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音为什么称作“菩萨”而不是“佛”?

甲冠天下替代抗生素生物制剂


观音菩萨被一些学者称作东方女神,在佛教中,她是慈悲和智慧的象征。在唐代以前,观音菩萨是男身,在唐代,一些人认为妙善公主是观音菩萨的化身,也由于女性比男性更具备仁慈、柔和的心肠,所以,自唐代以后,观音菩萨就以女性形象出现在世人面前。

观音在名号上虽然没有佛号,但在地位上,几乎跟佛是平等的。佛经上说,观音在很早以前就已经修炼成佛,法号为“正法明如来”,按地位来说,观音并不比如来差多少,因此,观音被尊称为“西方三圣”之一。在有些说法中,观音的地位更高,甚至认为他是“阿弥陀佛”的继承人。

观音放弃佛号,在笔者看来,主要有两大原因。

其一,观音淡泊名利,更愿意做救世主。

观音看到天底下许多人在受苦受难,为了普度众生,甘愿放弃佛号,成为一个仁者。

从许多佛教故事,或神话小说中,我们都可以看到,观音通常会变化成形形色色的人,行走在普通大众中间,目的是发现民间疾苦,继而为百姓解决困苦。全国各地都流传着观音普度众生、解除民间疾苦的故事,所以,各地都建有大大小小的观音庙,人们对她极尽膜拜。

从这一点来看,观音在民众心中的地位不是佛,却胜似佛。

其二,任何世界,不论是人界,还是天界、仙界、佛界,都适合有一个高高在上的王者。要不然,众口难调,总会引发一些不必要的矛盾。

佛界高高在上的王者是释迦牟尼,是阿弥陀佛,是如来,所以,就不需要观音再成为另一个佛了。观音只需执行好佛祖的旨意,做好分内之事,就足矣。


鸿鹄迎罡


提到观音菩萨,人们会很自然地想起《西游记》中唐僧师徒到西天取经一路得观音菩萨加持护佑,降魔除妖的情节。人心向善。在民间,观音菩萨和佛一样,是普救尘世的神明,是善良智慧的化身,“南无阿弥陀佛”、“大慈大悲的观音菩萨”是出家人和善男信女的口头禅。



观音菩萨也是佛。相传观音菩萨在无量劫以前就成佛果,叫正法明如来。但观音菩萨自愿放弃佛号,继续做救苦救难的菩萨。

按照佛经的说法,在佛界,观音菩萨跟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还是有区别的,地位应在主佛之下。但在民间,观音菩萨的影响力跟佛是一样。在很多地方,都修建了观音菩萨庙,供奉观音菩萨像的更是不计其数。寄托了人们祈求吉祥平安、心想事成的美好愿望。其中最著名的有普陀寺观音菩萨像、海南三亚的海上观音菩萨立像、杭州灵隐寺中的千手观音菩萨像等等。另外,有很多的观音菩萨庙分布各地,最多见的是送子观音菩萨庙。


谁怜一灯影


这里有一个故事,我跟大家分享一下。有的朋友去过舟山群岛普陀山的,一定也听过这个故事。

话说当年观世音菩萨累世修行,行善事,度善人,终有一日,坐地成佛,而观世音菩萨坐地成佛的地点,就在普陀山潮音洞。此洞临近大海,洞中常能听到潮涨潮落,凝神静心,是个好地方。观世音菩萨修行有成,就要渡海成佛而去。

观世音菩萨出了潮音洞,化作一名渔妇,在东海海边显了一次圣,度化了当地的百姓,然后就要渡海而去。但是来到海边,突然佛道六识尽开的观世音菩萨听到万丈红尘之中,无数百姓凡人受苦受难的声音。回头望去,这一眼,就看穿了千世百劫,只觉世间这许多凡人,整世在红尘中熬煮,颇为不忍。这因为这一眼,观世音菩萨再不忍离去,又回到世间,度化世人。

是以,普陀山现在还有一处名胜,叫做不肯去观音庙。讲的便是观世音菩萨怜悯世人疾苦,不肯成佛的大仁大爱!


物慕忠信


菩萨是企业家、是个体户。

佛是集团公司董事会成员、佛祖是董事长。

观音没有加入集团公司、所以观音只是菩萨。


小芳杂谈



在〔观世音菩萨大悲陀羅尼经咒〕中是这样写的:菩萨从无量劫来,成就大慈大悲,善能修习无量陀罗尼门。为利益安乐一切众生,称为观音菩萨。又因为菩萨智慧无比,圆通无碍,称为观自在。

观音菩萨于久远劫已经修行成佛,佛号‘’正法明如来‘’。为了愍念众生,助佛弘化。而倒驾慈航,发大弘愿。普门示现,应众生之所需而度化之,所以名为普门。普门者:普谓,常遍,门者能通。只要人人心存慈悲之念,对待一切众生;心中时常怀着善良慈悲之愿;心中常怀知足感恩之想,那么人人皆是观世音菩萨的化身。

观世音菩萨的三十二化身,他造形不同,身份不等。是观音菩萨为了教化众生,而随类示现的形象。因为众生的根机和处境千差万别,观世音菩萨要寻声救苦,就必须化成不同的形相去救度不同的众生。


