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通常說做一個產品,其實是建設一套系統能力

我們通常說做一個產品,其實是建設一套系統能力

系統能力

最近聽了梁寧老師的產品思維課,其中講了產品的系統能力,印象頗深,聽了兩遍,看了一遍,最後輸出自己對系統能力的理解,希望能對大家全面的理解系統能力有幫助。

1、什麼是產品的系統能力

什麼是系統能力?按照產品體驗的五層框架,能力圈層是在第四層,附著在戰略定位層的上面,也就是說什麼樣的產品目標決定了產品有什麼樣的能力。

比如微信的戰略定位是從熟人社交到連接世界,所以微信支付和後來小程序就是微信能力的一部分,而陌陌的定位是陌生人社交,那附近的人,圈子等就是它的主要能力。

這就像一個孩子,如果家長希望孩子將來做個音樂家,那就要從小培養小孩的音樂能力,比如識譜、作曲、演奏等能力,如果希望孩子做個知識淵博的人,那就要培養孩子多讀書、多思考的能力。

能力是內化的不是顯性的,我們說一個系統運行速度很快,其實是後臺強大技術架構在支撐,我們說百度總能快速的找到答案,那是因為後臺有強大的搜索算法和內容支撐能力,就像一個人,你說TA著裝很得體,那是因為TA有審美能力,你看TA身材很好,那是因為TA有長期自律的能力。

總體來說產品的系統能力是一種內化的能力,基於產品戰略形成的整套能力,我們通常說做一個產品,其實是建設一套系統能力,然後為你的用戶提供確定性。

2、系統能力關鍵是給用戶提供確定性,並可長期依賴

那為什麼確定性很重還要?

首先:確定性是可以讓人持續依賴的

我們都是有感覺的,人生如此不確定,所以當你看到有一個東西非常確定的時候,是讓人留戀的。

我們為什麼會留戀自己的家?因為自己的家是一個確定性的存在。但如果兩人天天吵架,動不動就會把離婚、分手掛在嘴邊,這就會產生不確定感。 不確定的東西是沒有辦法讓你投入時間或者持續依賴的。

一個產品上線後,用戶滿懷欣喜的登錄系統,還沒用幾下,系統不是反應慢,就是有bug,錄了半天的數據,結果提交後失敗了,草稿也找不到了,這樣的系統能力,怎麼能讓人依賴,用戶流失也是必然的。

其次:確定性可以抵禦恐懼

我們為什麼恐懼,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因為未知,我們考試會恐懼,因為不確定會遇到什麼題,第一次開車會恐懼,因為不確定路上會遇到什麼情況,第一次見未來岳父與母會恐懼,因為不確定他們是否喜歡自己。

所以不確定產生恐懼,確定抵禦恐懼。

比如我們現在出門可以不帶手錶、不帶錢但絕對不能不帶手機,為什麼,因為手機為我們提供了連接資源的能力,為我們提供了確定性,所以不害怕。

晚上加班很晚回家,一看兜裡沒帶錢,不害怕,只要打開滴滴的APP叫個車就好了,所以滴滴為我們提供了可以隨時打車的確定性,不再擔心打不著車,也不再擔心兜裡是否帶了錢。

最後:確定性可以讓人爽

為什麼當年CS那麼火,那是因為系統提供了一槍爆頭的能力,你玩的時候只要爆了對方的頭就很爽,感覺自己槍法非常精準。現在的吃雞遊戲為什麼這麼火也是這個道理。

3、效率是系統能力的核心指標

雷軍說過:“互聯網思維裡最關鍵的是兩個點:第一是用戶體驗,第二是效率。”他還說過:“小米真正的護城河就是效率,而小米真正要做的就是效率革命。

所以如何判斷系統能力高下,主要就是要看系統的效率高低。

我們看三個例子說明一下:

京東近年來發展勢頭迅猛,關鍵就是建造起來物流這個核心能力,將物資速度縮短到極致,讓用戶產生了即時滿足的快感,上午下單,下午配送小哥就到了,最近還在大力發展無人機配送,都是為了解決物流配送效率到問題。

因為中國整個物流系統建設、完善,物流效率大大提升,物流成本也大大降低,這也讓外賣能夠快速在中國發展起來。

我有個在國外生活多年的朋友,笑談中國有新四大發明,網絡購物、高速鐵路、移動支付、外賣小哥,關鍵就是這個外賣小哥,在國外要想定個外賣,要提前幾個小時,而且配送費太高,比你定的披薩還貴,這們怎麼能發展的起來,中國就不一樣了,定個外賣,半小時就送達,而且配送費就幾塊錢,趕上有活動還能有紅包,當然大家都願意用。

還有當年的微信和米聊,米聊是先於微信發佈,當米聊用戶有1000萬的時候,微信用戶只有400萬,而且很多功能剛開始微信都在抄米聊。

但是騰訊是專業做互聯網應用,處理高併發、海量數據是有先天優勢的,而小米則沒有這種基礎設施,所以米聊隨著用戶的不斷增長,應用的反應速度越來越慢,就算是有先發優勢,也扛不住系統效率的下降,所以微信這個高效的應用就殺了出來。

4、系統能力是通過持續迭代進化出來的。

好的產品不是規劃出來的,是迭代進化出來的,比如微信、頭條、邏輯思維等,莫不如此。

頭條剛開始就是根據人工智能算法做了個內涵段子推薦,沒想到非常火,後面慢慢就迭代出了頭條來對抗微信,迭代出了悟空問答類對抗知乎,迭代出了抖音對抗快手...... 現在頭條已經進化成了一個可怕的互聯網怪物,未來發展不可限量。

邏輯思維最開始就是做自媒體,每週幾十分鐘的知識分享,積累一大批鐵粉,後來又開始依託自媒體社群做電商,賣書、賣月餅,最後折騰了半天還是發現想象力不夠,後來又開始做投資,包括投資papi醬,當然後來又撤資了,因為想明白了,抓住認知焦慮和知識付費的這個紅利,最好的方式就是做平臺,所以現在變成了知識運營商,得到上的產品質量非常高而且賣的非常好。

通過頭條和邏輯思維的例子我們可以看出,張一鳴一開始只想通過AI算法幫助用戶做推薦,改變目前的信息獲取方式,沒想到現在逐步演變出這麼多能力,羅胖最開始也只想做個自媒體,圈批粉,賺點錢,沒想到演變成了知識運營商。

他們都有一個共同點,在有限的資源下,ALL IN到最關鍵的能力上,不搞平均主義,分擔風險。

如果你對自己不夠自信,才會分散精力,但是如果你內心可以放下恐懼,在最重要的點上全力以赴,才真的有可能把這個點做強。

機會、資本、野心、人才雲集的今天,幾乎每一塊藍海,都會轉瞬變為紅海。你需要的是像摩西一樣的領導力,甄別關鍵任務,動員眾人ALL IN,劈開紅海,帶領大家穿越生死。

所以產品的核心功能點有效比什麼都重要,基於核心功能附加的其他功能點沒有那麼重要,可以一步步來。

從一個最好的內核開始,一個一個動作的持續迭代和一次一次微小的選擇,就會成就你的產品以及你的人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