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头发、晃手、自言自语……解读孩子这些“奇怪”的小动作

我仍然记得第一次见到一个孩子用自我伤害来满足刺激需要时,那种恐惧感。那是12岁的小查,在一次正常的聊天时,小查突然用手握拳,使劲砸向自己的脑袋。“砰!砰!砰!”我听到这样沉闷却声响很大的声音,也许实际上根本没那么大声,但那种突如其来的震惊感,让他的每个动作都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上面这段文字,来自于一位特教老师,这是他第一次看到自闭症孩子自我伤害。自闭症患者常会做一些没有目的的自我刺激行为,比如摇动身体、双手在眼前晃、看强光、大声自言自语、击打自己的身体、揪自己的皮肤、吃异物或把东西排成一排等。这些行为被称为自我刺激行为。

我们每一个人都会有要抓狂的时候。例如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到家还要面对熊孩子的时候、顺利进行的方案被甲方爸爸一句“我突然有个想法”全部推翻的时候、刚领完薪水就要还房贷车贷,入不敷出的时候,我们也会用自我刺激的方式寻求内心平静。但是一般人在自我调节的时候会选择社会可以接受的方式,比较隐蔽、自然地进行,而对于谱系的孩子来说,自我调节相当困难,甚至一天里面有好几个小时都在做自我刺激行为,而这些行为往往在不同场合里具有破坏性。

我们能做的是多份理解,用心观察,寻找同等功能的行为,争取取而代之。

1.纪录行为

想要消除自我刺激,首先要知道它是怎么出来的,孩子用它来做什么,才可以对症下药。将所发生的行为做有效的纪录,包括发生的前因),行为发生时孩子的表现,以及面对行为的发生,旁边的照顾者的反应及处理方式。

2.判断行为的功能

记录几次的行为之后,家长们就能很清楚地依照行为的规则去判断行为的功能。我们将行为分为四大功能:获取注意力、逃避或避免、获取物品及感官刺激。

3.寻找解决办法

当行为发生时,依照行为发生的前因及结果来判断行为的功能,就可以找出解决方法。

案例解析

1、拔头发

3岁的欢欢总是喜欢拔自己的头发,妈妈制止之后会停下来,但是下次仍然抓,怎么改都改不了。首先,我们让妈妈记录孩子抓头发前有没有发生什么事情,抓头发之后孩子有什么改善,家长制止的时候孩子有什么反应。

根据调查记录发现,孩子听到很大的声音他就会紧张,一紧张他就拔头发。我们采取用遮耳朵的行为来替代拔头发的行为,当欢欢听到刺耳的声音想要拔头发的时候,我们不让他拔头发,强化他遮耳朵,而且他发现遮耳朵还能让声音减弱,大概两三个礼拜,欢欢的行为有所改变。

2、喜欢晃手

芳芳喜欢用自我刺激来满足感官的需要,比如不停地晃动手指、或者喜欢蹦跳。

我们先记录了芳芳每次晃手的时间间隔和时间长短,然后设置一个基础时间开始训练。比如孩子10分钟就晃一次,我们就增加到11分钟,如果这段时间内没有发生晃手,他就可以得到一个他喜欢的东西,慢慢的逐渐延长时间间隔。此外,我们还用了替代的方式,比如给一些小玩具让他拿在手上玩,同样可以满足感官需要,或者跟她玩拍手歌。

3、发出怪声

孩子总是会发出一些奇怪的声音,说火星语,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很多家长遇到这种情况都会以为孩子是不是感官问题,其实当一个孩子在学习能发声到会说话的时候,孩子词汇不够,会有一个发“火星语”或是发出一些多重声音的混音的过程,这个时候家长需要主动地帮助孩子发音,不要扼杀孩子的说话动力。

如果家长不会鉴别,可以寻找治疗师帮助。如果孩子的发出怪声只是单纯的行为问题,根据不同的动机,寻找替代行为解决。如果是为了获得注意力,孩子这样做的时候不要理他,事后告诉他想要妈妈陪你的话,可以跟妈妈说:“妈妈,陪我玩”,孩子做到的时候给予鼓励。如果是为了满足口部刺激,可以教孩子唱儿歌,如果孩子才刚开始学说话,儿歌的模仿能力不够,我们可以教导他跳房子、走楼梯、数楼梯等,可以间接地连接耳朵感官、口腔感官、动作感官三者之间的平衡,以满足孩子发怪声的需要。

不论孩子是哭还是笑,是自娱自乐还是狂奔乱跑,是拥抱你还是拒绝你,他的行为背后总有一个原因。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出现行为的动机也是千变万化的,案例分析是希望家长能按照上面的方法,通过“记录-分析原因-找到办法”这几个步骤,为孩子找到属于自己的干预方法,切记不能全部照搬,避免给孩子造成二次伤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