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加密貨幣交易所已被中國人占領:自建自買自賣,比例超7成

文丨互鏈脈搏·曹元

當統計完全球區塊鏈加密貨幣交易所團隊身份後,不禁大吃一驚——全球的加密貨幣交易所已經被中國人佔領。

根據非小號的數據,該平臺有交易量統計的加密貨幣交易所共計188家,互鏈脈搏進一步摸查發現,當中,中國人或者華人團隊參與運營交易所數量為131家,佔比高達69.68%,這些交易所都提供中文服務,包括中文客服、微博、微信群等;另有7家交易所雖然運營方查不到中國團隊的身份,但其官網都有地道的中文翻譯,有明顯為中國投資者服務的嫌疑,兩項相加,佔比接近74%。

自去年9月4日,中國大陸境內暫停區塊鏈加密貨幣交易所服務後,中國團隊已經把交易所開到全世界,但他們的主要客戶群還是中國人。

全球加密貨幣交易所已被中國人佔領:自建自買自賣,比例超7成

中國最全球化的產業

今年9月18日,央行上海總部發布風險提示稱,需持續防範ICO和虛擬貨幣交易風險。文中提到:“跟蹤監測發現,境內外ICO和虛擬貨幣交易出現了以下新情況:一是虛擬貨幣交易平臺“出海”,即原本設置在境內的部分虛擬貨幣交易平臺出走海外,在境外註冊並繼續向境內用戶提供虛擬貨幣的交易服務……”

央行上海總部發布的這則風險提示,做“加密貨幣”投資的人都有感觸。行業內眾所周知的是,前五大區塊鏈交易所中,火幣、OKEX以及幣安都是中國人創辦,因為去年94監管,遷到境外。

但是94之後,出海的不止他們,中國團隊操盤運營的交易平臺已經遍佈除南極洲外的其他六大洲。

亞洲的新加坡、香港;歐洲的瑞士、英國;北美洲的美國、加拿大;大洋洲的澳大利亞、新西蘭;拉丁美洲的開曼群島以及非洲的塞舌爾都是加密貨幣交易平臺的據點。

根據互鏈脈搏統計,全球188家交易所主要註冊在24個國家或者地區,中國團隊運營的交易所分佈在其中17個國家或者地區,佔比70.83%。

這裡指的的中國團隊運營表現如下幾個方面:

1. 核心團隊本身是中國人或者海外華人;

2. 主要股東是中國人控制的公司或基金;

3. 運營團隊深入中國內地,設置微信群、QQ群等運營群。

比如比較熟悉的有交易量排名靠前的ZB網,它註冊在大亞洲的薩摩亞。聯合創始人叫李大偉,2013年6月創設中國比特幣。其官方網站直言,公司員工在中國。

互鏈脈搏發現,交易量越靠後,中國團隊操盤的交易所就越多,比如信幣、找幣、幣幣網、幣系、幣蛋、幣紅、幣易、幣和……交易量排名都100開外,但都是中國團隊運營。根據非小號9月的日交易量數據排序,90名到188名的交易所,中國團隊運營的佔比高達84%,較整體提高14各百分點。

從交易所區域分佈來看,新加坡和中國香港地區最多,數量分佈是24家和21家,或許是基於語言文化等關係,它們大部分都是中國團隊運營的。新加坡25家加密貨幣交易所中,24家由中國團隊運營;香港21家加密貨幣交易所,20家由中國團隊運營。香港交易所中,唯一不是中國團隊運營的是全球第五大加密貨幣交易所Bitfinex,但它的客戶群主要也是中國投資者。這家交易所官方稱,團隊位於香港和美國。但去年8月就宣稱,減少美國的服務,其中一個原因是:“只有小到驚人的一部分是來自合規的美國個人賬戶。”

