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opu城市视角:安逸的县城,挣扎的城市

Kopu导读:彼时改革初期,县城于大多数人来说无疑是梦想所及之处,电视、舞厅、公车、小楼,相较于靠天吃饭的农村来说,县城便是乡村之外的花花世界。时过境迁,历史车轮的碾进,人人殷羡的县城如今大变模样,街道在新开,楼房在新起,辐射范围在扩大,日新月异。而旧时的乡村也正演变成新的县城。我们都是这个伟大时代的见证者与开拓者,城市与县城之间的鸿沟一直都存在,泾渭分明,与充斥着名利相似的是,小县城也有固定圈子模式。

大城市熙熙攘攘的外衣下,是追名逐利的纷纷扰扰,高楼耸立的办公楼里,遮住了晴天白日,藏不住的却是暗潮涌动的生存之道。而县城处于乡村和城市之间的尴尬位置,金,可得城市的浮世繁华和风餐露宿,退,也可看到农村恬静优美与困苦贫穷。对于城市,Kopu君分析了多数,暂且不表,关于县城,除了高房价,还有更多值得挖掘与了解的。

Kopu城市视角:安逸的县城,挣扎的城市

Kopu解读:熟人社交,包容缺失

县城虽小,五脏俱全。小小的县城,却是一个关系大于规则的熟人社会,多数熟人聚集的圈子,就意味着县城的本质是注重人情世故安逸小社会,却也同样是缺乏诚信信仰与包容的熔炉。

一个县域社会一般会有几十万人口,但或许真正有权势和影响力的却只有几百人,这几百人便构成了熟人社交网络,县城的一举一动皆在这群人手里掌握着,所以,在县城"有关系好办事"的观念根深蒂固,关系到位,事情就不会荒废。人脉不仅能决定你在哪里上学和升学,更能决定你能在哪里上班和薪资,亦或甚者,关系还能决定你的生老病死。安逸和稳定才是县城的标签,安逸的县城就像温水煮青蛙,当你的才华配不上你的野心之时,县城所搭建的稳固的社会形态便会分崩离析,拒绝安稳和踏实,拒绝一眼看到头衣食无忧的生活。

Kopu城市视角:安逸的县城,挣扎的城市

同样,熟人网络社交下的县城,也是缺乏包容性和奋斗信仰的社会。在大城市,大龄青年、丁克、不买房、不要铁饭碗、穿着怪异都没人在意,这就是大城市海纳百川的包容性。可是在县城,要随波逐流,不能特立独行。不按正常模式生活,很快会被打入另类。

Kopu解读:次生城市文化,洋土杂烩

构成县城的主体人员,大多数人的童年都是在农村度过的,在城镇一体化的感召下,随着资本的流动和人口的流动,成年后涌入城里。在崇尚金钱的迷惘中,夹杂着当地生活文化,被城市同化的同时,烹煮着农村文化,烩成独特的大杂烩县域文化。

走在不同的县城,感受不同口音和美食文化,县城的人们,他们快乐和烦恼既肤浅又深刻,见识既平庸又广博,县城的发展就如同这里的人们一样,在尴尬中前行,在徘徊中过渡。有了生存的皮囊,却独独失去了生存的灵魂。抖音、快手传播至大街小巷,网红成为县城的人们闲来无事的消遣,远方来的唱戏的戏班也同样能成为县域生活的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洋文化与土文化在缺乏文化自信的县城得以共生共存。

Kopu城市视角:安逸的县城,挣扎的城市

Kopu解读:消费升级,追赶城市

生活在县城的人们总是会模仿大城市人的行为习惯,而消费是最容易被模仿的环节。消费作为社会地位的表现形式,其阶层化趋势越来越明显。生活在县城的人们基本满足饮食、穿着、住房、教育和出行。很少有精神消费和享受消费。对价格很敏感,要求物美价廉的商品,只买对的不买贵的。

高铁的开通的确是拉近了城与城之间的距离,但这趟快速的列车也在改变着人们的心理。以前在大城市能享受到的东西,现在越来越多的小县城也可以拥有。比如说电影院、咖啡店、健身房、瑜伽馆、泳泳馆等,这种服务型的消费在县城也逐渐生根发芽。

这两年在县城,从经济方面来讲,没有可以促进经济增长的企业或工厂,人口密度小,经济发展缓慢,消费市场与其应有实际价值不符,导致高消费者不在县城消费,低消费者持续消费于低端市场,中间消费市场的可持续性低,也就是买卖难做。但是从长远来看,随着交通工具的升级、人口流动速度和数量的加快、加大,家庭财力的提升等等,这些都在促进县城跟上大城市的发展步伐。

Kopu城市视角:安逸的县城,挣扎的城市

Kopu解读:规划杂乱,基建缓慢

城镇一体化的进程加快,大量农民涌入县城,致使县城的框架在不断拉大,人口的增多意味着县域基础设施建设的配套和完善的规划。但很多县城的实际情况却是边建设边规划,在杂乱中乱抓,一方面想靠近城市,但传统建筑风貌又限制了现代化建筑的进驻,另一方面,传统门面意识,是横亘在县城改造环节中最费劲的大敌,往往一条街道的施工,都是政府和当地居民因为拆迁问题进行的耗时耗力耗材的拉锯战。

县城建设能否跟上时代的步伐,其实就是理念问题。我们应从县城发展的基本规律入手,科学谋划县域空间城镇化进程,提升县城公共服务水平。我们应充分研判城镇发展规律和区域布局规律,充分估计人口状况、发展潜力、经济发展水平、现有城镇体系格局等方面的情况,建设有高质量生活品质的县城。

Kopu城市视角:安逸的县城,挣扎的城市

Kopu解读:岗位匮乏,体制成风

人才是经济发展的基础,这在县城中也同样适用,县城的兴衰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年轻人。与简单的城市和乡村人口流动不同的是,资源过度向大城市聚集,留在县城的年轻人,特别是上过大学的年轻人,回流率很低。大城市的抢人大战,源源不断吸空县城,加上县城缺少发展前景光明的产业,就业岗位匮乏及单一,加上县城的人情社会氛围和乡土规则,回来的年轻人随时都有逃离县城的冲动。

Kopu城市视角:安逸的县城,挣扎的城市

在县城,只有官场,没有职场。从事着与所学专业风马牛不相及的职业,或者挤破脑袋托关系考到月薪三千的铁饭碗,成为县城就业的主旋律。与安逸稳妥的县城生活相同的是,县城最优秀的人才把年华留在体制内,却因无背景晋升无望而弄得干劲和志气全无,每天对着电脑喝茶玩手机时,过着徐庶在曹营的生活。最终变成被县城同化的无活力的样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