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音为什么称作“菩萨”而不是“佛”?

甲冠天下替代抗生素生物制剂


其实,人家观音在宋元明清时期许多作品中早就成佛了!

元代著名的杂剧《西游记》中就写道:

小官虞世南。奉观音佛法旨,荐陈玄奘于朝。
木叉云)我非凡人,乃观音佛上足徒弟木叉的便是。这马亦非凡马,乃南海火龙三太子。
(行者云)不知这妖魔何等样物,小娘子说道,他则怕二郎细犬。俺同见观音佛,着二郎来救俺师父去来。

无论是凡人虞世南,还是观音的弟子木叉,抑或是孙悟空孙行者,他们都是称呼观音为观音佛!

在明朝著名的《四游记·南游记》故事中,观音同样是佛,略有不同的是众人都叫她南海佛母!

且看原文:早到南海,见了观音佛母。龙王拜问。
文殊、普贤二人正坐之间,忽报观音佛母至。文殊、普贤接入参拜礼毕。
山成拜别了圣母,驾起祥云,直到南海,观音佛母正在葡萄岩上打坐。

《南游记》说的是著名的马王爷、王灵官得道成仙的故事。在这个故事中,文殊、普贤还是菩萨,观音却已经证道成佛,坐了佛母。文殊普贤见了观音,一样要行参拜礼。

在清朝著名的神话故事《白蛇传··雷峰塔传奇》中,观音同样已经成佛。

原文中白素贞去盗仙草被抓了,白莺童子奉命去救,她道:师兄,不可伤他的命,是这孽畜应有此厄。弟奉南海佛祖佛旨而来,恐怕师兄不知运数,害了他命。

那么,观音为什么被称作菩萨,而不是佛?

许多人说是因为观音大慈大悲,为普度众生因此不愿成佛。这个理由也太鸡汤了!

成佛与普度众生有冲突吗?如来佛祖怎么办?

最重要的原因,是《西游记》影响力太大了!绝大多数读者都不是佛教徒,许多人都是从《西游记》原著、影视剧、动画片等等地方了解观音,了解到观音“菩萨”!

中国的四大名著创造了许多神,武圣关羽是一个。孙悟空、二郎神、哪吒、如来佛祖、观音菩萨、弥勒等等许多佛道神仙,大都因为《西游记》而广为人知。


叶之秋


这里有一个故事,我跟大家分享一下。有的朋友去过舟山群岛普陀山的,一定也听过这个故事。

话说当年观世音菩萨累世修行,行善事,度善人,终有一日,坐地成佛,而观世音菩萨坐地成佛的地点,就在普陀山潮音洞。此洞临近大海,洞中常能听到潮涨潮落,凝神静心,是个好地方。观世音菩萨修行有成,就要渡海成佛而去。

观世音菩萨出了潮音洞,化作一名渔妇,在东海海边显了一次圣,度化了当地的百姓,然后就要渡海而去。但是来到海边,突然佛道六识尽开的观世音菩萨听到万丈红尘之中,无数百姓凡人受苦受难的声音。回头望去,这一眼,就看穿了千世百劫,只觉世间这许多凡人,整世在红尘中熬煮,颇为不忍。这因为这一眼,观世音菩萨再不忍离去,又回到世间,度化世人。

是以,普陀山现在还有一处名胜,叫做不肯去观音庙。讲的便是观世音菩萨怜悯世人疾苦,不肯成佛的大仁大爱!


物慕忠信


观音菩萨被一些学者称作东方女神,在佛教中,她是慈悲和智慧的象征。在唐代以前,观音菩萨是男身,在唐代,一些人认为妙善公主是观音菩萨的化身,也由于女性比男性更具备仁慈、柔和的心肠,所以,自唐代以后,观音菩萨就以女性形象出现在世人面前。

观音在名号上虽然没有佛号,但在地位上,几乎跟佛是平等的。佛经上说,观音在很早以前就已经修炼成佛,法号为“正法明如来”,按地位来说,观音并不比如来差多少,因此,观音被尊称为“西方三圣”之一。在有些说法中,观音的地位更高,甚至认为他是“阿弥陀佛”的继承人。

