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誠當年比你慘,但是上天一定會厚待善良努力的人

李嘉誠當年比你慘,但是上天一定會厚待善良努力的人

前幾天,我在微博(ID:今綸)上寫了一篇文章《危急時刻:李嘉誠的選擇和你我有什麼不同?》,引起了一些爭議,今天寫這一篇也是告訴你另外一個李嘉誠。嚴格來說,不是我寫,很多故事是摘選自《李嘉誠傳》。

在開篇之前就爭議先回答幾個問題:

網友:我要是有他那樣的資源,我也會這樣幹。

今綸:我希望你關注他是如何從小做到大的。還有,不用和他一樣聰明,但是可以跟隨。比如,他在買某類股,你也可以買,他在買某企業,你可以買相關基金,這話不用我說透吧。他並不是一開始就是大老闆,要學習他的智慧、勇氣、格局,而不是隻盯著他今天的資源。

網友:你這是讓大家去抄底嗎?

今綸:不是,沒有任何人可以猜到底部,我也永遠不推薦任何股票,因為一定會推薦錯。

這是兩個問得比較多的問題,統一回復於此。

李嘉誠當年比你慘,但是上天一定會厚待善良努力的人

看得出來,很多人都在關注成功人士李嘉誠,而沒有看到李嘉誠的艱難時期。那麼李嘉誠青少年時代到底有多艱難呢?我可以肯定地說:“比我們今天的大多數人都要艱難。”

前幾天和我的朋友,前投行人士蔡錦虹女士做節目,她說到一個觀點,我是有深刻印象的。她說:“那些走到輝煌成功階段的人,都有過人生的至暗時刻,一般人根本就熬不過去,熬過去的人才能有大成。

為什麼我說你沒李嘉誠慘?

李嘉誠14歲喪父,為了養活家人,他被迫中斷學業,開始工作。他在茶樓當過跑堂的、做過鐘錶店的店員、做過五金廠的推銷員。

在李嘉誠的一次演講中他提到了以下內容:

我十四歲那年,一位會看相的同鄉對我母親說:你兒子眼眸無神,骨架瘦弱,未來恐難成大器。他安分守己,終日乾乾,勉強謀生是可以的,但飛黃騰達,怕沒有他的福分!

我媽媽剛剛失去丈夫不久,這番話令她多心酸。媽媽把失望放在一旁,安慰和鼓勵我,說:“阿誠!天命難算,上天一定會厚待善良、努力的人。再艱難,只要一家人相依一起就不錯啦。”我當然相信母親,但我更相信我自己!我請媽媽放心,我內心相信,只有自己雙手創造的未來,才是唯一能信任的命運。

當年我們一家生活在戰亂、父親病故、貧窮三重合奏的悲歌中。抬頭白雲悠悠,前景一片黯愁,仰嘯問天,人情茫如風影,四方沒有回應。我唯一的信念建立更好的自己,才能建立更好的未來。

14歲喪父,終止學業

好吧,說點故事和細節。以下內容摘選自《李嘉誠傳》,安徽文藝出版社出版,作者蔣多。

由於戰亂的原因,1940年冬天,李嘉誠和弟弟李嘉昭、妹妹李素娟,隨父母踏上艱難的旅程。李家歷經千辛萬苦,跋山涉水十多日,終於來到目的地香港。

李嘉誠一家投靠舅父莊靜庵,一年之後,香港淪陷。李嘉誠的舅父莊靜庵,是香港鐘錶業的老行尊。幸得舅父莊靜庵的資助,一家人才免於餓死。

禍不單行,父親李雲經因長年勞累、貧困、憂憤,染上肺病,終於在家庭最困難時病倒了。

為了維持兒子的學費,李雲經堅持不住院,醫生開了藥方,他卻不去藥店買藥,偷偷省下藥錢,供日後兒子繼續學業。

莊靜庵知道這情況,“強行”送姐夫住院。李雲經住入醫院,仍偷偷把藥錢省下來,他預感自己活不了太久,把希望全部寄託在兒子身上。李嘉誠每每回憶起這段往事,淚水潸然。

每天放學後,李嘉誠都要去醫院看望父親,向父親彙報自己的學業,父親總是流露出寬慰的微笑。

1943年冬天,李雲經走完坎坷的一生,離開這動盪紛亂的世界。

李雲經在貧窮中辭世,卻給兒子留下珍貴的精神遺產——如何做人。

這一年,李嘉誠14歲。

儘管舅父表示資助李嘉誠完成中學學業,接濟李嘉誠一家,但李嘉誠仍打算中止學業,謀生賺錢,養活全家人。

第一份工作:茶樓堂仔

李嘉誠當年比你慘,但是上天一定會厚待善良努力的人

1943年冬,正是香港少有的寒冬。

在這缺衣少食、人人自危的日子,誰也不會關注一對行街的婦人和少年——他們就是李嘉誠和母親莊氏。母親帶嘉誠沿街挨家挨鋪尋找工作,他們足足行走了一整天,從母子倆沮喪的表情,可知未能如願。

