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特輯:寶墨園避暑之詳解龍圖館

廣州特輯:寶墨園避暑之詳解龍圖館

寶墨園位於廣東省廣州市番禺區沙灣鎮紫坭村,建於清朝末年,佔地五畝,因破四舊,文物毀於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於1995年重建,歷時八載,寶墨園經過四期建設,園面積擴至168畝(約10萬平方米),集清官文化、嶺南古建築、嶺南園林藝術、珠三角水鄉特色於一體

廣州特輯:寶墨園避暑之詳解龍圖館

園內共有治本堂、寶墨堂、清心亭、仰廉橋、紫洞舫、龍圖館、千象迴廊和風味食街這8大景區,40多個景點,30多座石橋,河湖眾多,流水縱橫,建築、園林、山水、石橋。陶塑、灰塑、石雕、磚雕、木雕、石刻、彩繪、嵌瓷等藝術精品琳琅滿目,各展館珍藏、陳列了大批文物古董和名家的書畫。

廣州特輯:寶墨園避暑之詳解龍圖館

龍圖館極具嶺南古代建築風格。前後有廊,中間有天井,風火山牆。館外館內均有不少磚雕、木雕、泥塑、灰塑等,造工精巧,古樸典雅。大門外18棵羅漢松排列成行,象徵包公出巡時的儀仗隊。旁邊是一排紅花紫薇,開花時節,嫣紅翠綠,相映成趣。“龍圖館”橫匾下,有對聯:“木石有靈再現包公清正事,匠師無憾巧傳百姓仰廉情”,“投硯鎮江流尚有遺待明古訓,蜚聲留宋典不曾枉法負平生”。既頌揚了包公輝煌政績,又突出了龍圖館的文化內涵。

入門正中是一座巨型紫檀屏風。屏風高3.5米,闊4.5米,由5扇組成。中間是包公造像,一派剛正不阿之氣,令人望而敬畏。旁邊有包公遺詩中兩句:“清心為治本,直道是身謀”。這是包公遺詩中的精華。神話傳說包公是天上的文曲星,狄青是武曲星。因此,在包公像右邊是狄青平南與平西,左邊是呼延家將大破五行陣等故事。畫面上旌旗飛舞,戰馬奔騰,人物眉目傳神,顯示了當時眾將士保衛大宋江山的英雄氣概。屏風頂部是雲龍,屏邊是瑞獸麒麟,通花錦地,極為精細,屏座為佛教的蓮花須彌座,刻有精細的蓮花瓣,底部是有西漢風格的草龍圖案。屏風背後刻有包公家訓、寶墨園鳥瞰圖及寶墨園建園碑記。整座屏風精巧絕倫,由沙灣青年雕刻師何世良與15個助手花了一年半時間雕刻而成。

廣州特輯:寶墨園避暑之詳解龍圖館

鍘美案

故事說:陳世美家中原有妻子秦香蓮及一子一女, 一家人過著平和恬靜的生活。 貪圖富貴的陳世美,在考取狀元后,竟然欺騙皇帝,冒娶公主。當秦香蓮攜子女前來尋親之時,陳世美為掩蓋罪行,竟派人追殺秦香蓮母子。

悲憤至極的秦香蓮, 久聞包公執法如山,便將陳世美告到開封府。時任開封知府的包拯見過狀紙,怒不可過,親審陳世美。 太后、公主聞訊後,百般刁難阻撓。為正國法,包拯摘下烏紗帽,立誓為民請命,終將陳世美處斬。 怒鍘陳世美,成為包拯鐵面無私、不畏強權性格的藝術寫照。

廣州特輯:寶墨園避暑之詳解龍圖館

怒 彈 國 丈

故事說:張堯佐原是一名進士,他善於鑽營,為博皇帝歡心,將養女送給宋仁宗並被冊立為貴妃,因而自詡“國大”。

宋皇裙二年(公元1050年),包拯知諫院,專門負責評議國是及大臣政績。此時仁宗為滿足張貴妃的請求,徇私授予張堯佐宣徽南院使、淮康軍節度使、景靈宮使、同群牧制置使等四項軍政要職。包拯認為皇帝此舉乃“私於後宮”,先後六次,上疏彈劾國文,終使仁宗削去張堯佐宣徽南院使和景靈宮使兩項職務。這一事件充分展示了 包拯剛直不阿、鐵面無私的高貴品質。

廣州特輯:寶墨園避暑之詳解龍圖館

打龍 袍

故事說:宋真宗繼位以來,多年膝下無子,在得知劉妃、李妃同時懷孕後,遂下旨“生皇子者,立為後”。劉妃覬覦皇后之位已久,竟設計以狸貓換取李妃所生皇子,並欲殺害李妃滅口。

李妃幸得宮女相助,逃至民間隱姓埋名。後來皇子繼位,稱仁宗。適逢包拯受命賑災放糧,途中得知宋仁宗生母的悲慘遭遇。經過明查暗訪,包拯智斷“狸貓換太子”這一宮廷奇案,使得仁宗母子相認。

包拯以仁宗為子不孝而借打龍袍代替懲罰,以做天下,充分展示了包公的剛直不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