〔大悲咒〕中的84尊大悲像,也是观音菩萨的化生,有慈眉善目的佛菩萨像,也有愤怒的金刚护法像。但都是观音菩萨度众生的需要,所以不能以外表来说明一个人的善恶,要从内心、动机来判断一个人的好坏。

依佛经中的记载,观音菩萨通常有两个主要的居所。一是在西方极乐世界,与大势至菩萨一起,在阿弥陀佛左右协助,接引众生。另一个应化道场,就是南海普陀山。早在唐朝,中国民间就有‘’家家弥陀佛,户户观世音‘’之说,由此可见,观音菩萨是与我们最亲近的一尊菩萨。以上所说都是观音菩萨慈悲变化度众生的妙法。

再说‘’菩萨‘’和‘’佛‘’称呼的意义:

佛陀是自觉觉他,觉行圆满或无上正遍知觉的意思;

菩萨是觉有情~自觉觉他或正知觉的意思。


菩萨有凡夫、有圣人,因为佛经中通常称的菩萨,如不标明地前菩萨,也多指菩萨道的地上圣位菩萨。佛教的法门,(照北传系统的看法),有大乘和小乘之分。小乘是专修解脱道,大乘是修菩萨道。

菩萨道:是人天道及解脱道的相加。也就是说解脱生死而仍不离生死,以便随类化度有缘的众生者,便是大乘的菩萨道。

菩萨是:上求无上佛道而自己解脱生死,下化无量众生而同离生死苦海。


断烦恼障(我空)即解脱生死,解脱生死,即入涅槃,解脱是慧业。

断所知障(法空)即不离生死,不离生死,即度众生,度生是福业。

福慧双修是菩萨业,福慧圆满便是成佛!

根据佛经解释和法师开示恭敬而写,如有不敬,望众慈悲,布施欢喜。


学真真学


佛教对于佛与菩萨的界定是佛已圆满无碍而菩萨尚处于自觉觉他中。

菩萨有十阶位,称十地。其实十地菩萨就是佛,为正觉。在大乘佛教中菩萨被分为十地,从初地到四地焰慧地...到八地不动地再到十地大悲法云地,直至圆觉。

观音菩萨是大家最熟悉的一位菩萨,观音菩萨也称正法明如来,有的人也称观音佛。既然是佛那为什么又称菩萨呢?那是因为观音菩萨大慈大悲千处祈求千处应,处处行菩萨道,法雨遍洒。佛和菩萨在境界和行为上是不同的,具体不便在此广说。

观音菩萨是唯一一位被佛、道教共同供奉的菩萨。

大家熟知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就讲的是观世音菩萨的修道境界,也是所有修道者追求的境界。

观音菩萨也称观世音菩萨,史称,唐以前观音菩萨为观世音菩萨,是因为为了避唐太宗李世民讳而改称观音菩萨。关于这一说法本人不认同,原因是唐太宗很信佛,有《圣教序》为证。

总之,观音菩萨、观世音菩萨、观音佛、正法明如来都是一样的。

佛教是叫人向善、教人向善的,是叫人去除贪执的。现在很多出家人和所谓佛教徒都是打着佛教的旗号轻则欺世盗名重则杀盗淫妄,套路俗人钱财是常规。古语云地狱门前僧道多,说明坏事做大了做多了是要下地狱的。不深谈了,以上是一家之言欢迎大家探讨交流。

黄昌友《心经》《圣教序》书法来自网络,供欣赏。








手机用户52099700724


做如来佛,行菩萨道!佛,菩萨,尊者,就像是一悟道之人获得的学位,就像教授,讲师一样,但又有所不同!天下众生皆是佛!如果我已经悟道之,我变是如来佛,就像老子说的,道法自然!佛即是道,道法如来~自然也!如果我要布施,我变是观音;我要传道授业,我便是文殊菩萨;我们是治病救人,我也是菩萨,等!总之生活就是一部西游记!吴承恩👍👍👍👍!


21场730


在其他诸佛世界中,有佛称为无忧德,菩萨称为离忧。也有佛称为宝山,菩萨称呼为义意。菩萨是一种称呼。

菩萨是最接近佛道的,因为诸烦恼未尽的缘故。

菩萨如月十四日,众人生疑若满若不满,虽能作佛,能说法,然未实成佛。佛如月十五日,满足无疑。

自觉复能觉他,是名菩萨。必当作佛。是名菩萨。

菩萨因为怜愍众生的缘故,发誓愿:我必当度脱一切众生。有愿景就会有烦恼,菩萨的愿景太大也就没能脱离烦恼。

还有一个原因,一世界无二佛。


1成亮1


是否佛门像个执政机构。各有管割,分管一相在,西游记,中看到画面“如来在上坐好像金罗皇店。群小佛们好像朝中大臣站在一边”。现总统,总经理,老板,中间坐,副官一边。还有军部开会总司令在中间各军团官员坐两边。以如来为首的佛祖。“菩萨好像代号名字。


用户113199433044


看来人有动物中最高级一面就是发明创造,和别的动物不能做到的劳动创造财富,人还有另一面就是低级动物做不到的蠢事傻事,和世间没有的东西却有人能做到,和相信,凡是相信世间没有的东西认为有的人,还不如四条腿的动物,因为四条腿的动物都不相信,作相信的傻事,如果世上人都不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去创造财富养活自己,都不劳动只相信这些迷信都会饿死,不信你就试试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