母子倆步履蹣跚回到家,雙腳滿是血泡。李嘉誠躺在床 上不願動,母親把在路上撿的菜葉洗淨,生火煮粥。

舅父帶來一小袋米,他問了問一家人的起居飲食,板凳沒坐熱就告辭。他應該知道姐姐外甥外出找工作,就是一句不提。

翌晨,李嘉誠堅持一個人出門,他不忍母親跟著他一拐一拐,艱難地行街。

母親說:“你去找潮州的親戚和同鄉,潮州人總是幫襯潮州人的。”母親說了一串人名地址,他們都曾與李嘉誠的先父有交往。

李嘉誠先趕往上環的黃記雜貨店,店主黃叔原先住在潮州北門,與李家租屋僅隔兩條巷,他還是嘉誠伯父李雲章的學生。

李嘉誠呆在街邊愣怔,店鋪關門,“黃記”布幌蕩然無存。他透過門縫看,裡面空無一物,只剩滿地的垃圾。李嘉誠不知黃叔出了什麼事,破產?外遷?

夜幕降臨,李嘉誠拖著疲憊的雙腿回到家,母親卻露出難得的笑顏,告訴他:“舅舅叫你上他的公司做工。”

“我不進舅舅的公司,我要自己找工作。”李嘉誠想起先父的遺言及行為,促使他迅速做出這樣的決定。他不想受他人太多的蔭庇和恩惠,哪怕是親戚。

蒼天不負有心人,次日正午,李嘉誠在西營盤的“春茗”茶樓找到一份工作。

廣東人習慣喝早晚茶,天矇矇亮,就有茶客上門。店夥計,按照季節的不同,必須在早上5時左右趕到茶樓,為客人準備茶水茶點。

李嘉誠每天都把鬧鐘調快10分鐘響鈴,最早一個趕到茶樓。調快時間的習慣一直保留到今日,他做任何事,都走在時間的前面。

茶樓的工時,每天都在15個小時以上。茶樓打烊,已是半夜人寂時。李嘉誠回憶這段日子,說“我是披星戴月上班去,萬家燈火回家來”。這對一個才十四五歲的少年,實在是太累太乏了。白天時,茶客較少,但總會有幾個老翁坐茶桌泡時光。李嘉誠是地位最卑下的堂仔,大夥計休息,他卻要呆在茶樓侍候。

李嘉誠對兒子談他少年的經歷:“我那時,最大的希望,就是美美地睡3天3夜。”

茶樓是個小社會,李嘉誠對茶樓的人和事,有一股特別的新鮮感。他會揣測某一茶客的籍貫、職業、財富、性格。他由此而養成觀察人的習慣,這對他日後從事推銷工作大有裨益。

李嘉誠尤其喜歡聽茶客談古論今,散佈小道消息。他從中瞭解了社會和世界的許多事情。不少事,在家庭,在課堂,聞所未聞;不少說法,與先父和老師灌輸的一套,大逆相忤。李嘉誠發現,世界原來是這麼錯綜複雜,異彩紛呈。李嘉誠的思維不再單純得如一張白紙,又因為先父的訓言刻骨銘心,他在紛紜變幻的世界沒有迷失自我。

聽茶客談天,是排困解乏的最佳療法。有一次,李嘉誠聽得入迷,竟忘了侍候客人茶水。他聽到大夥計叫喚,慌慌張張拎茶壺為客人衝開水,不小心灑到茶客的褲腳上。

李嘉誠誠惶誠恐,等待茶客怒罵懲罰和老闆炒魷魚。

這時老闆跑了過來,正要對李嘉誠責罵,一件意想不到的事發生了,這茶客說:“是我不小心碰了他,不能怪這位小師傅。”茶客一味為李嘉誠開脫,老闆沒有批評李嘉誠,仍向茶客道歉。

茶客坐一會兒就走了,李嘉誠回想剛剛發生的事,雙眼溼漉漉的。事後老闆對李嘉誠道:“我曉得是你把水淋了客人的褲腳。以後做事千萬得小心。萬一有什麼錯失,要趕快向客人賠禮,說不準就能大事化了。這客人心善,若是惡點兒的,不知會鬧成什麼樣子。開茶樓,老闆夥計都難做。”

