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風建設」本刊評論:發揚愚公精神 遏制「痕跡主義」

「作风建设」本刊评论:发扬愚公精神 遏制“痕迹主义”

「作风建设」本刊评论:发扬愚公精神 遏制“痕迹主义”

近日,記者聽到了一個“換裝拍照”的故事。某幫扶責任人去結對的貧困戶家走訪時,導演了這樣一幕:讓貧困戶夫妻倆翻箱倒櫃找出幾身衣服來,於家中的五六處不同地點,分別穿上不同衣服,和同樣更裝的幫扶人合影留念。這些照片沖洗後,粘貼於該戶的精準幫扶手冊上,註明不同的入戶時間,以體現“多次入戶幫扶”的效果。

「作风建设」本刊评论:发扬愚公精神 遏制“痕迹主义”

但假的就是假的,經不住深究細問。

“你的幫扶人來了幾次?”去了解情況的調研員問。

“就來過一次。”貧困戶戶主老老實實地回答道。

“這些照片上,你們穿不同的衣服是怎麼回事?”

“他說讓我們多找幾件出來。”

調研員於是將這一情況寫到了報告中。

幫扶人可真是聰明反被聰明誤。

我們姑且將這一做法稱為“換裝拍照”。“換裝拍照”的背後,成因複雜,耐人尋味,必須警醒。

“痕跡主義”:離扶貧初心漸行漸遠

留痕,本是自然界、社會生活中的自然規律,是大千世界的本來呈現。當今,我們藉助先進的科技手段,在工作或生活中適度留痕,留下必要的文字、圖片、錄音、視頻等資料,用以佐證工作落實情況、回顧工作歷程、方便日後經驗梳理,對推動工作確有必要。比如,脫貧攻堅中,易地扶貧搬遷前後合影留念、新舊房屋做對比,既有助於搬遷群眾充分釋放歡喜之情,也具有居住條件改善的歷史意義;再比如,貧困群眾享受健康扶貧政策,將大病住院報銷之後的相關單據留存好,對家庭、對國家都有檔案意義。

但刻意留痕,將留痕作為唯一目的,時時處處刻意而為,甚至出現上述導演“換裝拍照”這樣弄虛作假的事情,從痕跡化管理走向“痕跡主義”,就是本末倒置、南轅北轍了。現在,一些地方在脫貧攻堅中的痕跡化管理生出了“痕跡主義”的苗頭,離扶貧初心漸行漸遠:不求實,只求榮;眼睛不是向下看,用心用情用力把群眾的事實辦好,而是向上看,挖空心思地刻意留痕賣好;耗費社會資源,卻拖慢了社會進程;打著扶貧的旗幟,卻做著有違扶貧真義的事情……可以說,凡痕跡主義盛行之地,貧困群眾滿意度一定不高。

我們可以肯定的是,群眾不需要痕跡管理,他們不看花招,只要實效。這幾年的脫貧攻堅實踐已經證明,我們的貧困群眾絕大多數是心明眼亮、通情達理的,對我們的幫扶成效尤其幫扶幹部的付出,是認可、感激的。2018年8月17日,國務院扶貧辦舉行貧困縣脫貧摘帽新聞發佈會,宣佈2017年首批40個縣摘帽退出,其中介紹,抽查的脫貧戶中,98%以上表示家庭生產生活條件明顯改善或有所改善,93%以上表示家庭收入增加非常明顯或比較明顯,分別比2016年高3個百分點和7個百分點以上。40個摘帽縣群眾認可度全部超過90%,滿意度最低的縣在93%以上,比2016年高3個百分點。這說明,脫貧攻堅的深入推進,與貧困群眾獲得感、滿意度的提升呈現正相關。其中,即便有個別貧困戶胃口高,等靠要意識嚴重,對幫扶工作不認賬或滿意度低,我們也不能片面、機械地以痕跡主義來應對。以惡制惡,反而會加深對抗、激化矛盾,使得逆抗性社會對峙心理產生。過度的痕跡化,源於不信任,加重不信任,也必然摧毀信任,貽害深遠。

