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1醫院汪德清:血液網旨在解決中國「血荒」難題

  【環球網科技 記者 林迪】“相對於發達國家來講,我國在人均血液用量、公民的獻血儀式以及臨床輸血的數據研究等方面差距還很大,在這樣一個情況下,就急需一個平臺可以來共享血液和臨床資源,從而減少浪費、提高效率,更重要的是促進該領域基礎研究和我國行業標準的自主制定。”近日,北京301醫院輸血科主任汪德清如是說。

301醫院汪德清:血液網旨在解決中國“血荒”難題

  9月15日,由白求恩公益基金會、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北京301醫院)、青島大學附屬醫院、海爾生物醫療共同發起“中國臨床輸血聯盟暨血液網平臺生態”啟動儀式。據記者瞭解,該聯盟成立後,將在全國範圍內開展臨床輸血多中心研究和成果轉化,全面推動輸血醫學事業和技術的創新發展。

  為此,環球網科技記者就當前臨床輸血領域以及該聯盟的相關情況對白求恩公益基金會輸血醫學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北京301醫院輸血科主任汪德清進行了專訪。

  血液短缺: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據媒體此前報道稱,曾在2010年底,中國十餘個大中城市幾乎同時出現血庫告急的情況,血荒一度成為全國性話題。另據官方2012年公佈的數據,中國大陸人口獻血率只有9‰。而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推薦標準,只有一個國家的人口獻血率達到10-30‰的水平,才能基本滿足本國臨床用血需求。

  汪德清首先指出,目前中國人口獻血率達到11‰左右,而且呈現連年遞增的趨勢,但是與發達國家40‰甚至50‰的獻血率還有很大差距,在全球範圍內,中國獻血率仍然處於中下等水平。在這樣的基礎上,我國人均用血量只有3ml,而發達國家可以達到30ml,這就在臨床輸血的源頭上帶來了障礙。

  他認為,造成獻血率低的原因來自以下幾個方面;而且鑑於研究成果以及現實的臨床需求,我國在這方面的法律法規修訂的空間還很大。

  第一,獻血頻次上,最新國際研究顯示,根據大量數據和迴歸分析得出的結論,男性兩個月就可以獻一次(全血),女性是三個月可以獻血一次,對身體健康沒有影響,而目前我國的獻血法規定是半年獻一次血。

  第二,在年齡跨度上,我國規定的可獻血年齡是18—55歲,現在最新科學研究結論是是可以到60歲,而國外是15/16—65歲都可以獻血。

  第三,在單次獻血量上, 我國目前控制在200—400ml,根據研究顯示,獻血量是可以增加到300—500ml的。

  精準輸血的現實需求是一個戰略難題

  “雖然我們存在血液短缺的問題,但依然要把有限的資源做到高效的利用。如何把血液在最好的時機給最需要的人用,這就需要做到‘精準輸血’,這無論是對輸血科還是患者的治療來講,都有很大的影響。”汪德清對環球網科技記者表示。

  他還建議,在現實的臨床環境中,一方面,能不輸就不要輸血,輸血能救命也能致命;另一方面,最好是輸自體血。

  他進一步解釋稱,“在現有技術條件下,不能完全排除傳播性疾病,已有可統計的因輸血引發的傳播性疾病就有60多種。另外,輸血的不良反應以及併發疾病的死亡率有的甚至高達90%。”

  “正常狀態下,術後血流失500—600ml其實相當於獻一次血,不影響健康,可以不輸血。只有在真的超過這個量或本身處於貧血狀態時,我們才考慮輸血。而且,一般會建議患者使用自體血(即術前儲存的自己的血液),因為自體血本身具有造血功能,還可以有效解決輸血帶來的不良反應,重要的是還節約了血液資源。”

  他還提到,要做到臨床輸血的“降低風險、提高療效”,更需要針對每個患者不同的身體狀況來決定輸血量的多少以及血液的精準匹配,而這就需要多方協作來解決這一戰略難題。

  血液網平臺生態:可用好每袋血

  “行業發展需要一個大的平臺的推動,需要更多關心血液問題的組織的參與,‘中國臨床輸血聯盟暨血液網平臺生態’就這樣應運而生。”他表示,“我們要運用大數據、物聯網和人工智能培養臨床的精準輸血,按照循證醫學的原則,以患者為中心,以提高臨床療效為目的,開展多中心的臨床研究,研發新產品,推廣新理念、新技術,培養新型人才,降低輸血風險,提高輸血良效,節約輸血資源。”

  據汪德清介紹稱,目前,臨床輸血領域的設備和標準參考基本是引進國外,但中外的現實情況存在差異。他舉例稱,我國在該領域的臨床研究,如術前貧血調查就缺少數據蒐集和課題研究,這就對我們自主制定血液標準和指南造成了很大的障礙。

  “有了這個平臺,我們要把事情一件一件的做紮實,為我們中國人群的共識和標準提供臨床數據支持,對學科發展也很有幫助。臨床上的貢獻就是可以把血液用好,提高輸血的療效和風險的降低 。宏觀管理來講,可以從整體把握輸血的狀況,如血液短缺、感染情況可以一目瞭然。具體到醫院來講,通過調劑可以緩解血液短缺的問題,可以用好每一袋血。”汪德清解釋道。

301醫院汪德清:血液網旨在解決中國“血荒”難題

  他還透露,目前醫院之間是不互通的,這樣就把有效的血液資源做不到有效的利用,從而造成人為的臨床缺血,現在有了這個平臺提供的物聯網技術,可以追溯每袋血的具體情況,避免了之前“出庫血不能再入庫(存在質量下降、外界感染的風險)”的難題,減少浪費,是一大貢獻,而這在過去是解決不了的。現在,血液被送到臨床,如果不用還可以收回來,質量可控不存在這個問題。

  據瞭解,聯盟的啟動以及臨床用血成果的落地,意味著海爾生物醫療血液網平臺生態轉型的實踐,由與青大附院的共創開始,到醫院、血站、行業、政府、產業、金融等六大攸關方的鏈接協同,血液網平臺生態正在打造物聯網時代下全球引領的血液共享生態品牌。

  其實,血液網平臺生態的搭建只是海爾生物醫療轉型的一個成功案例。另外,在海爾生物醫療打造的盈康Life物聯網生命共享平臺上,孵化出了血液網、疫苗網等圍繞大健康的生態品牌。從出生時的細胞存儲到兒童成長階段的疫苗接種,到患病時的輸血救治,到衰老時的康養護理,構建了全生命週期的終身護理生態圈,實現生命健康終身服務。

  最後,汪德清主任對記者表示,在這樣的平臺支撐下,目前正在著手準備的一個研究項目是,提取和儲存日常血液裡的不同免疫細胞,把不同成分分別開發出來,以備未來不時之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