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不能中狀元,名字是關鍵——那些因爲名字好而高中的狀元們

想考狀元,首要因素就是要取個好名,名不應時,想考狀元那是終生無望呀。

清順治年間的太倉考生王逵,學問精深,主考官將他排在第一,想推為狀元。結果傳臚唱名的時候,順治聽到王逵,便問,“王逵,是那個負心的王魁嗎?”王魁是宋代話本小說《王魁傳》中的主人公,在他落魄時得到山東名妓桂英的幫助,兩人因此定情,後來王魁考中狀元拋棄桂英。桂英自縊而亡,化為冤魂索命。這個故事被編為戲曲廣為傳播,王魁也成為了負心人的代名詞,所以順治才會有此一問。皇上隨便問,主考可不敢不仔細想,小說裡的王魁就是考中狀元拋棄糟糠之妻的,如果這個王逵再給點成狀元,最後也拋棄妻子,豈不是天大的諷刺,於是沒再敢將他點為狀元。無獨有偶,清代同治年間的江蘇考生王國均,文才出眾,殿試時名列前十,結果慈禧太后翻卷子的時候,看到他的名字,認為王國均的諧音是“亡國君”,很不吉利,直接打到三甲,也就是殿試的最後一等。更慘的如唐代的李晉肅,好好的叫什麼晉肅,弄得兒子要避父諱(晉與進同音)連進士都不能考。他的兒子就是著名的詩人李賀。慘痛的歷史教訓告訴我們想考狀元就得好好起名。

能不能中狀元,名字是關鍵——那些因為名字好而高中的狀元們

清代乾隆年間胡長齡,他的爸媽就很有遠見。胡長齡資質平平,文才一般,好在沉穩老練,一手八股文作的四平八穩。在殿試時本來在十名之外,乾隆皇帝翻看試卷的時候,看到了他的名字非常喜歡。當時乾隆皇帝年歲已高,他一生自負,自問無所不有,號稱十全老人,但惟獨壽命這個事,由不得他做主。一看胡長齡,就大喜說:“胡長齡,胡長齡,胡人自是應該長壽呀”。直接將胡長齡改為第一。我們都知道金人也是胡人,所以乾隆皇帝是將胡長齡當做是一個自己長命百歲的吉祥預兆了。不管怎麼樣,胡長齡成了乾隆五十四年的狀元。

能不能中狀元,名字是關鍵——那些因為名字好而高中的狀元們

有個好名,是考狀元的必備,有個好姓也是必不可少的。清代康熙年間的考生吳日永,整天為科考懸樑刺股都整的有點走火入魔了。有一天他做了一個夢,夢裡神仙對他說:“你要是把名字改成三省,肯定能高中狀元”,吳日永如獲至寶,立即將名字改為吳三省(你是盜墓筆記看多了嗎),結果還真神奇,康熙乙卯年鄉試他一舉通過,在填榜單準備放榜的時候,一個官員看到他的名字臉色大變,直接將他名字劃掉,原因是什麼呢。是因為平西王吳三桂起兵造反,聲勢浩大。什麼不好姓,偏偏姓吳,而且還叫三省,吳三省,吳三桂誰敢說他兩沒關係。於是乎,吳三省同志落榜了。

能不能中狀元,名字是關鍵——那些因為名字好而高中的狀元們

有因姓落榜的,也有因姓高中的,而且是高中狀元。唐代大中八年(854年),禮部侍郎鄭燻主持科舉考試,這一年一共錄取了30個進士。取哪一個做狀元可讓鄭大人犯了難。後來鄭大人左思右想,終於選了一個叫顏標的做狀元。據《唐摭言》記載,鄭大人誤將顏標當做顏真卿的後代,顏真卿是著名的書法家,也是歷史上有名的忠直之臣,在勸諭叛將李希烈時英勇就義。當時考試的時候,徐州一帶有人造反,鄭燻想取了顏真卿的後代做狀元、激勵人心(志在激勸忠烈)。鄭大人的想法是好的,但是誰告訴你姓顏一定是顏真卿的後代,愛因斯坦和愛新覺羅也沒有一毛錢關係。後來新近進士謝恩的時候,鄭燻一聊天才知道自己搞錯了。但是木已成舟,無可奈何。這件事很快便傳了出去,好事者還編了兩句詩諷刺鄭燻:主司頭腦太冬烘,錯認顏標做魯公。冬烘就是糊塗的意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