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高考”分省划线先例——明朝科举大案引发南北方分卷录取

前言

说起科举制度,人们都知道这是古代选用官员的一项重要制度,其难度不亚于现在的高考。这项制度开始于隋朝,唐代开始盛行。是普通士人跻身于统治集团的必经之路,也是最高统治者选拔官员和扩大统治基础的重要手段之一。也就是说科学制度其实与封建统治和统治阶级的切身利益紧密相关,本文就以历史上发生的“南北榜案”为例,来简要分析一下这一点。

古代“高考”分省划线先例——明朝科举大案引发南北方分卷录取

南北榜之争

发生在明朝的“南北榜案” (也称“春夏榜之争”),确实有些奇怪,事情的经过也非常简单。洪武三十年(1397年)三月五日这一天,是大明朝丁丑科会试发榜的时间,这天皇榜刚一公布,群情哗然。原来榜上共录取的52名贡士中,从第一名的宋琮到最后一名的刘子信,全都是江南的考生,而北方参加考试的举子全部落选。在三月殿试中,还录取了福建闽县的陈安阝(读作an)为状元,江西泰和的尹昌隆为榜眼,浙江山阴的刘仕谔为探花。因都录取的是南方人,称之为春榜。

这次考试的结果,惹得榜上无名的北方考生十分不满,一时间“成蜚语噪之”,认为其中有猫腻。据《明通鉴》卷十一、纪十一记载,声言 “三吾南人,私其乡”,这里所谓的“三吾”,是指这次会试的主考官翰林学士刘三吾(湖广茶陵人),另外还有王府纪善(明代官职名)白信蹈等人。就是说,北方的众考生怀疑主考官刘三吾是南方人,他偏向于南方考生,故意把北方的考生排除在外。

古代“高考”分省划线先例——明朝科举大案引发南北方分卷录取

说到这里插一段,提到此案,不能不提一下刘三吾(1313年-1400年),也就是这件案子的首犯,他是一位大器晚成的儒士,湖广茶陵人(现在的湖南茶陵县)。在洪武十八年(1385年)时,73岁的刘三吾被他的湖广老乡茹常(现在的湖南衡东县)推荐给了朱元璋,奏对满意,“以文学应聘”入朝,授翰林学士,被朱元璋委以东宫太子老师的重任,与汪睿、朱善并称“三老”。洪武三十年(1397年),他担任这届会试主考官时,都已经快八十五岁了。

古代“高考”分省划线先例——明朝科举大案引发南北方分卷录取

刘三吾像

再回到案中,群情激奋的北方考生找到了礼部,向朱元璋告状,说主考官刘三吾有舞弊行为。朱元璋一听很是生气,感觉很是蹊跷。这时,刘三吾就给朱元璋解释,意思就是说,北方那些年在元朝统治下,经济文化发展落后,这些年会试,北方考生考试成绩不如南方考生成绩优秀,这也是事实,南北方同时参加考,肯定是南优北劣的。朱元璋是个穷人出身,一听更来气了,他认为北方人受元朝欺压已久,本来怨气就重,如果一名也不录取,肯定难以平定民奋,可以从参加考试的考生中,选取出一批优秀的来加以录用,以平息众怒。没曾想,这位八十多岁的刘老爷子是死活不同意,坚持以文章来定取舍,这让朱元璋十分不高兴,于是,“帝怒所取之偏,命侍读张信等十二人复阅结”。

古代“高考”分省划线先例——明朝科举大案引发南北方分卷录取

朱元璋以为让翰林院的待读张信复审考生试卷会有新变化,结果呢,张信等人重新审阅完了,还是保持了原来的录取名次,朱元璋十分不满意,据记载“不称旨。或言信等故以陋卷呈,三吾等实属之。”意思就是说,朱元璋对张信这次复查的结果并不满意,十分生气,后来有人就告发说,张信是受了刘三吾的嘱咐,故意拿不合格的卷子评阅,来搪塞皇上你的。

朱元璋本来就是个十分较真的人,在洪武年间以节俭、专制为特色,提倡重典治世,以猛治国,对各类贪腐、专权、舞弊之举痛恨不已,对官僚集团不论文武,一直是杀杀杀。

古代“高考”分省划线先例——明朝科举大案引发南北方分卷录取

朱元璋一气之下,安排刑部调查刘三吾等人,全部进了监狱,事后严刑逼供,造出一个六百多人的徇私舞弊的证词。朱元璋大笔一挥,刘三吾、白信蹈是蓝党(跟蓝玉案挂上钩了),张信是胡党(跟胡惟庸案扯上了)。后来把张信、白信蹈等二十多个考官全部处死;刘三吾这时年纪已经八十五岁了,虽然免死,但是充军边关;所录取的贡生全部作废,其中状元陈安阝以行贿罪问斩,会元宋琮也充了军;受牵连者数百人。

到了五月,朱元璋亲自出题主考,并批阅会试考卷,录取了韩克忠(山东武城人)、任伯安(河南归德州人,治所在今天河南商丘附近)等六十一人,全是北方人,称之为夏榜。结果一公布,北方举子欢呼雀跃,这场举国关注的“南北榜”事件至此了结。

古代“高考”分省划线先例——明朝科举大案引发南北方分卷录取

朱元璋的难处

对于这次榜争,学界研究分析不外乎有考官偏私、涉及党案、北方文化底蕴差等几种看法。众多的事实表明,说其有偏私,或者是因党案而起之说的理由都不充分。说北方士人底子差则是较为隐晦的说法。

事后,录取的南榜五十二人中,无一北方人;北榜录取的六十一人中,无一南方人。这种奇怪的现象和案件处置的用刑之重,充分说明了朱元璋的用心是何其良苦。

这场榜争案,其实并不是一场简单的科举舞弊和反舞弊事件,深层则是一场政治权衡与倾轧,是朱元璋从巩固统治地位的前提出发,利用科举来扩大统治基础,笼络北方的地主知识分子、士人,推动南北教化平衡,维护国家统一意愿的政治事件。众所周知,明朝起家于南方,建都南京,而北元逃窜漠北,北方的安定团结对稳定大明帝国江山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通过科举考试来笼络北方士人,恰恰是稳定北方社会,调剂统治阶级中南北方人士的一种重要举措。

古代“高考”分省划线先例——明朝科举大案引发南北方分卷录取

南北有别,分卷录取

到了洪熙元年(1425年),内阁首辅杨士奇提出了实行南北卷的主张,划定南北方卷区的录取比例,得到了明仁宗的赞同,但后来因为仁宗去世,方案未得到实际实施,直到宣德二年(1427年),明宣宗才把实行南北卷考试分别录取的主张付诸实施,并确定为明代的科举定例。这一新政是封建科举制度的一种改革,放到现在,类似高考讲究分地域划线录取。由“南北榜争”引发“南北分榜”,可以说是现代全国高考“分省划线”政策的先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