此外,有一些國家或者地區的加密貨幣交易所被中國團隊100%承保了。薩摩亞的3家、蒙古國的2家、愛沙尼亞的2家、加拿大的5家、瑞士的3家、馬來西亞的2家等,根據互鏈脈搏調查,這些區域的加密貨幣交易所背後團隊都有中國人的身影。

但反而是日本、韓國的交易所,雖然地理位置距離我們近,但中國團隊佔比並不高。韓國9家交易所只有1家面向中國投資者、日本7家交易所,只有1家有中文服務。

圖:中國團隊運營的加密貨幣交易所佔比

全球加密貨幣交易所已被中國人佔領:自建自買自賣,比例超7成

從上圖可以看出,中國團隊在區塊鏈交易所中的領先地位。雖然在中國大陸範圍內,加密貨幣交易所屬於違法違規,但幾乎卻統治了全球。

背後的中國投資者(韭菜)

中國團隊在加密貨幣交易所的統治力背後實際上是中國投資者對加密貨幣的投資熱情。

今年5月,國家互聯網金融風險技術平臺已經實現場外交易監控、傳銷幣監控、比特幣交易追蹤、比特幣線下分佈、比特幣跨境監測、ICO監測。其中,場外交易監測顯示了用戶ID和支付方式,使用支付寶進行場外交易佔比近三分之一。

如果加上微信、銀聯、以及對私的資金往來,中國投資者佔整個加密貨幣的交易比例將更大。

互鏈脈搏登錄OTCBTC、CoinCola等多個平臺看到,平臺專門設有場外交易專區,通過支付寶、微信或銀行轉賬,可以較為快捷地用人民幣購買到比特幣、泰達幣、以太幣等加密貨幣,且由平臺提供擔保。然後再進入幣幣交易專區,用比特幣、泰達幣等可購買任意ICO幣。

94監管過去一年有餘,但有幾個方面可以證明,來自中國的資金仍然是加密貨幣投資的主力。

一方面,加密貨幣的算力集中在中國。比如流通市值佔全部加密貨幣一半的比特幣,礦池70%在中國。比特大陸的招股書可以看到,比特大陸自身就持有230萬比特幣、比特現金等主流加密貨幣。

圖:加密貨幣流通市值佔比

全球加密貨幣交易所已被中國人佔領:自建自買自賣,比例超7成

其次,ICO項目背後是中國團隊的仍佔相當大比例。根據互鏈脈搏統計,今年以來火幣的上幣項目101個,當中55個能查到是由中國團隊操盤,佔比大半。而這些項目ICO面向的客戶群也多是國內投資者。

其三,是央行公佈的數據。9月18日,央行上海總部發布風險提示總提到:“國家互聯網金融風險專項整治工作領導小組及時部署,採取了一系列針對性措施:一是加強對124家服務器設在境外但實質面向境內居民提供交易服務的虛擬貨幣交易平臺的監測,實施封堵;二是從支付結算端入手持續加強清理整頓,指導相關支付機構加強支付渠道管理、客戶識別和風險提示,建立監測排查機制,停止為可疑交易提供支付服務,目前有關支付渠道已經排查並關閉了約3000個從事虛擬貨幣交易的賬戶……”

表面上看,設立在海外的區塊鏈加密貨幣交易所並不像ICO那麼快刀割韭菜,但是這些交易所是割韭菜的重要一環。ICO項目割韭菜的資金會以上幣費、交易手續費等形式給這些交易所。交易所似乎並不需要負責什麼。

根據幣安首席執行官趙長鵬的說法,幣安(Binance)在2018年的淨利潤有望達到5億至10億美元。其透露上半年的營收為3億美元左右。

另一方面,這些賺中國投資者錢的交易所,所上項目質量堪憂。今年上半年在幣安、OKEx等5家國內投資者最常使用的交易平臺上的項目發現,5家交易平臺共上幣337個,刨除重複共有264個幣種。這大致等同於國內外發行的264個ICO可供交易的代幣。 但事實是,今年3、4月份開始,ICO代幣大面積破發。截至9月低,破發率超過98%。(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