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鼓楼:昔日的县衙大门

在渭南老城的中心,矗立着一座高大的门楼,这里是曾经县衙的大门。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它被当地人称为“鼓楼”,但是楼上根本看不到一面鼓。2008年9月16日,陕西省人民政府将“渭南鼓楼”公布为第五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渭南鼓楼:昔日的县衙大门

申威隆:90后“陕西文博一哥”

2008年10月25日,我和家人第一次来渭南市区的时候,就看到了这座鼓楼,但是大门一直封闭。鼓楼的南侧临街,北侧位于军分区院内,那里不允许闲人入内,所以根本没有办法进去参观。

渭南鼓楼:昔日的县衙大门

鼓楼坐北朝南,下部为高约七米的台基,上部为重檐歇山式的琉璃瓦房顶。相传,此楼始建于隋大业九年(613),位于当时县城的中心,明洪武年间进行扩建。嘉靖三十四年(1556)十二月,华州大地震时毁坏,次年又进行重建,清代也曾维修过。

在鼓楼下方的正中间,有南北向的券形门洞,门洞上方镶嵌着“渭南县”三字题刻,门洞两侧分别镶嵌着“三秦要道”和“八省通衢”四字题刻,均为光绪初年的渭南知县张国钧所写。这些题刻不仅成为渭南的象征,而且展现了当地重要的地理位置,四通八达,兵家必争。

渭南鼓楼:昔日的县衙大门

渭南鼓楼:昔日的县衙大门

渭南鼓楼:昔日的县衙大门

2018年9月14日,在领导的带领下,对渭南老城进行考古调查之际,我终于有幸走进军分区的大院,看到这座鼓楼另外一面的风采。避开路边的遮挡物,站在这里仰望鼓楼,更加显得气势恢宏,可惜藏在“深闺”了!

渭南鼓楼:昔日的县衙大门

民国时期,渭南鼓楼变成县保安队驻扎地;1957年,渭南县人民政府对鼓楼进行全面维修,后来一直被渭南军分区作为大门使用,并且陆续在鼓楼的门洞内外,安装上了电灯和铁门等设施。门洞旁边,有一块《渭南鼓楼大修竣工碑记》,竖立于一九九六年十二月六日,讲述着鼓楼近现代的修葺情况。

渭南鼓楼:昔日的县衙大门

在门洞内侧的上方,镶嵌着“具瞻”二字题刻。“具瞻”指为众人所瞻望,出自《诗经·小雅·节南山》中的诗句:“赫赫师尹,民具尔瞻。”表达了鼓楼的建筑雄伟,以及在百姓心中的崇高地位,也体现了当地人对文化的追求。

渭南鼓楼:昔日的县衙大门

在鼓楼东侧,有一条步道,可以直达此楼上方的平台。可惜,这里大门紧锁,根本无法进入。据说,建国初年时,在鼓楼上面,曾经展览过渭南出土的文物。但是,后来再也没有利用过,建筑一直闲置在这里。未来,希望对这座鼓楼稍加改造,作为渭南文化的载体,重新展现在世人面前!

渭南鼓楼:昔日的县衙大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