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7年,一個知識堅守者的變與不變

佛繫了近8年的知乎,近日來動作不斷。

8月8日在北京舉行的「知無不言」發佈會上,知乎不僅正式推出了「海鹽計劃」,而且宣佈了總額高達2.7億美金的E輪融資。在2018年一級市場創業公司普遍融資困窘而紛紛尋求上市的境況下,唯獨知乎收穫頗豐,說明其在投資人眼中依舊是個香餑餑。

有意思的是,整個發佈會以海鹽計劃為核心,融資消息作為末尾的小彩蛋,也說明知乎的確是一個很務實的公司。

知乎7年,一個知識堅守者的變與不變

事實上,隨著行業競爭的洗禮,競品們從野蠻生長到紛紛倒下,以及用戶對於知乎內容和社區環境的越發認可,知乎的價值也在2018年急速的凸顯。在越發接近舞臺中央的時候,知乎明白:聚光燈下,進一步是萬眾矚目,退一步錯誤也會被無限放大。

做正確的事,而不是做容易的事

如果梳理知乎近8年來的成長的歷史,你會發現能夠形容它的詞有很多,佛系、高冷、精英......但是小新覺得最為貼切的一個大抵是:臥薪嚐膽

無論知乎在近8年的成長中,獲得了多少標籤,贏得了多少讚譽亦是詆譭,知乎做的最重要的是一件事其實是“堅持”。

勾踐臥薪十年,是喪國的悲愴,知乎堅守七年,力量不是來源於悲,而是對於價值認知高地的堅守。

如果告訴2011年的大眾:那個小眾的,堅持略顯苛刻的邀請制的問答社區,知乎,以後會長成知識領域最大的獨角獸之一,大抵不會有誰相信。

2011年前後,知識市場看起來並不是個好生意,更好的風口是伴隨著移動互聯網而快速崛起的信息流和資訊,大眾市場的信息分發模式,是最受資本市場青睞的創業方向,隨後幾年也誕生了以今日頭條為代表的諸多信息流產品。

雖然各種拔地而起的信息流產品重塑了信息分發的渠道,增加了信息傳播的廣度。但是依靠用戶創造內容的同時,也產生了大量低質量甚至虛假的垃圾信息,從而使篩選和辨別信息成為使用者的負擔。

信息流產品在剛開始大部分只著眼於信息的廣度,卻無法對內容的深度做出有效地保障,雖說現在各信息流平臺現在普遍推出各種各樣的“補貼”、“扶持”、“篩選”的措施,但是卻會有各種阻礙,畢竟剛開始的疏忽可能會引發破窗效應,引起用戶對於不良環境塑造的跟風,為後續的改進增添難度。

這一點知乎做的就比較好,其一開始追逐的就並非風口,而是需求,大眾對於知識的需求從來都是存在的。用戶也不僅僅知識需要信息的廣度,更需要信息的厚度和深度。

而縝密的知識社區發展路徑,保證了知乎能夠一直往自己最想要的方向成長。

在知乎一開始嚴格的邀請制規範下,社會認同心理逐步形成。社會認同心理就是:看到一群人看著天,也會跟著去看;看到乞丐碗裡有很多錢,就會跟著去放錢;看到一個地方很乾淨,就會自覺地講究衛生……

邀請制很好的營造了知乎社區的初始規範,贏得了後續用戶的普遍認同,當然這其中也經過了數年的經營。

知乎網站2010年12月開放邀請制註冊方式,直到2013年3月,知乎才向公眾開放註冊,在瞬息萬變的互聯網行業,如果是一家逐利的公司,根本不可能在一開始就如此堅守。

堅守的結果也很顯著,知乎早期用戶諶斌曾用一句“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無微博之亂耳,無SNS之勞形”形象的描繪了知乎的社區氛圍。

而後續開放註冊的知乎更是在一個更難的領域裡扮演者勤勤懇懇的角色。

彼時整個中國互聯網一直在挖掘下沉人口紅利,注意力經濟驅使創業者都在忙著下沉和娛樂化。但是隨著城市化的進程,事實上14億中國人口已經有5億是城市化的,受過良好教育的人口。他們對於一些高質量的信息、工具的追求是不斷上升的。

