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淘沙令·藥王山

詩詞 | 浪淘沙令·藥王山


詩詞 | 浪淘沙令·藥王山

〖按〗戊戌年清明,偕友同遊耀州藥王山,感而作。

殿宇矗峰巔①,綠②染山巒。南庵③遠眺錦陽川④,北洞⑤香菸吹不斷,通遠⑥接連。藥王⑦隱其間,著述修丹⑧,千金方⑨論⑩是鴻篇。濟世活人⑪天下贊,經典⑫流傳。〖《中華新韻》八寒〗

詩詞 | 浪淘沙令·藥王山


〖注〗①藥王山:位於陝西銅川耀州區城東1.5公里處,是唐代醫學家孫思邈長期隱居之處,因民間尊奉孫思邈為“藥王”而得名。藥王山本名五臺山,由5座山峰組成,山峰頂平如臺,形如五指,為紀念醫學大師孫思邈,後人在此修廟、建殿、塑像、立碑。

②綠:藥王山遍植柏,滿目蒼翠,有關中地區最大的古柏林。

詩詞 | 浪淘沙令·藥王山

③南庵:位於藥王山(五臺山)五峰之一的昇仙臺上,因地處北洞南側,和北洞隔溝相望,俗稱南庵,亦稱靜明宮,為孫思邈隱居地,也是藥王山最早的建築。始建於唐,稱寶雲寺。現存建築坐東北,面西南,沿中軸線自西南起,以此建有文昌閣、戲樓、七間殿、金殿、元殿,最出彩的就是元殿內的元代壁畫《朝元圖》。

④錦陽川:耀州區城北沮河下游川道名曰錦陽川。自古為耀州風水寶地,農田如茵、煙雲淡蕩、疏柳長堤、果蔬鮮香、蘆蕩桃林,風景如畫。

詩詞 | 浪淘沙令·藥王山

⑤北洞:亦稱太玄洞、藥王洞、藥王大殿,隋唐時為佛門之地,宋代始作道場並祀孫思邈,早期建築皆毀於明嘉靖三十四年大地震,現存建築多為震後重建的明清遺構。

⑥通遠:指藥王山通遠橋,連接北洞和南庵。

詩詞 | 浪淘沙令·藥王山

⑦孫思邈:(公元581~682年),耀縣孫家源人,早年體弱多病,家境貧寒。少年時開始鑽研醫道藥理,兼讀經史百字之說,青年時已造詣頗深。學成後曾辭朝廷徵召,長期在家隱居行醫濟人。晚年根據唐代醫藥文獻,蒐集民間治療經驗,結合個人行醫體會,編著醫書《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各30卷,這兩本書開創了疾病分類、症候記述、治療方法和藥劑處方,對中國醫學發展貢獻極大。

⑧修丹:道教主要道術之一,是指在丹爐中燒煉礦物以製造“仙丹”。

詩詞 | 浪淘沙令·藥王山

⑨千金方:《千金方》是中國古代中醫學經典著作之一,被譽為中國最早的臨床百科全書,共30卷,是綜合性臨床醫著。唐朝孫思邈所著,約成書於永徽三年(652年)。該書集唐代以前診治經驗之大成,對後世醫家影響極大。

⑩論:孫思邈《千金方》第一卷有一篇醫學倫理學文獻《大醫精誠》,論述了有關醫德的兩個問題:第一是精,亦即要求醫者要有精湛的醫術,認為醫道是“至精至微之事”,習醫之人必須“博極醫源,精勤不倦”。第二是誠,亦即要求醫者要有高尚的品德修養以“見彼苦惱,若己有之”感同身受的心,策發“大慈惻隱之心”,進而發願立誓“普救含靈之苦”,且不得“自逞俊快,邀射名譽”、“恃己所長,經略財物”。

詩詞 | 浪淘沙令·藥王山

⑪濟世活人:救治病人疾苦,存活生命。

⑫經典:《千金方》是醫學經典著述。

詩詞 | 浪淘沙令·藥王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