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最強九大節度使大戰叛軍,結果慘敗,被迫抓老太婆充軍

隨著安史之亂的爆發,唐朝由盛轉衰。

安史之亂在歷史上一直被認為一場規模廣大,造成大量人口死亡的大戰亂。

但實際上,安史之亂原本應該迅速平定,卻因為唐朝中央的各種愚蠢舉措而打成了一場持久戰。

今天我們就來說說導致安史之亂延長數年的關鍵戰役,鄴城之戰。

這一戰大唐九大節度使大戰叛軍,最後卻慘敗,為什麼?


大唐最強九大節度使大戰叛軍,結果慘敗,被迫抓老太婆充軍


安史之亂爆發於755年,其實在757年的時候唐朝就有機會平定叛亂。當時安祿山死,其子安慶緒繼任,叛軍內部分裂,史思明獨立,唐朝各地勤王軍雲集中原,假如唐朝中央能趁勢猛攻,則叛軍瓦解,動亂平定。

但是,被軍閥獨立搞的神經質的唐中央卻在這個關鍵時刻命令各路軍隊停止進攻,唐肅宗是要先穩固自己的權力。

但這一來,就為叛軍爭取了一年的時間準備,安慶緒在鄴城打造防禦體系,為後來鄴城之戰的失敗埋下伏筆。

鄴城之戰是在公元758年打響的,當時唐肅宗糾集各路軍隊雲集鄴城,要一句吃掉安慶緒。這次進攻包括當時唐軍最強的九大節度使如郭子儀、李光弼、李嗣業等人,號稱六十萬大軍,可謂精銳雲集。

安慶緒向史思明求救,史思明和安慶緒雖然有矛盾,但面對唐軍的進攻,兩人暫時結盟。

大戰開始,唐軍圍攻鄴城,但是經過了精心準備的防禦體系一時無法攻破。

史思明親率五萬精銳救援,與唐軍展開激戰。


大唐最強九大節度使大戰叛軍,結果慘敗,被迫抓老太婆充軍


史思明是安祿山手下頭號名將,此人狡猾善戰,是一個亂世梟雄,他麾下部隊也是叛軍精華,戰鬥力很強。

史思明先抄截了唐軍糧草,然後擊潰唐軍前鋒。待唐軍郭子儀主力抵擋,卻忽然狂風大作,導致唐軍陣型不整,被史思明一舉擊潰。

唐朝數十萬大軍潰敗,兵敗如山倒,郭子儀退守洛陽,其餘各鎮節度使也都撤退,除了李光弼等少數部隊,其餘各部唐軍都傷筋動骨。

鄴城之戰九大節度使被史思明一戰擊敗,潰不成軍。隨後,史思明誘殺安慶緒,兼併其部隊,成為叛軍最高統帥。


大唐最強九大節度使大戰叛軍,結果慘敗,被迫抓老太婆充軍


鄴城之戰使得原本逐漸明朗的戰爭形勢急轉直下,本該三四年平定的叛亂又多打了四年時間,導致唐朝繼續沉淪在戰火之戰,百姓死亡,經濟崩潰。

杜甫的著名詩詞《石壕吏》就是唐朝在鄴城之戰慘敗後,兵員枯竭,軍糧匱乏,導致到處抓壯丁,搜刮糧草,連老太婆都被抓去服役,老百姓幾乎被逼死,所謂“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牆走,老婦出門看。......聽婦前致詞:三男鄴城戍。一男附書至,二男新戰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室中更無人,惟有乳下孫。有孫母未去,出入無完裙。老嫗力雖衰,請從吏夜歸。急應河陽役,猶得備晨炊。夜久語聲絕,如聞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獨與老翁別。”

描寫的就是鄴城之戰後唐朝底層百姓生不日死的境遇。

唐玄宗重用節度使,“天寶十節度”都是手握重兵大權獨攬的實力派,這種體制十分危險。安祿山作為三鎮節度使,麾下精銳佔了唐軍近半數,試想,這種畸形的體制下,哪個節度使會沒有野心呢?

所以唐代中晚期,節度使成為尾大不掉的代名詞,軍閥割據越演越烈,根本無法控制,唐朝初年的強大中央軍瓦解,隨之走向滅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