這是李嘉誠一生中惟一一次“飯碗危機”。一年後,李嘉誠辭去茶樓的工作,去了舅父的中南鐘錶公司。

在中南公司進步神速

李嘉誠當年比你慘,但是上天一定會厚待善良努力的人

為去舅父的公司,李嘉誠猶豫了好些天。他渴望從事新的職業,尤其是跟複雜鐘錶打交 道的行當。李嘉誠邁向社會,曾拂逆了舅父的一番好意。現在李嘉誠又覺得,他似乎不應再有太多的顧慮。自己是在社會闖蕩和磨鍊過的人,進舅父的公司,不是接受恩賜,而是為舅父做事。

李嘉誠進了舅父的公司,舅父不因為嘉誠是外甥而特別照顧。李嘉誠從小學徒幹起,初時還不能接觸鐘錶活兒,做掃地、煲茶、倒水、跑腿的雜事。李嘉誠在茶樓受過極嚴格的訓練,輕車熟路,做得又快又好。開始,許多職員不知李嘉誠是老闆的外甥,他們在莊靜庵面前誇李嘉誠,說他“伶俐勤快”,“甚至看別人的臉色,就知道別人想做什麼,他就會主動幫忙”。

李嘉誠進中南公司的目的,是學會裝配修理鐘錶。他利用打雜的空隙,跟師傅學藝。他心靈手巧,僅半年時間,就學會各種型號的鐘表裝配及修理。

1945年8月,日本投降,黑暗的日治時代結束,但香港的殖民地位依然不變,只是太陽旗重新換成米字旗。

莊靜庵預見香港經濟將有超常的發展,於是擴大公司規模,調整人事。李嘉誠被調往高升街鐘錶店當店員。

李嘉誠在茶樓已學會與人打交 道;進中南公司,經過裝配修理的學藝,對各類鐘表瞭如指掌。他很快就掌握鐘錶銷售,做得十分出色。

少年時的李嘉誠,就顯示出與眾不同。只是他的社會地位低下,不引人注意。他在茶樓打工,常常利用短暫的空閒默讀英語單詞。他怕遭茶客恥笑和老闆訓斥,總是靠牆角,迅速掏出卡片溜一眼。他深知眼下吃飯比求知更重要,只能給自己定下最低目標——不遺忘學過的單詞。

大凡成大器者,聰明是其一,重要的還是勤奮。

進了中南公司,晚上的時間全是自己的,白天做工不那麼勞累。李嘉誠給自己定下新目標——利用工餘時間自學完中學課程。他年少位卑,骨子裡卻有股不屈的傲氣,渴望出人頭地,像舅父,像茶樓遇到的“大粒佬”(大老闆),幹一番大事業。雖是在戰時,科技的力量無所不在,中國遭受日本侵略,日本在太平洋戰場最終敗在美國手裡,無不與科技有一定的聯繫。進入和平年代,科技的作用將越來越重要,日新月異。

沒有知識,很難做成大事業,這是極淺顯的道理。

李嘉誠儘管有十分強烈的求知慾望 ,卻為買教材而發愁。他的工薪菲薄,要維持全家的生活,還要保證弟妹讀書的學費,他希望弟妹能一帆風順讀完應讀的學業,而不是像他這樣。李嘉誠想到一個絕妙的辦法,購買舊教材。

辭職去五金廠做推銷員

1946年年初,17歲的李嘉誠突然離開勢頭極佳的中南公司,去了一間小小的名不見經傳的五金廠,做行街仔(推銷員)。

中南鐘錶公司的業務有長足的發展,東南亞的銷售網絡重新建立,營業額呈幾何級數遞增,莊靜庵籌劃辦一間鐘錶裝配工廠,再擴展為自產鐘錶。

李嘉誠看好中南的前景,他更為香港經濟鉅變而興奮不已。李嘉誠站在維多利亞港灣邊,眺望尖沙咀五彩繽紛的燈光,陷入沉思——今後的路該怎樣走?

一條路,在舅父蔭庇下謀求發展,中南公司,已成為香港鐘錶業的巨擘,收入穩定,生活安逸;另一條路要艱辛得多,充滿風險,須再一次到社會上闖蕩。

李嘉誠選擇了後者,他喜歡做充滿挑戰的事。呆在舅父的羽翼下,更容易束縛自己,貪圖安逸,要趁現在年輕,多學一些謀生的本領,拓寬視野,增長見識,為的是今後做大事業!

