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山石」以志愿者为骨干,探索建立山区农村养老服务新模式

「他山石」以志愿者为骨干,探索建立山区农村养老服务新模式

一处空落落的院子,一位孤零零的老人,这是大多数农村孤寡空巢老人的生活写照。养老难,农村养老更是难上加难。为破解这一难题,北京市延庆区探索建立“慈善+志愿+社会组织”的“造血式”山区农村助老服务模式,以慈善协会为引领、以志愿者为骨干、以社会组织为载体,利用两年多的时间将农村“草根”志愿服务队逐步发展壮大为专业化的养老“正规军”。

现如今,在延庆区15个乡镇137个村,902名农村本土志愿者依托慈善“1+1”关爱空巢助老项目,就近、及时地为1163位高龄、空巢、残疾、孤寡老人提供亲情式志愿服务,农村老年人生活缺“助”、安全缺“护”、健康缺“管”、精神缺“慰”的问题得到妥善解决。

「他山石」以志愿者为骨干,探索建立山区农村养老服务新模式

资料图

精准帮扶 乡村服务队就近帮扶充满亲情

家住延庆区旧县镇米粮屯村的吴大爷是一位高龄空巢老人,随着年岁的增长,老人越发感到自理有些吃力。旧县镇缙慈志愿服务队的队员得知这一情况后,将吴大爷列为重点服务对象。

我们照顾的老人,都是看着我们长大的乡亲。”缙慈志愿服务队的志愿者王连月说,志愿者大都和老人有着几十年共同生活的经历,了解农村的乡土文化、民俗风情,对老人的家庭情况、个人需求比较了解。志愿者基本上都是从小干农活长大,具有吃苦耐劳精神,深知农村生产生活如何照料。

也正是这种相似的生活环境,使得志愿者能以亲人的情怀融入老人的世界。除做饭、洗衣服、打扫卫生、理发等基本生活服务外,他们还能根据老人的需求提供春耕、应急、农收、暖冬等精准服务。“吴大爷家的胡萝卜、黄瓜、香菜等都是我们帮着种的,有时候我们还陪大爷去医院看病、取药。”王连月笑着说。

据延庆区民政局党组副书记王玉玲介绍,该区在前期调研时了解到,农村老人的家庭观念牢固,地域文化思想浓厚,重视街坊邻里的情感和联系,在获得服务的同时也十分看重服务人员带给自己的亲情感和安全感。“本土的助老志愿者能走进老人内心,作为土生土长的村里人,浓浓的乡情是他们服务的动力和源泉。

902名志愿者采取就近结对的方式,开展24小时全天候服务,这是任何一家第三方服务机构都比不了的。人性化、针对性、及时性,成为延庆区做好农村助老志愿服务的“制胜法宝”。

规范发展 22项制度是他们的共同“约定”

一支902人的队伍要想向前发展,管理、制度都要跟得上。为解决“草根”服务队组织程度不紧密、自由随意发展等问题,延庆区建立三级管理体系。区民政局负责项目指导、监管,区慈善协会负责项目整体策划、运行和管理;每个乡镇组建一支助老志愿服务队,并成立慈善志愿服务工作站;村级选举小组长分片管理。同时,区慈善协会为志愿服务开展提供资金保障,为所有助老志愿者团体购买人身意外伤害保险,为各志愿服务站配备电脑等办公设备,为志愿者购买血压计、理发器等服务工具,并提供志愿服务中产生的交通费和通信费,让志愿者“干活不贴钱”。

每位志愿者手里都有一本小册子——《延庆慈善“1+1”关爱空巢助老项目制度汇编》,小册子中的22项制度便是大家共同遵守的“约定”。“制度汇编的内容简单易懂,都是志愿者经验的总结。比如,理发服务一般每月1次,助农服务每次至少3小时等等。有了这22项制度,心里就有了标准,工作也就有了方向。”志愿者高稳荣介绍。

此外,延庆区还定期组织志愿者开展养老护理、家政保洁、理发等专业技能培训,提高志愿者规范化服务水平。目前,已分3期、23批对全区800多名志愿者进行全员轮训。志愿者卢淑琴在参加培训后,深深地认识到做好人好事光靠一份爱心还远远不够:“以前,我们给老人洗脚时以为水温越热越好,让老人舒舒服服地烫烫脚。参加完培训后才知道,老人洗脚水温要控制在35℃-40℃。多亏参加了专业培训,不然就好心办坏事了。”

值得一提的是,在政府的积极培育和指导下,目前,八达岭镇、康庄镇、大庄科乡3个志愿服务队均已孵化为正规的社会组织。由本土农民组成的“草根”服务队悄然向着有制度、有组织、有管理、有要求的“正规军”不断迈进,助老项目实现了质的飞跃。

「他山石」以志愿者为骨干,探索建立山区农村养老服务新模式

资料图

纯朴乡风 用“孝道”推动农村治理现代化

张山营镇下营村的刘大爷因为听力不好,说话有些吃力,平时很少与人交流。“我刚到刘大爷家时,他有些抵触,连着给他家干了三天活,大爷一句话都没说。第三天我转身出门时,大爷轻轻叫了我一声闺女,当时心里暖暖的。”志愿者马树荣感慨道。

据了解,在延庆区农村助老志愿者中,有很多人和马树荣一样,在为老人服务中获得幸福感,也找到自我价值。他们继而又用榜样的力量带动家人、子女、亲友参与志愿服务,一传十、十传百,志愿服务力量不断壮大。阎家庄村志愿者罗红利的孙子在外上学,每到放假回到家都和奶奶一起为村里老人服务;暖水面村郭永华和丈夫经常一起帮村里的老人干农活……志愿服务组织在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同时,充实了农村自治力量,形成奋发向上、风清气正的淳朴乡风,推动农村自治、德治水平不断提升。

“‘慈善+志愿+社会组织’关爱空巢助老模式,不仅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农村地区养老的现实问题,更培育了敬老爱老文化,使敬老爱老的乡风扎根农村。”王玉玲说,“今后,我们每年都会评选优秀志愿者,并把他们的事迹汇编成书,颁发‘最美善行人’奖杯,让农民朋友更加积极地参与农村建设,更好地推进农村治理现代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