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旅遊」火爆背後面臨同質化,經營「瓶頸期」該如何突破?

鄉村旅遊是幫助農民脫貧致富的利器。然而,火爆的背後,缺乏規劃、一擁而上

等粗放式發展模式,也使得產業面臨千村一面的同質化問題。那麼鄉村旅遊的瓶頸如何突破?看總結的11點技能:六個方向+五種途徑。

“鄉村旅遊”火爆背後面臨同質化,經營“瓶頸期”該如何突破?


❖六個突破方向❖

1、旅遊規劃需突破

一是:開發鄉村旅遊必須堅持規劃先行,切忌盲目複製開發!二是:必須系統規劃、整合開發,要堅持“集聚連片、抱團組合、合力發展”切忌單打獨鬥!三是:必須堅持“文化為先、創意融合、市場導向、專業運作”,文化挖掘是第一位,無文化不旅遊;創意是錦上添花,市場能把握產品的開發方向,專業為經營管理保駕護航。

“鄉村旅遊”火爆背後面臨同質化,經營“瓶頸期”該如何突破?


2、旅遊吸引物需重塑

鄉村一般情況下都不具備自然的和歷史的(俗稱“二老”)旅遊核心吸引物,或吸引物的競爭力不夠。而旅遊發展最重要的是構建和重塑旅遊核心吸引物,這也是未來規劃的重點需要解決的問題。如果旅遊核心吸引物缺乏或不夠,可以考慮依託成熟景區進行借勢發展。

3、旅遊設施需改善

很多地區在基礎設施方面,如交通、水利、電力電信等基礎設施建設落後,嚴重影響了旅遊發展的基礎;在旅遊服務設施方面,餐飲、住宿、接待設施等薄弱,要推進鄉村旅遊發展,必須完善基礎設施和服務設施建設。

“鄉村旅遊”火爆背後面臨同質化,經營“瓶頸期”該如何突破?


4、資源保護需加強

隨著現代化進程和旅遊業的迅猛發展,會加大鄉村地區旅遊業的承載負荷,增加生活垃圾對環境的汙染,破壞生態平衡,嚴重影響旅遊景觀,失去旅遊資源的獨特吸引力。旅遊開發,一定要與生態保護、民族民俗文化傳承結合起來。

“鄉村旅遊”火爆背後面臨同質化,經營“瓶頸期”該如何突破?


5、旅遊人才需培養

鄉村旅遊發展對各層次人才的需求量極大,但從目前產業需求和人才培養現狀來看,鄉村旅遊的人才從業人數素質較低,人員缺乏專業、系統的培訓,旅遊培訓沒有真正進入農村。

“鄉村旅遊”火爆背後面臨同質化,經營“瓶頸期”該如何突破?


6、融資路徑需破解

鄉村旅遊是未來旅遊發展的熱點,現在主要借勢國家扶貧的政策,或者說鄉村旅遊的發展是搭乘了扶貧的順風車,但這不是長遠發展之際。因此,未來資本投入才是鄉村旅遊持續發展根本動力,但是鄉村資源一般不具有絕對優越性,資本持謹慎態度,融資路徑閉塞!所以破解融資這一難題才是促進鄉村旅遊持續發展的關鍵所在。

❖五種解決途徑❖

針對“鄉村旅遊”規劃經營中遇到的“瓶頸”常見問題,五種解決路徑,希望能給大家帶來啟示。

“鄉村旅遊”火爆背後面臨同質化,經營“瓶頸期”該如何突破?


1、鄉村旅遊須注重增強在地文化

鄉村文化是鄉村旅遊發展的核心要素,是中國民族文化的重要組織部分,深挖鄉村文化DNA,打造特色的鄉村旅遊產品,宣傳鄉村文化,形成良好的相互支持與帶動作用。臺灣的鄉村旅遊以精心創意、精心旅遊、精雕細琢著稱,如今已形成鄉村民俗、鄉村農園等多元的發展格局。臺灣鄉村旅遊實現差異化經營,破解千村一面,就是充分利用本地特有的資源,展現出個性。

“鄉村旅遊”火爆背後面臨同質化,經營“瓶頸期”該如何突破?


2、積極打造“農業+”模式

積極推進“農業+”行動,促進農業與旅遊、文化、康養等產業的深度融合。強化農業產品、田園景觀、體驗活動等創意設計,滿足消費者多樣化、個性化需求。

“鄉村旅遊”火爆背後面臨同質化,經營“瓶頸期”該如何突破?


3、培育農業產業新業態

運用科技、文化、藝術等創意手段提升休閒觀光農業,加快發展農業新產業新業態,培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新動能。適應消費者多元需求,突出發展科技型、文化型、生態型、功能型、服務型等創意農業,培育創意農產品、創意農田景觀、創意文化、創意節慶、創意飲食、創意民宿。同時強化節慶營銷,組織參加全國區域性展會,支持舉辦豐富多彩的農事節慶。

“鄉村旅遊”火爆背後面臨同質化,經營“瓶頸期”該如何突破?


4、開發親子游、家庭遊是捷徑

從鄉村旅遊的消費行為特徵來看,親近自然是遊客的主要目的,週末家庭出遊則是常態。在規劃構建鄉村旅遊時可創新業態,著重設計親子游、家庭遊等強社會關係的產品。此外,要強調生活場景的鄉村性迴歸,亦即讓人融入其中,使得諸如淘米、染織等生產生活場景成為鄉村旅遊的活態風景。

“鄉村旅遊”火爆背後面臨同質化,經營“瓶頸期”該如何突破?


5、細緻周到的服務是成功的關鍵

服務是鄉村旅遊的一大痛點,由於鄉村經濟發展普遍落後,基礎設施不夠完善,缺少專業的旅遊從業人員,導致旅遊服務意識比較淡薄,對鄉村旅遊整體服務影響非常大,因此,提升鄉村旅遊服務質量是發展鄉村旅遊的考驗,服務質量的優劣,直接影響到遊客的體驗和口碑,以及二次消費。

真正做好“鄉村旅遊”,需要的不僅是對產業的規劃設計,更需要注入鄉村文化。逃離城市,走進鄉村,除了乾淨的空氣、美好的環境,人們更需要文化的感染和心靈的放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