17歲的李嘉誠,已學會獨立思考。他心念已定,卻不知如何向舅父開口。舅父待他不薄,是李家的恩人。

五金廠的老闆跟莊靜庵曾有業務交往,他出面與莊靜庵交 涉,請求莊靜庵“放人”。莊靜庵與李嘉誠懇談過一次,設身處地站在嘉誠的角度看問題。當年莊靜庵也是一步步由打工仔變成老闆的。嘉誠眼下還不會獨立開業,他遲早會踏上這一步的。

舅父更深一層瞭解了嘉誠與眾不同的稟賦。

李嘉誠開始了“行街仔”(走街串巷)生涯,他說,他一生最好的經商鍛鍊,是做推銷員。

行街推銷,與茶樓侍候客人,和坐店銷售鐘錶皆不同。後者顧客已有購買的意向,而行街推銷,最初只有一方的意向。

李嘉誠生性靦腆、內向而不喜主動交 談。數十年後的今天,李嘉誠出席高貴場合,不知凡幾,他仍不是個滔滔不絕、談鋒犀利的人。

可他靦腆的另一面,顯示出一個可貴的優點來,就是誠實。誠實不僅寫在他那張稚氣未脫的臉上,更表現在他的行為之中。

五金廠出品的是日用五金,比如鍍鋅鐵桶這一項,最理想的客戶,是賣日雜貨的店鋪。大家都看好的銷售對象,競爭自然激烈。李嘉誠卻時時繞開代銷的線路,向用戶直銷。

酒樓旅店是“吃貨”大戶,李嘉誠攻入一家旅店,一次就銷了一百多隻。家庭用戶都是散戶,一戶家庭,通常只是一兩隻。高級住宅區的家庭,早就使用上鋁桶。李嘉誠來到中下層居民區,專找老太太賣桶。他很清楚這點,只要賣動了一隻,就等於賣出了一批,因為老太太不上班閒居在家,喜歡串門嘮叨,自然而然成了李嘉誠的義務推銷員。

自從李嘉誠加盟五金廠,五金廠的業務蒸蒸日上,以銷促產,產銷均步入佳境。老闆喜不自禁,在員工面前稱阿誠是第一功臣。然而,備受老闆器重的李嘉誠,剛剛打開局面,就要跳槽棄他而去。老闆心急火燎,提出給李嘉誠晉升加薪,他仍不回心轉意。

再跳槽,20歲成總經理

李嘉誠當年比你慘,但是上天一定會厚待善良努力的人

李嘉誠去了塑膠褲帶製造公司。在現代人的眼裡,這是一間小小的山寨式工廠,位於偏離鬧市區的西環堅尼地城爹士街,臨靠香港外港海域。

這間山寨工廠的魅力安在?

李嘉誠此舉,一是受新興產業的誘惑 ;二是塑膠公司老闆的“慫恿”。

塑膠褲帶公司的老闆是個具有現代意識的經營者。他靠塑膠褲帶起家,短短的一年,開發出十多個產品。香港的塑膠廠愈來愈多,競爭也將愈來愈激烈。老闆四處招聘推銷員,

前後有二十多人做過推銷,真正能勝任者寥寥無幾。

老闆自己也常常出馬推銷。他到酒店推銷塑膠桶時,與推銷白鐵桶的李嘉誠不期相遇。李嘉誠成了老闆手下的敗將,酒店更青睞塑膠桶,而不惜廢掉進白鐵桶的口頭協議。

不打不相識。李嘉誠雖敗在塑膠公司老闆手下,他的推銷才能卻深得老闆賞識。老闆認為,李嘉誠未推銷出白鐵桶,問題在白鐵桶本身,而不是他的推銷術火候欠佳。老闆有意與李嘉誠交 朋友,約他去喝晚茶,誠心竭意拉李嘉誠加盟。

言談中,李嘉誠表現出對新行業的濃厚興趣。但他說:“老大(老闆)還算蠻器重我,我去他廠做事沒多久就走恐不太好。”

“晚走不如早走,你總不會一輩子埋在小小的五金廠吧?看這形勢,五金難得有大前途。”

這正是李嘉誠所不願的。他離開舅父的公司出來找工,只是作為人生的磨鍊,而不是作為終身的追求。

李嘉誠終於跳出了五金廠。

辭工時,李嘉誠向老闆進言:審時度勢,要麼轉行做前景看好的行業;要麼就調整產品門類,儘量避免與塑膠製品衝突,塑膠雖用途廣泛,仍不可替代一切金屬製品。

一年後,這家五金廠轉為生產系列鎖,一度奄奄一息的五金廠,煥發出勃勃生機。這既是形勢所然,又是李嘉誠的開導。老闆遇到李嘉誠,欣喜地說:“阿誠,你在我廠的時候,我就看出你是個不尋常的年輕仔,你將來準會幹出大事業!”

