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博餅,閩南中秋這些習俗你懂嗎?

閩南中秋習俗除了博餅,還有這些,你知道嘛?

除了博餅,閩南中秋這些習俗你懂嗎?

一、聽香

千百年來,閩南城鄉百姓中還有一種在中秋日夜半“聽香”的風俗。所謂聽香,就是在中秋節夜間前往寺廟,以自己需要問卜的心事向“神明”焚香禱告,然後手持爐香走到人群喧譁之處,聆聽第一句入耳的話,以此句話為依據,如同“測字”一樣,判別問卜的結果。泉州有句俗諺叫做“祖師公聽香”,就是由過去市區後城“祖師公”中秋夜聽香的盛況流傳而來的。

“聽香”雖然帶有迷信色彩,但這種方式卻是閩南婦女思念親人的精神寄託。閩南地區有為數不少的男子飄洋過海到海外謀生,中秋節,總有些家庭難以團圓。每逢佳節倍思親,在夜深人靜的時候,留守在家鄉的老母或妻子就會點上三支香,躲在巷口、牆邊,聽聽過路人說些什麼話,然後根據話語細細辨別在外親人何時來信、生意如何、身體是否健康等等,聊以慰藉思親之心。

二、燒塔仔除了博餅,閩南中秋這些習俗你懂嗎?

過年過節,是孩子們的最愛。中秋節,閩南農村的“燒塔仔”是一項充滿鄉土氣息和童趣的活動。

從農曆八月十四到十六連續三天,孩子們都會相約撿來碎磚頭、碎瓦片、乾柴禾,然後,召集自家兄弟姐妹,在田頭、曠野中疊“塔仔”。這種“塔仔”多為圓形,有塔尖,下面用機磚或長條石疊成一個小門用以燒柴火。這種“塔仔”大小不一,一般疊成五層或七層,講究一些的,還在各層裱上花花綠綠的五色紙。有的塔仔還供奉孩子們喜歡的泥塑偶像。

塔仔疊好後,孩子們把稻草、樹枝、樹葉、草根塞進塔內,點著火,並撒扔鹽巴,使之噼哩啪啦作響。

乾柴在塔中燃燒,燒得越旺表明這一家子會更加興旺發達。熊熊的火光在月色下輝映,孩子們在曠野中追逐打鬧、相邀參觀彼此的塔仔,比較著誰家的塔仔燒得更旺,大家沉浸在一片歡樂之中。

燒塔仔之俗也是有來由的。據傳,元末劉伯溫在月餅裡藏字條,約以八月十五舉火為號,實行武裝起義。至今民間流傳的“三家養一元,一夜殺完全”的故事,即由此而來,而燒塔仔舉火為號,也傳衍至今而成為民俗。

三、吃番薯芋

除了博餅,閩南中秋這些習俗你懂嗎?

閩南地區盛產番薯和芋頭,中秋節前後,正是番薯和芋頭收成的時節。乾隆《泉州府志》記載:泉俗中秋“以月餅、番薯、芋魁祭先及神。前一兩天,親友以此相饋。”

閩南地區土地貧瘠,旱地多,水田少,番薯產量高,好種植,成了閩南人的主食。所以,中秋節,閩南人把地瓜洗淨放進鍋裡用清水煮熟,或者把番薯切成薄片放油裡炸,金燦燦、香噴噴的番薯作祭品,寓意風調雨順,豐產又豐收。

當然,在中秋節以番薯為祭品,也是有由來的。《閩小記》記載:番薯是在明代萬曆年間,由福建人從呂宋(即今菲律賓)引入的。人們為了紀念當年引進薯種的老祖宗,便在中秋節日用番薯製成各種供品“祀神及先(祖)”,安慰其引種的辛苦。

芋頭是閩南民間傳統風俗中的一種植物崇拜的對象,寓有吉利的內涵。因為閩南話的“芋”與“路”諧音,順口溜有“食米粉芋,有好頭路(工作出路)”。芋頭又松又香,種植時把一粒小芋艿下去,到中秋節收成時,不但有大芋艿(閩南話叫芋母)一窩裡還有大大小小的小芋。中秋團圓時吃芋,閩南話叫抱子抱孫全家人丁興旺大團圓。

四、拜月

拜月一般是閩南婦女的活動。自古以來,閩南人對月亮格外崇拜,尊稱為月娘、月娘媽。

傳說嫦娥奔月宮後,思念人間的丈夫后羿,就傳信要他在中秋月夜制月餅供月,從而嫦娥下凡,夫妻團圓共享月餅。由此,民間在中秋節敬月娘,吃月餅,以示團圓。中秋佳節,花好月圓,閩南人幾乎家家戶戶在庭院的天井中擺上香案,陳列時令瓜果和月餅,點香祈禱,虔誠祭拜月娘媽,企盼月娘媽給全家人帶來好運氣。

拜月娘媽時,閩南婦女供奉的時令水果大多是龍眼和柚子,這是為什麼呢?原來,龍眼又叫“桂圓”,由來有二:一是盛產於桂花開日,明月圓時;二是如成語“蟾宮折桂”、詞組“桂冠”,故名。中秋吃龍眼,人天合一,既有吉祥之意,又有益果美味,比之平時,更有風情。

而供月的柚子,吃法是有講究的。要在果皮上畫上鬼臉,象徵賊頭,祭月後攔腰割皮剝食柚肉,表示剝其(賊)皮而食其肉,以祛邪惡保平安。

五、孔明燈

除了博餅,閩南中秋這些習俗你懂嗎?

放“孔明燈”也是中秋節的一件非常有趣的遊戲。

中秋節來臨之際,大家用竹扎紙糊成氣油桶樣子的大燈,頂部和周圍密不透風,底部敞開,燈中橫杆上放置浸滿油脂的破布或棉絮。中秋節之夜,大家來到曠野或廣場上,用兩條長板椅墊足,4人站在椅上,捏住孔明燈的4個角,另幾人扶起孔明燈的底框,然後點燃燈中的油枝,利用升起的熱氣和濃煙,把孔明燈高高脹起,飄飄欲飛。待孔明燈脹滿煙氣後放手,孔明燈便騰空而起,隨風飄蕩到相當的高度,與明月爭輝。人們爭相觀賞引以為樂。

《三國演義》中有諸葛亮祭七星燈為自己祛病的描述,燃放這種燈似乎與他有關,故名“孔明燈”,也叫“諸葛燈”。燃放這種燈雖然有趣,但因容易引起火災,現在,人們已幾乎不再玩它了。

遊筍江

月夜遊江,也是中秋的一項娛樂活動。中秋月夜,泉州人有結伴遨遊筍江的習慣。

傳說中秋之夜三更時分,月亮照在筍江橋中,每一個橋坎都能映出一輪皓月;而午夜時分,在筍江粼粼清波中,可見水中映出清源和紫帽二山的倒影,“筍江月色”由此得名。於是,泉州人喜在中秋之夜,成群結隊,沐浴在皎潔的月色中,隨著南音絲竹餘韻,盪舟筍江,既給中秋佳節一個好心情,又期盼親眼目睹筍江月奇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