“痕跡主義”的由來

一種現象的產生,必然與相應市場的存在相關。我們不難發現,痕跡主義應對、奏效的,正是那些搞形式主義的領導。比如,建檔立卡資料不允許塗改,有一處填錯就得重新來過;比如,一些領導不深入調研,習慣於看展板、聽彙報來下結論,導致基層在美化展板、提升材料上絞盡腦汁;一些領導對迎評迎檢“高度”重視,甚至投機取巧,導致基層同志在提供可視化的“硬件”上不遺餘力,從決策醞釀、到文件出臺、到開會通知、到工作佈置、到貫徹落實、到拍照簽名諸多環節進行設計、留存、整理、報備;比如,不因地制宜,機械地、照本宣科地強推上級領導重視的某種做法……凡此種種,不一而足。“上有所好,下必趨之。”在這些地方,儘管幹部們加班加點、疲憊不堪,貧困群眾的獲得感卻十分有限,甚至有怨言、拋冷眼。因此,“痕跡主義”的產生,首先與個別領導工作中的形式主義作風有關。對此,這些“引領”風氣的領導們是不是也該來一番自我革命,在求真務實上痛下決心、率先垂範?

其次,是工作中的不細、不深、不實、不嚴導致。脫貧攻堅時間緊、任務重、責任大,在此情況下,有些地方對工作研究不深不夠,在措施制定、成效評價上缺乏有針對性的命中率高的激勵辦法,導致初衷上即便反對形式主義,但某些工作實際運行中還是停留在表層,給個別人提供了長袖善舞的機會,使他們可以輕而易舉地“做”出痕跡、“呈現”成效。比如,組織一場真正有成效的農業實用技術培訓很不容易,需要從課程設置、講師聘請、場地規劃、學員識別、課後跟蹤、產業培育上下諸多功夫,有些地方真抓實幹,一年到頭開展不了幾場。有的地方卻刻意造痕,以照片、花名冊來體現加大培訓力度的“輝煌”業績,導致實幹的地方在考評中吃虧,走過場的地方卻偷著樂。

再次,是個別同志的不正當競爭,打開了痕跡主義的口子。工作、生活中,總有那麼一些人,心思不用在真抓實幹、實事求是上,而是不論幹什麼工作,總是多長一個“心眼”,擺出一副“姿態”,留下一些“痕跡”,獲取一些“好處”。世之大道,本是大愛無言、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但這些“聰明”人就愛反其道而行之,就是要有言、早成、有聲、有形。他們目的之達成,客觀上敗壞了風氣。對此種苗頭,務必認真糾正。對弄虛作假的,當嚴肅處理。

“痕跡主義”成因複雜,有領導的因素,有幹部的因素;有主觀原因,有客觀原因。但無論哪種原因,都會損事業、壞風氣、傷幹部、影響黨的執政形象,務須在苗頭出現之初及早叫停。

多一點愚公精神

寫到此處,記者想起了1926年魯迅先生在廈門集美學校的一次演講。先生講道:“在這世界上,還有一種人,他們甘願為群眾利益而放棄了自己的利益;他們甘願為國家的獨立自由而獻出自己的生命。這一種人是愛國者,是革命者,是人類幸福的創造者。這一種人在所謂"聰明人"的眼裡看來,卻是傻子。但是,我們要知道,世界是傻子的世界,由傻子去支持,由傻子去推動,由傻子去創造,最後是屬於傻子的。”近百年來,中華面貌天翻地覆、今非昔比,而先生之言,仍令人警醒。

先生所言的“傻子”,未嘗不是“愚公”的一種。傳說中的愚公,為開道而移山,率子子孫孫叩石墾壤,箕畚運於渤海之尾,被智叟嘲笑。愚公身上,閃耀著中華民族自力更生、艱苦奮鬥、不怕困難、去爭取勝利的偉大精神,這一精神,在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實現“兩個百年”目標的征程中,發揚得愈加光輝燦爛。上世紀六十年代,河南林縣人民為解決吃水問題,靠著一錘一鏟,於太行山的懸崖峭壁上修成了被譽為“世界奇蹟”的“紅旗渠”;今天,“當代女愚公”鄧迎香,以柔弱之肩、不懈之志,十餘年帶領父老鄉親們一錘一鍬開出致富路。這些活生生的實踐證明,“愚公”不僅幹實事,還能成大事。“愚公”不僅不愚,還有大智慧。

偉大的事業,從來都是靠紮紮實實、攻堅克難幹出來的,而不是憑偷奸取巧、裝模作樣扮出來的。在向全面小康的衝刺中,面對最艱難的“最後一公里”,我們愈加需要銘記毛澤東主席“做老實人,說老實話,幹老實事”的諄諄教誨,愈加需要踐行習近平總書記“立下愚公移山志,咬定目標、苦幹實幹”的英明要求,確保脫貧工作務實,脫貧過程紮實,脫貧結果真實。

多一點“愚”勁兒,讓實幹興邦;少一點機巧,令“痕跡主義”退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