塑膠褲帶公司有7名推銷員,數李嘉誠最年輕,資歷最淺。另幾位是歷次招聘中的佼佼者,經驗豐富,已有固定的客戶。

李嘉誠心高氣傲,他不想輸於他人,他給自己定下目標:3個月內,幹得和別的推銷員一樣出色;半年後,超過他們。李嘉誠自己給自己施加壓力,有了壓力,才會奮發搏命。

堅尼地城在港島的西北角,而客戶,多在港島中區和隔海的九龍半島。李嘉誠每天都要背一個裝有樣品的大包出發,乘巴士或坐渡輪,然後馬不停蹄地行街串巷。李嘉誠說:“別人做8個小時,我就做16個小時,開初別無他法,只能以勤補拙。”

要做好一名推銷員,一要勤勉;二要動腦,李嘉誠對此有深切的體會。

李嘉誠推銷新型產品——塑膠灑水器,走了幾家都無人問津。這一天上班前,李嘉誠來到一家批發行,等職員上班聯繫洽談。清潔工正在打掃衛生,李嘉誠靈機一動,自告奮勇拿灑水器幫清潔工灑水。李嘉誠期望遇到提前上班的職員,眼見為實,這樣洽談起來更有說服力。果真就有職員早到,還是負責日用器具的部門經理。李嘉誠很順利就達到目的,該經理很爽快地答應經銷塑膠灑水器。

李嘉誠的機靈,可見一斑。同時又透露出李嘉誠的誠實。他讓產品自己說話,這比一個推銷員誇誇其談地講產品的用途優點,要可信得多。

李嘉誠做推銷,愈做愈老練,他深諳一個推銷員,在推銷產品之時,也在推銷自己,並且更應注重推銷自己。

李嘉誠有意識去結交 朋友,先不談生意,而是建立友誼,友誼長在,生意自然不成問題。他結交 朋友,不全是以客戶為選擇標準。如俗話所說:“人有人路,神有神道。”今天成不了客戶,或許將來會是客戶;他自己做不了客戶,他會引薦給其他的客戶。即使促成不了生意,幫著出出點子,敘敘友情,也是一件好事。

李嘉誠的收入不高,家庭負擔很重,他還要攢錢辦大事,因此,他 交友不允許花太多的錢。這樣倒好,大家以誠相見,以誠共處。李嘉誠不是健談之人,說話也不風趣幽默。他總是推心置腹談他的過去和現在,談人生與社會。

李嘉誠廣博的學識,待人的誠懇,形成一種獨特的魅力,使人們樂意與他交 友。有朋友的幫襯,李嘉誠在推銷這一行,如魚得水。

李嘉誠把推銷當事業對待,而不是僅僅為了錢。他很關注塑膠製品的國際市場變化。他的信息,來自報刊資料和四面八方的朋友,他建議老闆該上什麼產品,該壓縮什麼產品的生產。他把香港劃分成許多區域,每個區域的消費水平和市場行情,都詳細記在本子上。他知道哪種產品該到哪個區域銷,銷量應該是多少。

加盟塑膠公司,僅一年工夫,李嘉誠實現了他的預定目標。他超越了另外6個推銷員,這些經驗豐富的老手只能望其項背。老闆拿出財務的統計結果,連李嘉誠都大吃一驚——他的銷售額是第二名的7倍!

全公司的人,都在談論推銷奇才李嘉誠,說他“後生可畏”。

18歲的李嘉誠被提拔為部門經理,統管產品銷售。兩年後,他又晉升為總經理,全盤負責日常事務。

他已熟稔推銷工作,可也深知生產及管理是他的薄弱處。因而雖身為總經理,他卻把自己當小學生。他總是蹲在工作現場,身著工裝,同工人一道幹,極少坐在總經理辦公室。每道工序他都要親自嘗試,興趣盎然,一點也不覺苦和累。

有一次,李嘉誠站在操作檯上割塑膠褲帶,不慎把手指割破,鮮血直流,他沒有吭聲,迅速纏上膠布,又繼續操作。事後傷口發炎,他才到診所去看醫生。許多年後,一位記者向李嘉誠提及這事,說:“你的經驗,是以血的代價換得的。”李嘉誠微笑道:“大概不好這麼說,那都是我願做的事,只要你願做某件事情,就不會在乎其他的。”

