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风建设」本刊评论:发扬愚公精神 遏制“痕迹主义”

「作风建设」本刊评论:发扬愚公精神 遏制“痕迹主义”

「作风建设」本刊评论:发扬愚公精神 遏制“痕迹主义”

近日,记者听到了一个“换装拍照”的故事。某帮扶责任人去结对的贫困户家走访时,导演了这样一幕:让贫困户夫妻俩翻箱倒柜找出几身衣服来,于家中的五六处不同地点,分别穿上不同衣服,和同样更装的帮扶人合影留念。这些照片冲洗后,粘贴于该户的精准帮扶手册上,注明不同的入户时间,以体现“多次入户帮扶”的效果。

「作风建设」本刊评论:发扬愚公精神 遏制“痕迹主义”

但假的就是假的,经不住深究细问。

“你的帮扶人来了几次?”去了解情况的调研员问。

“就来过一次。”贫困户户主老老实实地回答道。

“这些照片上,你们穿不同的衣服是怎么回事?”

“他说让我们多找几件出来。”

调研员于是将这一情况写到了报告中。

帮扶人可真是聪明反被聪明误。

我们姑且将这一做法称为“换装拍照”。“换装拍照”的背后,成因复杂,耐人寻味,必须警醒。

“痕迹主义”:离扶贫初心渐行渐远

留痕,本是自然界、社会生活中的自然规律,是大千世界的本来呈现。当今,我们借助先进的科技手段,在工作或生活中适度留痕,留下必要的文字、图片、录音、视频等资料,用以佐证工作落实情况、回顾工作历程、方便日后经验梳理,对推动工作确有必要。比如,脱贫攻坚中,易地扶贫搬迁前后合影留念、新旧房屋做对比,既有助于搬迁群众充分释放欢喜之情,也具有居住条件改善的历史意义;再比如,贫困群众享受健康扶贫政策,将大病住院报销之后的相关单据留存好,对家庭、对国家都有档案意义。

但刻意留痕,将留痕作为唯一目的,时时处处刻意而为,甚至出现上述导演“换装拍照”这样弄虚作假的事情,从痕迹化管理走向“痕迹主义”,就是本末倒置、南辕北辙了。现在,一些地方在脱贫攻坚中的痕迹化管理生出了“痕迹主义”的苗头,离扶贫初心渐行渐远:不求实,只求荣;眼睛不是向下看,用心用情用力把群众的事实办好,而是向上看,挖空心思地刻意留痕卖好;耗费社会资源,却拖慢了社会进程;打着扶贫的旗帜,却做着有违扶贫真义的事情……可以说,凡痕迹主义盛行之地,贫困群众满意度一定不高。

我们可以肯定的是,群众不需要痕迹管理,他们不看花招,只要实效。这几年的脱贫攻坚实践已经证明,我们的贫困群众绝大多数是心明眼亮、通情达理的,对我们的帮扶成效尤其帮扶干部的付出,是认可、感激的。2018年8月17日,国务院扶贫办举行贫困县脱贫摘帽新闻发布会,宣布2017年首批40个县摘帽退出,其中介绍,抽查的脱贫户中,98%以上表示家庭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或有所改善,93%以上表示家庭收入增加非常明显或比较明显,分别比2016年高3个百分点和7个百分点以上。40个摘帽县群众认可度全部超过90%,满意度最低的县在93%以上,比2016年高3个百分点。这说明,脱贫攻坚的深入推进,与贫困群众获得感、满意度的提升呈现正相关。其中,即便有个别贫困户胃口高,等靠要意识严重,对帮扶工作不认账或满意度低,我们也不能片面、机械地以痕迹主义来应对。以恶制恶,反而会加深对抗、激化矛盾,使得逆抗性社会对峙心理产生。过度的痕迹化,源于不信任,加重不信任,也必然摧毁信任,贻害深远。

