濱海:一個港口喚醒藍色夢想

滨海:一个港口唤醒蓝色梦想

黃海之濱,江蘇濱海。

從西漢末年開始,最先定居於這片土地的人們,便與一望無垠的海洋朝夕相對。在漫長的二千多年裡,這片汪洋對於人們而言,地理和技術上的受限,令隔絕多於通達,束縛大過釋放。乃至待到黃河奪淮從這裡入海之後,給這裡帶來的是因時常洪水氾濫造成的貧困。

但如今,一座新建起的海港,卻讓這座城市看到了希望。一旦人們擁抱了海洋,開放的海洋力量會賦予強大生機,激發夢想。

老天爺埋下的“伏筆”

地處環渤海經濟圈和長三角經濟圈的濱海縣,因海得名。儘管擁有59.8公里長的海岸線,然而除了海潮肆虐帶來的海堤坍塌以及頻發的海嘯災難,對於濱海而言,瀕臨海洋似乎沒有太多的地理優勢。在濱海人民的心中,對海洋的防範遠遠高於對其利用。修築堅固的海堤,是他們最大的心願和夢想。

這樣的認知一直持續到上個世紀的八十年代。1985年,江蘇省交通廳等7個廳局對江蘇沿海做了一個全面的勘察後,突然發現,濱海具備建大港口、特大型港口的天然優勢。

對於這個優勢,江蘇省濱海縣委常委、宣傳部部長、濱海港經濟開發區黨工委書記李軍詳細解釋道——

其一,建港條件優。深水貼岸,-15米深線距岸3.95公里,在江蘇沿海建設10-15萬噸級港口條件最好、投資最省,海岸穩定,適合建港,海床平坦,建港海域3500平方公里無暗礁和輻射沙洲。

其二,作業條件好。濱海港採用掩護挖入式方案,由於防波擋沙堤掩護,港內風沙小,每年可作業天數高達336天。

其三,岸線利用率高。港口占用自然岸線4.8公里,形成的碼頭岸線為16.1公里。

其四,維護成本低。港口按規劃全部建成運營後,每噸吞吐量用於疏浚維護費用不足2元。

除卻以上四點,李軍說,完全建成後的濱海港,不僅各種裝卸功能齊備,集疏運體系完善快捷,而且發展的空間巨大,“預留了可建設20-30萬噸深水泊位的發展區,還有面積達到120平方公里的臨港工業區。”

換句話說,老天爺早早就給濱海埋下了一個“伏筆”——天然深水大港。由此,濱海就有了成為貨通天下的沿海樞紐的天然稟賦。

滨海:一个港口唤醒蓝色梦想

錯位發展做港口文章

自從濱海瞭解了自己具備深水良港的資源稟賦後,建港的夢想便如同這邊鹽鹼灘塗上蘆葦一般瘋長。

1999年,濱海港一期工程3座千噸級碼頭建成,濱海有海無港的歷史宣告結束。2009年,隨著《江蘇沿海開發發展規劃》在國務院常務會議上的通過,濱海港的建設也開始加速。

江蘇不缺港口,地處長三角,沿海靠江,水網發達,連雲港港、南京港、鎮江港、蘇州港、南通港、揚州港、無錫(江陰)港、泰州港、常州港、鹽城港……已經基本完成江海聯運的大格局。

在這樣的大格局中,什麼才是濱海港的“座標”?

“我們起步較晚,周邊的連雲港、日照、青島、大豐都有港口,所以我們不直接做樞紐港,而是差異化發展,錯位式競爭。”李軍說。

能源,這是濱海港規劃時,首先看中的關鍵詞。圍繞能源產業做文章,深化與央企的合作,不僅解決了基本定位,還能保證項目的體量與質地。

全力打造供電、供氣、供冷、供熱、供煤、供水“六供“一體的國家級新興綜合能源產業基地——築巢引鳳成了濱海港主攻的方向。良好的稟賦、錯位發展的規劃,吸引了國內能源巨頭紛紛“搶灘”。國家電投、中海油、大唐、華電、中石油……一批“航母型”企業不僅帶來了項目,也自帶資金參與港口的建設。這種由資源到資產再到資本的融合開發和創新,創造出來了後發地區沿海開發的新“雙贏模式”。

李軍介紹說,截至目前,濱海港綜合能源產業建成和在建臨港重大產業項目 7 個,總投資 302 億元。其中,總投資80億元的國家電投協鑫濱海2×100萬千瓦火電兩臺機組全部併網發電;總投資45億元的5000萬噸儲配煤中心項目投入商業運行;總投資137億元、共80萬千瓦的3個海上風電項目,已完成投資74.5億元;總投資58億元、共65萬千瓦的4個陸上風電項目,已建成運營;總投資144億元的中海油LNG項目已全面啟動實施,3000萬噸LNG儲運基地項目規劃編制正在抓緊推進;總投資10億元的中石油LPG 項目加快推進。

有了能源,還要有產業,濱海的港口夢想並不小——依託“煤、電、氣”為主體的綜合能源,全力招引適合在大港口發展的大型煉化一體化、石油化工、高端裝備製造等技術、資源密集型項目,努力形成全產業鏈項目集聚融合;主動承接龍頭型、基地型臨港產業轉移;招引海工裝備、海洋生物製藥和生物製品、海洋可再生能源、海水淡化與綜合利用等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打造現代化鋼鐵基地。

2017年9月7日,濱海港獲批國家一類獨立開放口岸,由此實現與國際市場的無縫對接。

短短几年中,濱海默默地朝著千億級產業集群這個目標邁進。

滨海:一个港口唤醒蓝色梦想

淮河生態經濟帶借港出海

作為我國第三大河流——淮河的入海口,濱海建港,受益的還包括淮河流域5省40個地(市)。

淮河全長約1000公里,流域面積達27萬平方公里,包括河南、山東、安徽、湖北、江蘇五個省份的181個縣(市、區);整個淮河流域總人口約1.65億。按照淮河生態經濟帶的規劃,未來淮河將成為中國第三條黃金水道,貨運量有可能成為超過珠江、僅次於長江。整個淮河經濟帶被寄予期望,能成為繼長三角、珠三角、環渤海圈之後第四個增長極。

專家分析認為,濱海港的建設,打通了淮河水道與海洋的連通,讓淮河中下流城市“借港出海”,不僅可以帶動整個流域經濟融入全球航運體系和供應鏈,還能借助淮河流域這個“南方與北方的過渡地帶”、“連接中國東部與中部地區的橋樑”的作用,實現長三角經濟區、沿海經濟開發、皖江經濟帶和中原經濟區的有效對接,承接產業專業,推動中部崛起,促進東中部地區協調發展。

在規劃者的眼中,仿若棋局上的一條大龍,濱海港如同氣眼,有此則滿盤皆活。如此來看濱海港,這塊江蘇東部黃海之濱最凸出的岸段,不但承擔著淮河生態經濟帶“出海門戶”之責,更需承擔“樞紐”幾條經濟帶與幾個經濟區交匯發展的重大作用。

如此稟賦,如此重擔,如同衝鋒的號聲;聲聲傳來,不斷激發著沉眠在濱海這座城市身軀內的藍色夢想。

該換個活法了!

濱海,揚帆起航。

滨海:一个港口唤醒蓝色梦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