以這些用戶為依託,知乎從初始的小小問答平臺,到後來的十萬,百萬,千萬,到今天的1.8億用戶,伴隨著知乎7年一同成長的,是用戶對於知識價值認知的變遷。

現在的知乎早已在用戶心中形成清晰地定位和廣泛的認可,它不是微博、微信這種短鏈條、淺層次的社交狂歡,而是通過一個問題鑿出一個洞口甚至開闢一塊專業討論區,進行發散性思維碰撞,進行優質信息的聚合。

知乎讓更多人去理性與客觀探討問題,而非僅僅停留在炫耀或者情緒化表達。

比如,一個公共事件的發酵,朋友圈或者微博話題討論始終比較淺層次,更多的只是情緒化吐槽,這次的發酵“長生疫苗事件”,普遍現象是大家在朋友圈吐槽、指責兩句已經再難深入的進行下去,而在知乎上,卻專門出現了關於疫苗的科普專題,解答大眾的疑惑、恐慌,就問題的解決不斷延伸、擴散,產生更多有價值的觀點、思路與理論。

知乎7年,一個知識堅守者的變與不變

知乎把各色熱點和新聞輿論沉澱出有深度有價值的話題討論,進而提升信息的寬度和深度。

知乎下半場的堅守與變革

行業的下半場已經從消滅消息的不對稱,轉移到了消滅知識不對稱

上半場由於諸多信息流產品的出現和移動互聯網的普及,信息的不對稱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緩解。而如何在繁雜的信息中篩選沉澱出真正有價值的知識,是下半場的關鍵。

七年前,知乎剛成立時,創始人周源曾發過一封內部郵件:

“我們相信一點,在垃圾氾濫的互聯網信息海洋中,真正有價值的信息是絕對的稀缺品,知識──被系統化,組織化的高質量信息──都還存在於個體大腦中,遠未得到有效的挖掘和利用。知乎提供了一個產生、分享和傳播知識的工具,我們鼓勵每個人都來分享知識,將每個人的知識都聚集起來,併為人人所用。”

現在,互聯網中的垃圾信息氾濫程度,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嚴重。內容生態也是目前各大互聯網平臺所頭疼的問題。

知乎雖然已經是全網為數不多的,既擁有高質量內容,又有較為舒適的創作環境社區,但如何不被垃圾信息染指,更進一步提升平臺內容的質量,是知乎始終要做的事情。

作為第一個關注社區生態劣化問題公司,知乎此前已經加入了“友好度”的數據指標,此次的海鹽計劃更是以篩選培養優質答主為目標,來全面改進產品,也是以社區生態為目標,持續推出的多維度措施。

「海鹽計劃」第一階段包含兩大核心產品:為用戶持續提供良性討論空間的「鹽值」系統,以及旨在為優秀創作者提供多維度權益的「創作者中心」。

別的不說,海鹽計劃的寓意就很棒:知乎社區將所有用戶在知乎所產生的認真、專業的分享,看作知識海洋析出的智慧之鹽。

「鹽值」凝聚了知乎的算法能力,社區共識和公共討論秩序三方面的積累,形成升級版的用戶社區行為引導和使用攻略,為用戶提供更全面的成長體系。

而「創作者中心」則為優秀的創作者們生成了專屬的工具和更豐富的權益保障。既有真金白銀的獲取手段如:「知乎 Live」、「回答讚賞」、「品牌任務」,又有隱藏的高價值機會比如「作者經紀」功能,相比於簡單粗暴的補貼,這樣科學的,遞進的方式顯然更加具有可持續性。

從「海鹽計劃」上可以清晰看到,知乎一方面對於社區的建設一直在遞進、優化、完善,另一方面,對於高質量內容的堅守從來沒變,也從沒有放鬆。

可以預見的是,隨著海鹽計劃的推進,變化與堅守中的知乎,將會扮演更為關鍵的角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