观音放弃佛号,在笔者看来,主要有两大原因。

其一,观音淡泊名利,更愿意做救世主。

观音看到天底下许多人在受苦受难,为了普度众生,甘愿放弃佛号,成为一个仁者。

从许多佛教故事,或神话小说中,我们都可以看到,观音通常会变化成形形色色的人,行走在普通大众中间,目的是发现民间疾苦,继而为百姓解决困苦。全国各地都流传着观音普度众生、解除民间疾苦的故事,所以,各地都建有大大小小的观音庙,人们对她极尽膜拜。

从这一点来看,观音在民众心中的地位不是佛,却胜似佛。

其二,任何世界,不论是人界,还是天界、仙界、佛界,都适合有一个高高在上的王者。要不然,众口难调,总会引发一些不必要的矛盾。

佛界高高在上的王者是释迦牟尼,是阿弥陀佛,是如来,所以,就不需要观音再成为另一个佛了。观音只需执行好佛祖的旨意,做好分内之事,就足矣。


鸿鹄迎罡


佛教分为大乘,小乘,密乘(非指藏密)

一般将觉者称为佛,菩萨,罗汉,在大乘,小乘,密乘中的意义又有少许的差别。



罗汉:自觉((一般)小乘教法的修习最终到达的果位)(只修自悟与禅定成就容易但是果位不高)

菩萨:自觉、觉他((指一般)密乘修法到达的果位)(应为菩提心没有修习圆满就修密法所以很多密宗修法者沦为罗刹,夜叉眷属)

佛:自觉、觉他、觉行圆满。(大乘教法达到的果位)(应为很难所以大乘教法的成就者很少,多半是沦为教法受理与传播者而非证悟者)

菩萨是只达到自觉和觉他两个境界,尚未达到觉行圆满需到未来成就佛果的修行者,寺院中常供奉的有: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观世音菩萨,地藏王菩萨(经典中说他早以达佛果而现菩萨身救度众生),大势至菩萨。

所以观世音菩萨,也还是需要修行的,应为需要证悟佛果,所以我们的功德也可以回向他,让菩萨福德势力具增长,常受法乐证菩提。


天涯半痴


简单说; 只有智慧功行已达到最高的园满境界的释迦牟尼才可称佛,佛教共分两派,一是小乘派,一是大乘派,佛在生前并未留下文字著作,其逝世后,由摩诃迦叶等弟子在七叶窟结集忆论出修行的目的在于"自己解脱”,此被后世称为小乘教派,另有以文殊师利等一批弟子在铁围山结集忆论出佛说教的目的是普度众生,此被后世称为大乘教派,但小乘派并不承认大乘派是佛的本意,观音与文殊师利同观点同为佛之第一代弟子,“菩萨”是相对于“佛”的表示语,也可理解为“佛”的预备期,据此,观音菩萨、文殊菩萨因势而生。另外,与大乘教对立的小乘教派并没有“菩萨”之称,在老版的“西游记”中还可观察到,佛祖命摩诃迦叶为唐僧选取经书而摩诃迦叶拿送的却是无字经,由此可见,大、小乘对立的程度非同一般,大乘派势再大也不敢称佛。



滏水漁家



在〔观世音菩萨大悲陀羅尼经咒〕中是这样写的:菩萨从无量劫来,成就大慈大悲,善能修习无量陀罗尼门。为利益安乐一切众生,称为观音菩萨。又因为菩萨智慧无比,圆通无碍,称为观自在。

观音菩萨于久远劫已经修行成佛,佛号‘’正法明如来‘’。为了愍念众生,助佛弘化。而倒驾慈航,发大弘愿。普门示现,应众生之所需而度化之,所以名为普门。普门者:普谓,常遍,门者能通。只要人人心存慈悲之念,对待一切众生;心中时常怀着善良慈悲之愿;心中常怀知足感恩之想,那么人人皆是观世音菩萨的化身。

观世音菩萨的三十二化身,他造形不同,身份不等。是观音菩萨为了教化众生,而随类示现的形象。因为众生的根机和处境千差万别,观世音菩萨要寻声救苦,就必须化成不同的形相去救度不同的众生。


〔大悲咒〕中的84尊大悲像,也是观音菩萨的化生,有慈眉善目的佛菩萨像,也有愤怒的金刚护法像。但都是观音菩萨度众生的需要,所以不能以外表来说明一个人的善恶,要从内心、动机来判断一个人的好坏。

