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opu城市視角:安逸的縣城,掙扎的城市

Kopu導讀:彼時改革初期,縣城於大多數人來說無疑是夢想所及之處,電視、舞廳、公車、小樓,相較於靠天吃飯的農村來說,縣城便是鄉村之外的花花世界。時過境遷,歷史車輪的碾進,人人殷羨的縣城如今大變模樣,街道在新開,樓房在新起,輻射範圍在擴大,日新月異。而舊時的鄉村也正演變成新的縣城。我們都是這個偉大時代的見證者與開拓者,城市與縣城之間的鴻溝一直都存在,涇渭分明,與充斥著名利相似的是,小縣城也有固定圈子模式。

大城市熙熙攘攘的外衣下,是追名逐利的紛紛擾擾,高樓聳立的辦公樓裡,遮住了晴天白日,藏不住的卻是暗潮湧動的生存之道。而縣城處於鄉村和城市之間的尷尬位置,金,可得城市的浮世繁華和風餐露宿,退,也可看到農村恬靜優美與困苦貧窮。對於城市,Kopu君分析了多數,暫且不表,關於縣城,除了高房價,還有更多值得挖掘與瞭解的。

Kopu城市視角:安逸的縣城,掙扎的城市

Kopu解讀:熟人社交,包容缺失

縣城雖小,五臟俱全。小小的縣城,卻是一個關係大於規則的熟人社會,多數熟人聚集的圈子,就意味著縣城的本質是注重人情世故安逸小社會,卻也同樣是缺乏誠信信仰與包容的熔爐。

一個縣域社會一般會有幾十萬人口,但或許真正有權勢和影響力的卻只有幾百人,這幾百人便構成了熟人社交網絡,縣城的一舉一動皆在這群人手裡掌握著,所以,在縣城"有關係好辦事"的觀念根深蒂固,關係到位,事情就不會荒廢。人脈不僅能決定你在哪裡上學和升學,更能決定你能在哪裡上班和薪資,亦或甚者,關係還能決定你的生老病死。安逸和穩定才是縣城的標籤,安逸的縣城就像溫水煮青蛙,當你的才華配不上你的野心之時,縣城所搭建的穩固的社會形態便會分崩離析,拒絕安穩和踏實,拒絕一眼看到頭衣食無憂的生活。

Kopu城市視角:安逸的縣城,掙扎的城市

同樣,熟人網絡社交下的縣城,也是缺乏包容性和奮鬥信仰的社會。在大城市,大齡青年、丁克、不買房、不要鐵飯碗、穿著怪異都沒人在意,這就是大城市海納百川的包容性。可是在縣城,要隨波逐流,不能特立獨行。不按正常模式生活,很快會被打入另類。

Kopu解讀:次生城市文化,洋土雜燴

構成縣城的主體人員,大多數人的童年都是在農村度過的,在城鎮一體化的感召下,隨著資本的流動和人口的流動,成年後湧入城裡。在崇尚金錢的迷惘中,夾雜著當地生活文化,被城市同化的同時,烹煮著農村文化,燴成獨特的大雜燴縣域文化。

走在不同的縣城,感受不同口音和美食文化,縣城的人們,他們快樂和煩惱既膚淺又深刻,見識既平庸又廣博,縣城的發展就如同這裡的人們一樣,在尷尬中前行,在徘徊中過渡。有了生存的皮囊,卻獨獨失去了生存的靈魂。抖音、快手傳播至大街小巷,網紅成為縣城的人們閒來無事的消遣,遠方來的唱戲的戲班也同樣能成為縣域生活的人們茶餘飯後的談資,洋文化與土文化在缺乏文化自信的縣城得以共生共存。

Kopu城市視角:安逸的縣城,掙扎的城市

Kopu解讀:消費升級,追趕城市

生活在縣城的人們總是會模仿大城市人的行為習慣,而消費是最容易被模仿的環節。消費作為社會地位的表現形式,其階層化趨勢越來越明顯。生活在縣城的人們基本滿足飲食、穿著、住房、教育和出行。很少有精神消費和享受消費。對價格很敏感,要求物美價廉的商品,只買對的不買貴的。

高鐵的開通的確是拉近了城與城之間的距離,但這趟快速的列車也在改變著人們的心理。以前在大城市能享受到的東西,現在越來越多的小縣城也可以擁有。比如說電影院、咖啡店、健身房、瑜伽館、泳泳館等,這種服務型的消費在縣城也逐漸生根發芽。

這兩年在縣城,從經濟方面來講,沒有可以促進經濟增長的企業或工廠,人口密度小,經濟發展緩慢,消費市場與其應有實際價值不符,導致高消費者不在縣城消費,低消費者持續消費於低端市場,中間消費市場的可持續性低,也就是買賣難做。但是從長遠來看,隨著交通工具的升級、人口流動速度和數量的加快、加大,家庭財力的提升等等,這些都在促進縣城跟上大城市的發展步伐。

Kopu城市視角:安逸的縣城,掙扎的城市

Kopu解讀:規劃雜亂,基建緩慢

城鎮一體化的進程加快,大量農民湧入縣城,致使縣城的框架在不斷拉大,人口的增多意味著縣域基礎設施建設的配套和完善的規劃。但很多縣城的實際情況卻是邊建設邊規劃,在雜亂中亂抓,一方面想靠近城市,但傳統建築風貌又限制了現代化建築的進駐,另一方面,傳統門面意識,是橫亙在縣城改造環節中最費勁的大敵,往往一條街道的施工,都是政府和當地居民因為拆遷問題進行的耗時耗力耗材的拉鋸戰。

縣城建設能否跟上時代的步伐,其實就是理念問題。我們應從縣城發展的基本規律入手,科學謀劃縣域空間城鎮化進程,提升縣城公共服務水平。我們應充分研判城鎮發展規律和區域佈局規律,充分估計人口狀況、發展潛力、經濟發展水平、現有城鎮體系格局等方面的情況,建設有高質量生活品質的縣城。

Kopu城市視角:安逸的縣城,掙扎的城市

Kopu解讀:崗位匱乏,體制成風

人才是經濟發展的基礎,這在縣城中也同樣適用,縣城的興衰與否,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年輕人。與簡單的城市和鄉村人口流動不同的是,資源過度向大城市聚集,留在縣城的年輕人,特別是上過大學的年輕人,迴流率很低。大城市的搶人大戰,源源不斷吸空縣城,加上縣城缺少發展前景光明的產業,就業崗位匱乏及單一,加上縣城的人情社會氛圍和鄉土規則,回來的年輕人隨時都有逃離縣城的衝動。

Kopu城市視角:安逸的縣城,掙扎的城市

在縣城,只有官場,沒有職場。從事著與所學專業風馬牛不相及的職業,或者擠破腦袋託關係考到月薪三千的鐵飯碗,成為縣城就業的主旋律。與安逸穩妥的縣城生活相同的是,縣城最優秀的人才把年華留在體制內,卻因無背景晉升無望而弄得幹勁和志氣全無,每天對著電腦喝茶玩手機時,過著徐庶在曹營的生活。最終變成被縣城同化的無活力的樣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