李嘉誠以勤奮和聰穎,很快掌握生產的各個環節。生產勢頭良好,銷售網絡日臻完善,許多大額生意,他都是通過電話完成的,具體的事,再由手下的推銷員跑腿。

李嘉誠是塑膠公司的臺柱,成為高收入的打工仔,是同齡人中的傑出者。他才20出頭,就爬到打工族的最高位置,做出令人羨慕的業績。

李嘉誠應該心滿意足。然而,在他的人生字典中沒有“滿足”兩字。功成名就、地位顯赫的他,再一次跳槽,重新投入社會,以自己的聰明才智,開始新的人生搏擊。

老闆自然捨不得李嘉誠離去,再三挽留。曾有個相士,拉住李嘉誠看相,說他“天庭飽滿,日後非貴即富,必會耀祖光宗,名震香江 ”。此事在公司傳為佳話,老闆不信相術,但篤信李嘉誠是具備與眾不同的良好素質,他不論做什麼事,都會是最出色的。因此,李嘉誠絕非池中之物,他謙虛沉穩的外表,實則蘊涵著勃勃雄心,他未來的前程,非吾輩所能比擬。

這是老闆與李嘉誠相處幾年,得出的判斷。

老闆挽留不住李嘉誠,並未指責李嘉誠“羽毛豐滿,不記栽培器重之恩,棄他遠走高飛”。老闆約李嘉誠到酒樓,設宴為他辭工餞行,令李嘉誠十分感動。

席間,李嘉誠說了一句老實話:“我離開你的塑膠公司,是打算自己也辦一間塑膠廠。我難免會使用在你手下學到的技術,也大概會開發一些同樣的產品。現在塑膠廠遍地開花,我不這樣做,別人也會這樣做。不過我絕不會把客戶帶走,用你的銷售網推銷我的產品,我會另外開闢銷售線路。”

李嘉誠懷著愧疚之情離開塑膠褲帶公司。他不得不走這一步。這是他人生中一次重大轉折,從而邁上充滿艱辛與希望的創業之路。

自己開廠遭遇危機

1950年夏,李嘉誠在筲箕灣創立長江 塑膠廠。

李嘉誠離開塑膠褲帶公司,正值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不久。

從解放戰爭後期,大批逃避戰爭的人們從陸路水路,湧向香港,香港人口激增,到1951年突破200萬。這批被稱為“戰爭難民”的內地人,給香港帶來大量的資金、技術、勞力,也使香港本地市場的容量擴大了許多。

帝國主義在華的利益受到毀滅性打擊,設在上海、天津、廣州等大城市的外國洋行及工廠,紛紛撤到香港。這些沿海城市的對外貿易大門戛然關閉,香港的轉口貿易和自由 港地位顯得愈加重要。

儘管人心惶惶,李嘉誠仍看好香港的經濟前景。整個世界經濟,自二戰後迅速恢復,開始持續增長。

李嘉誠正是在這種大背景下,毅然辭工,獨立創業。他擁有全盤經營塑膠廠的經驗,他回憶塑膠公司的經歷時感慨道:“這段生活,是我人生的最好鍛鍊,尤其是做推銷員,使我學會了不少東西,明白了不少事理。所有這些,是我今天10億、100億也買不到的。”

李嘉誠的創業資本僅5萬港元。他打工的薪水並不高,較大的一筆,是他幾年推銷產品的提成。據他的同事朋友回憶,李嘉誠從未奢侈過一回,他外出從來都是吃大眾餐,他的衣著,沒有一樣稱得上高檔。

李嘉誠從不認為他的積蓄,是他賺來省出的,他總是對他人說:“我之所以能拿出一筆錢創業,是母親勤儉慳省的結果。我每賺一筆錢,除日常必用的那部分,全部交 給母親,是母親精打細算維持全家的生活。我能夠順利創業,首先得感謝母親,其次要感謝那些幫助過我的人。”

5萬元創業資金,有一部分是向親友借來的。李嘉誠誠實可信,故無人擔保亦可借到錢。

廠房是租借的,由於數十萬“大陸 難民”湧來香港,香港鬧房荒。李嘉誠資金緊張,只允許他租廉價的廠房。從港島到九龍,李嘉誠跑了一個多月,最後才在港島東北角的筲箕灣找到勉強合意的廠房。筲箕灣是港島的偏僻地,廠址就更偏僻,臨靠山谷的小溪。這裡山青水秀,是讀書的理想地方,辦工廠,還是在交 通便利的市區邊沿好。正因為偏僻,所以租金較低,幾經“講數”(討價還價),加上實在找不到更合適的廠房,李嘉誠按房主要的價,租下廠房。