依佛经中的记载,观音菩萨通常有两个主要的居所。一是在西方极乐世界,与大势至菩萨一起,在阿弥陀佛左右协助,接引众生。另一个应化道场,就是南海普陀山。早在唐朝,中国民间就有‘’家家弥陀佛,户户观世音‘’之说,由此可见,观音菩萨是与我们最亲近的一尊菩萨。以上所说都是观音菩萨慈悲变化度众生的妙法。

再说‘’菩萨‘’和‘’佛‘’称呼的意义:

佛陀是自觉觉他,觉行圆满或无上正遍知觉的意思;

菩萨是觉有情~自觉觉他或正知觉的意思。


菩萨有凡夫、有圣人,因为佛经中通常称的菩萨,如不标明地前菩萨,也多指菩萨道的地上圣位菩萨。佛教的法门,(照北传系统的看法),有大乘和小乘之分。小乘是专修解脱道,大乘是修菩萨道。

菩萨道:是人天道及解脱道的相加。也就是说解脱生死而仍不离生死,以便随类化度有缘的众生者,便是大乘的菩萨道。

菩萨是:上求无上佛道而自己解脱生死,下化无量众生而同离生死苦海。


断烦恼障(我空)即解脱生死,解脱生死,即入涅槃,解脱是慧业。

断所知障(法空)即不离生死,不离生死,即度众生,度生是福业。

福慧双修是菩萨业,福慧圆满便是成佛!

根据佛经解释和法师开示恭敬而写,如有不敬,望众慈悲,布施欢喜。


学真真学


观音菩萨,在无量劫以前就成佛果,叫:正法明如来。

为什么又叫观音菩萨呢?只因与我们这个娑婆世界的众生有缘,故显菩萨相,在这个世界坐大道场,度化众生。

他的道场在哪里?南海普陀山。虽有居处,却能应化十方观世之音随类化世。

转换用现代西方的语言:这就是宇宙中的超级智慧生命,南海普陀山星际星门基地。这看起来像宗教,其实已经远远超越宗教的范围。只要稍微了解一下你的奥妙,就能打开我们的心量,观察三世十方世界宇宙万物。

菩萨是众生成佛的必经身份,众生要成佛,必须先发大愿心,最主要的有四条,称为四宏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可见,要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菩萨,并不容易。

从最初的发心发愿,直到成佛为止,都可称为菩萨,所以有凡夫菩萨与贤圣菩萨的不同。

通常在佛经中所说的菩萨,都是指阶位,只有十二个阶位是圣人,那就是从初地到十地,加上等觉、妙觉。其实,妙觉菩萨就是佛,等觉菩萨是即将成佛的大菩萨。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成佛,何其难!但是中国人特别有福报,中国流传着一乘圆顿佛法,能够在一心中观察六位:十信、住、向、地、等觉、妙觉,这是有名的一念成佛奥义。

更加微妙的禪宗,提撕向上一路:顿悟成佛、本来是佛。我们就要了解一下这个门派,千古以来,出现了无数的大祖师,这是中国文明史上的一大奇迹。不过到现在,还没有把这个现象与人类的文明进程联系起来考察,现代的人大多不知道这里面的奥妙意义。

中国人最熟悉的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弥勒菩萨、地藏菩萨等,便是等觉位的大菩萨。这是中国人修学佛法的榜样。从古至现在,仿照这些大菩萨修行的道人,无量无数。这是中华精神之魂。

大乘经典特别称道文殊师利的大智、普贤的大行、观世音的大悲、地藏王的大愿,所以这四大菩萨特别受到教徒的崇敬。我国五台山被认为是文殊师利的道场,峨眉山是普贤的道场,普陀山是观世音的道场,九华山是地藏的道场,称为四大名山。




圆拙


汉传佛教一直有“家家阿弥陀,户户观世音”一说。由此可见,阿弥陀佛和观世音菩萨在民间比释迦牟尼佛更受尊崇,是受到中国传统文化更多浸润而更具有本土特色的佛教界的代表人物,而且形象更具亲和力,阿弥陀佛大肚容天下,观世音菩萨“千处祈求千处现”,与中华文化结合的天衣无缝。