“痕迹主义”的由来

一种现象的产生,必然与相应市场的存在相关。我们不难发现,痕迹主义应对、奏效的,正是那些搞形式主义的领导。比如,建档立卡资料不允许涂改,有一处填错就得重新来过;比如,一些领导不深入调研,习惯于看展板、听汇报来下结论,导致基层在美化展板、提升材料上绞尽脑汁;一些领导对迎评迎检“高度”重视,甚至投机取巧,导致基层同志在提供可视化的“硬件”上不遗余力,从决策酝酿、到文件出台、到开会通知、到工作布置、到贯彻落实、到拍照签名诸多环节进行设计、留存、整理、报备;比如,不因地制宜,机械地、照本宣科地强推上级领导重视的某种做法……凡此种种,不一而足。“上有所好,下必趋之。”在这些地方,尽管干部们加班加点、疲惫不堪,贫困群众的获得感却十分有限,甚至有怨言、抛冷眼。因此,“痕迹主义”的产生,首先与个别领导工作中的形式主义作风有关。对此,这些“引领”风气的领导们是不是也该来一番自我革命,在求真务实上痛下决心、率先垂范?

其次,是工作中的不细、不深、不实、不严导致。脱贫攻坚时间紧、任务重、责任大,在此情况下,有些地方对工作研究不深不够,在措施制定、成效评价上缺乏有针对性的命中率高的激励办法,导致初衷上即便反对形式主义,但某些工作实际运行中还是停留在表层,给个别人提供了长袖善舞的机会,使他们可以轻而易举地“做”出痕迹、“呈现”成效。比如,组织一场真正有成效的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很不容易,需要从课程设置、讲师聘请、场地规划、学员识别、课后跟踪、产业培育上下诸多功夫,有些地方真抓实干,一年到头开展不了几场。有的地方却刻意造痕,以照片、花名册来体现加大培训力度的“辉煌”业绩,导致实干的地方在考评中吃亏,走过场的地方却偷着乐。

再次,是个别同志的不正当竞争,打开了痕迹主义的口子。工作、生活中,总有那么一些人,心思不用在真抓实干、实事求是上,而是不论干什么工作,总是多长一个“心眼”,摆出一副“姿态”,留下一些“痕迹”,获取一些“好处”。世之大道,本是大爱无言、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但这些“聪明”人就爱反其道而行之,就是要有言、早成、有声、有形。他们目的之达成,客观上败坏了风气。对此种苗头,务必认真纠正。对弄虚作假的,当严肃处理。

“痕迹主义”成因复杂,有领导的因素,有干部的因素;有主观原因,有客观原因。但无论哪种原因,都会损事业、坏风气、伤干部、影响党的执政形象,务须在苗头出现之初及早叫停。

多一点愚公精神

写到此处,记者想起了1926年鲁迅先生在厦门集美学校的一次演讲。先生讲道:“在这世界上,还有一种人,他们甘愿为群众利益而放弃了自己的利益;他们甘愿为国家的独立自由而献出自己的生命。这一种人是爱国者,是革命者,是人类幸福的创造者。这一种人在所谓"聪明人"的眼里看来,却是傻子。但是,我们要知道,世界是傻子的世界,由傻子去支持,由傻子去推动,由傻子去创造,最后是属于傻子的。”近百年来,中华面貌天翻地覆、今非昔比,而先生之言,仍令人警醒。

先生所言的“傻子”,未尝不是“愚公”的一种。传说中的愚公,为开道而移山,率子子孙孙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被智叟嘲笑。愚公身上,闪耀着中华民族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不怕困难、去争取胜利的伟大精神,这一精神,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两个百年”目标的征程中,发扬得愈加光辉灿烂。上世纪六十年代,河南林县人民为解决吃水问题,靠着一锤一铲,于太行山的悬崖峭壁上修成了被誉为“世界奇迹”的“红旗渠”;今天,“当代女愚公”邓迎香,以柔弱之肩、不懈之志,十余年带领父老乡亲们一锤一锹开出致富路。这些活生生的实践证明,“愚公”不仅干实事,还能成大事。“愚公”不仅不愚,还有大智慧。

伟大的事业,从来都是靠扎扎实实、攻坚克难干出来的,而不是凭偷奸取巧、装模作样扮出来的。在向全面小康的冲刺中,面对最艰难的“最后一公里”,我们愈加需要铭记毛泽东主席“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干老实事”的谆谆教诲,愈加需要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立下愚公移山志,咬定目标、苦干实干”的英明要求,确保脱贫工作务实,脱贫过程扎实,脱贫结果真实。

多一点“愚”劲儿,让实干兴邦;少一点机巧,令“痕迹主义”退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