廠房破舊得不能再破舊了,窗戶難得找一扇完好無缺的,不是玻璃破碎,就是風鉤脫落,房頂透下束束天光,香港春夏多雨,雨水嘩嘩漏洩,李嘉誠不得不花一筆錢修繕。

廠房裡的壓塑機亦是破舊不堪,是歐美淘汰的第一代塑膠設備。

如果說長江 塑膠廠能透出一線新跡象的話,就是掛在門口那塊“長江 塑膠廠”的廠牌是嶄新的;業主李嘉誠,正躊躇滿志,開創他嶄新的事業。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李嘉誠腳踏實地,不動聲色去實現他的抱負。“勤能補拙”,他仍是初做“行街仔”的老作風,每天工作16個小時。

李嘉誠住在廠裡,一星期回家一次,看望母親和弟妹。規模稍擴大後,他在新蒲崗租了一幢破舊的小閣樓,既是長江 廠的寫字間,又是成品倉庫,還是他的棲身處。那時的李嘉誠,把自己“埋”進了長江 廠。

李嘉誠身為老闆,同時又是操作工、技師、設計師、推銷員、採購員、會計師、出納員,草創階段,什麼事都是他一腳踢。李嘉誠曾做過塑膠褲帶公司總經理,兩者畢竟不同。塑膠褲帶公司產銷已步入正軌,而這裡是白手起家。李嘉誠是以小學生的態度,來做他所做的一切。

人們很難想象,李嘉誠哪來的這麼旺盛的精力?他靠遠大的抱負和頑強的意志支撐著,正如香港《星島經濟縱橫》(1988年4期)所說:

“李嘉誠發跡的經過,其實是一個典型青年奮鬥成功的礪志式故事,一個年輕小夥子,赤手空拳,憑著一股幹勁勤儉好學,刻苦而勞,創立出自己的事業王國。他常言:追求理想是驅使人不斷努力的最主要因素。”

李嘉誠是個善於把握機遇的人。

李嘉誠投身塑膠行業,正是順應了香港經濟的轉軌。塑膠業在世界也是新興產業,發展前景廣闊。

正當李嘉誠春風得意之時,遇到意想不到的風浪。一家客戶宣佈他的塑膠製品質量粗劣,要求退貨。李嘉誠不得不冷靜下來,承認質量有問題。他知道他太急躁了,一味追求數量,而忽視質量。

李嘉誠手中仍攥著一把訂單,客戶打電話催貨。李嘉誠騎虎難下,延誤交 貨就要罰款,連老本都要貼進去。他親自蹲在機器旁監督質量。然而,靠這些老掉牙的淘汰機器,要確保質量談何容易!又加上大部分工人,只經過短暫培訓就當熟練工使用,他們能夠操作機器將製品成型,已是很不錯了。

推銷員帶回的客戶的反饋,令李嘉誠不寒而慄——客戶拒收產品,還要長江 廠賠償損失!

李嘉誠又一次陷於人生的大磨難中。這之前,他經歷的磨難是不可抗拒的天災人禍;這一次,卻是他自己的失誤造成的。對熬出頭的人來說,磨難太有裨益,可磨難又可能將一個人徹底摧毀。

李嘉誠回到家裡,強打歡顏,擔心母親為他的事寢食不安。知兒者,莫過其母。母親從嘉誠憔悴的臉色,佈滿血絲的雙眼,洞察出長江 廠遇到麻煩。母親不懂經營,但懂得為人處事的常理。母親是個虔誠的佛教徒,嘉誠走向社會,母親總是牽腸掛肚,早晚到佛堂敬香祭拜,祈禱兒子平安。她還經常用佛家掌故,來喻示兒子。

母親平靜地說道:很早很早之前,潮州府城外的桑埔山有一座古寺。雲寂和尚已是垂暮之年,他知道自己在世的日子不多了,就把他的兩個弟子—一寂、二寂召到方丈室,交 兩袋谷種給他們,要他們去播種插秧,到谷熟的季節再來見他,看誰收的穀子多,多者就可繼承衣缽,做廟裡住持。雲寂和尚整日關在方丈室唸經,到谷熟時,一寂挑了一擔沉沉的穀子來見師父,而二寂卻兩手空空。雲寂問二寂,二寂慚愧地說,他沒有管好田,種穀沒發芽。雲寂便把袈裟和瓦缽交 給二寂,指定他為未來的住持。一寂不服,師父說,我給你倆的種穀都是煮過的。

李嘉誠悟出母親話中的玄機—誠實是做人處世之本,是戰勝一切的不二法門。李嘉誠為自己所做的事,流下悔恨的眼淚。

坦誠認錯,度過危機

李嘉誠當年比你慘,但是上天一定會厚待善良努力的人

翌日,李嘉誠回到廠裡,工廠仍籠罩在愁雲慘霧之中。李嘉誠召集員工開會,他坦誠地承認自己經營錯誤,不僅拖垮了工廠,損害了工廠的信譽,還連累了員工。他向這些天被他無端訓斥的員工賠禮道歉,並表示,經營一有轉機,辭退的員工都可回來上班,如果找到更好的去處,也不勉強。從今後,保證與員工同舟共濟,絕不損及員工的利益,而保全自己。