佛与菩萨,果位不同,但其精神内核并无二致。

按佛经说法,观音菩萨在过去无量劫中已然成佛,在《大悲心陀罗尼经》中释迦牟尼佛如是说:“佛告大众,此观世音菩萨,于过去无量劫中,已作佛竟,号正法明如来。大悲愿力,为欲发起一切菩萨,安乐成熟诸众生故,现作菩萨。”而在《悲华经》中观音菩萨是未来佛阿弥陀佛的顺位继承人,号为"

遍出一切光明功德山王如来"。

由此可见观世音菩萨以菩萨身示现,倒驾慈航,救苦救难,超度众生离苦得乐。低调而勤劳的观音菩萨在佛家众多佛与菩萨中,是佛教入世精神的最佳代言人,不求做大官只求作大事,而《大悲咒》也是最广为传颂的经典咒语。

佛教其实是讲究代际传承的,虽然佛和菩萨不生不死不垢不净,但在无量劫中各归其位按章办事。

观音菩萨在整个无量劫中,具有最不可思议的大慈悲力量,对世俗芸芸众生而言是当仁不让的实权派和实干派,这种愿力超越了佛与菩萨这个名号的限制,是对佛教众生平等精神在佛教内部的一种自我诠释。

菩萨这一身份更适于弘法做事。而佛作为最高存在,在某种意义上说更应专注于佛教界内部的管理与布道,而观音菩萨的执行力在整个佛教界无人能出其右,其所作所为背后所体现的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的精神,是佛教得以广为流布于世的直接推动力

。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以菩萨身示人的观音,在尘世间的一切历练,既有其发自内心的自身崇高追求,也有其将来顺位继承统揽佛界的远大前程所不得不经历的下放锻炼,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佛界的一致共识和制度安排使然。

所谓“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这点在观音菩萨身上得到了很好的例证。


吃素的穿山甲


佛教对于佛与菩萨的界定是佛已圆满无碍而菩萨尚处于自觉觉他中。

菩萨有十阶位,称十地。其实十地菩萨就是佛,为正觉。在大乘佛教中菩萨被分为十地,从初地到四地焰慧地...到八地不动地再到十地大悲法云地,直至圆觉。

观音菩萨是大家最熟悉的一位菩萨,观音菩萨也称正法明如来,有的人也称观音佛。既然是佛那为什么又称菩萨呢?那是因为观音菩萨大慈大悲千处祈求千处应,处处行菩萨道,法雨遍洒。佛和菩萨在境界和行为上是不同的,具体不便在此广说。

观音菩萨是唯一一位被佛、道教共同供奉的菩萨。

大家熟知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就讲的是观世音菩萨的修道境界,也是所有修道者追求的境界。

观音菩萨也称观世音菩萨,史称,唐以前观音菩萨为观世音菩萨,是因为为了避唐太宗李世民讳而改称观音菩萨。关于这一说法本人不认同,原因是唐太宗很信佛,有《圣教序》为证。

总之,观音菩萨、观世音菩萨、观音佛、正法明如来都是一样的。

佛教是叫人向善、教人向善的,是叫人去除贪执的。现在很多出家人和所谓佛教徒都是打着佛教的旗号轻则欺世盗名重则杀盗淫妄,套路俗人钱财是常规。古语云地狱门前僧道多,说明坏事做大了做多了是要下地狱的。不深谈了,以上是一家之言欢迎大家探讨交流。

黄昌友《心经》《圣教序》书法来自网络,供欣赏。








手机用户52099700724


南无大慈大悲救苦救难广大灵感观世音菩萨。观世音菩萨,是佛教四大菩萨之一,具有平等无私的广大悲愿。这里的“悲”不是指悲伤,而是誓愿拔除一切众生的痛苦。

根据《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记载,当众生遇到任何困难和苦痛时,若能至诚称念观世音菩萨的名号,他都能马上听到,前来救护,这也是他被称为“观世音”的原因。

经中也提到菩萨能根据不同的众生,化现出他们最能接受的形态(例如:佛、男人、女人、鬼神等),并以此形态为其说法。常人普遍认为观世音菩萨是一位美丽、善良的女性,但事实上,菩萨没有所谓所性别之分,女性形象也仅仅是为了方便度化众生而显現的一种“相”,最终目标仍然不离救度众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