空。而“千古一帝”康熙和4位皇后的遺骸被盜墓賊從棺槨裡拋出來,散落在地溝裡,慘不忍睹。


解答完畢,如若喜歡,請留下好評;如有不足,望斧正~


為你遠來


我看過一些資料主要歸結於兩個版本。我個人傾向於兩者結合的原因。一是康熙帝是滿清入關不久登基的,國力不豐,朝局不穩加上年紀還小所以並沒像以往朝代皇帝登基那樣立馬尋找福地建陵。等到中年以後鑑於修陵時間和人力,故然沒有太多的精力和時間選擇非常合適的地方。二是滿漢習俗問題。剛從龍入關的康熙並沒有受漢人那些複雜繁複的風水選擇要求約束。滿人發祥於白水黑山之間,沒有陵墓不能建於深水地這個說法。講究的只有靠近父輩(順治),墓地有山有水即可。綜合這兩個原因,應該就是康熙陵墓現在的狀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