李嘉誠說了一番度過難關、謀求發展的話,員工的不安情緒基本穩定,士氣不再那麼低落。

緊接著,李嘉誠一一拜訪銀行、原料商、客戶,向他們認錯道歉,祈求原諒,並保證在放寬的限期內一定償還欠款,對該賠償的罰款,一定如數付賬。李嘉誠絲毫不隱瞞工廠面臨的空前危機—隨時都有倒閉的可能,懇切地向對方請教拯救危機的對策。

李嘉誠的誠實,得到他們中的大多數人的諒解,他們都是業務夥伴,長江 塑膠廠倒閉,對他們同樣不利。

銀行放寬償還貸款的期限。但在未償還貸款前,不再發放新貸款。

原料商同樣放寬付貨款的期限,對方提出,長江 廠需要再進原料,必須先付70%的貨款。

客戶涉及好些家,態度不一,但大部分還是作了不同程度的讓步。有一家客戶,曾把長江 廠的次品批發給零售商,使其信譽受損,經理怒氣衝衝來長江 廠交 涉,惡語咒罵李嘉誠。

李嘉誠親自上門道歉,該經理很不好意思,承認他的過失莽撞。該經理說李嘉誠是可交往的生意朋友,希望能繼續合作。他還為長江 廠擺脫困境出謀劃策。

李嘉誠的“負荊拜訪”,達到初步目的。他卻不敢鬆一口氣,銀行、原料商和客戶,只給了他十分有限的迴旋餘地,事態仍很嚴峻。

積壓產品,庫滿為患。這之中,一部分是質量不合格;另一部分是延誤交 貨期的退貨,產品質量並無問題。李嘉誠抽調員工,對積壓產品普查一次,將其歸為兩類:一類是有機會做正品推銷出的;一類是款式過時或質量粗劣的。

李嘉誠如初做“行街仔”那樣,馬不停蹄到市區推銷,正品賣出一部分。他不想將積壓產品拖累太久,全部以極低廉的價格,賣給專營舊貨次品的批發商,在製品的質檢卡片上,一律蓋上“次品”的標記。

李嘉誠陸續收到貨款,分頭償還了一部分債務。

在危機之中,原來的一些親戚朋友,有的對李嘉誠敬而遠之,生怕他開口借錢或帶來麻煩;有的來電話,或主動上門,為李嘉誠分擔憂愁,安慰激勵,獻計獻策,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

李嘉誠又一次體驗世態炎涼,人情冷暖。

每個人都難免會有這樣或那樣的弱點,李嘉誠求發達,絲毫不含報復的成分,他後來大發達,成鉅富,不計前嫌,仍與這些在危難中曾疏遠他的親友保持來往。

危難見人心,路遙知馬力。李嘉誠正是靠那些真誠親友,獲得新訂單,籌到購買原料、添置新機器的資金。

被裁減員工,又回來上班,李嘉誠還補發了離廠階段的工薪。

李嘉誠又一次拜訪銀行、原料商和客戶,尋求進一步諒解,商議共度難關的對策。

長江 塑膠廠出現轉機,產銷漸入佳境。

1955年的一天,李嘉誠召集員工聚會。他首先向員工鞠了三躬,感謝大家的精誠合作。然後,用難以抑制的喜悅之情宣佈:

“我們廠已基本還清各家的債款,昨天得到銀行的通知,同意為我們提供貸款。這表明,長江 塑膠廠已走出危機,將進入柳暗花明的佳境!”

話音剛落,員工頓時沸騰起來。散會前,每個員工都得到一個紅包,由李嘉誠親自分發。

李嘉誠當年比你慘,但是上天一定會厚待善良努力的人

李宅

看到這裡,還有人說李嘉誠的命好,因為他是李嘉誠,所以自己不能比嗎?

其實今天的李嘉誠當年是病弱的李嘉誠,是窮困的李嘉誠,是14歲就被迫去跑堂的李嘉誠,是有舅父關照最後還是毅然辭職的李嘉誠。

我們大多數人是不是比李嘉誠的情況好很多?

我們和李嘉誠隔著六個字:智慧、勇氣、格局。

一句話總結:李嘉誠當年比你慘,但是上天一定會厚待善良努力的人。

接下來,我很想和諸位聊聊巴菲特。

歡迎關注本號,我們追財經熱點,也點評財經人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