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身四嫁,最终殒命同族的奇女子

巍巍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中,写满了也写绝了多少男儿事,雄性荷尔蒙基本上填满了每个朝代的史册。

所以,如果女性能在留名青史,难度是相当大的,这种一般是在历史的拐弯处,利用自己的智慧、容颜、身体……影响了历史车轮的方向。

隋唐时就有这么一位奇女子,不是武则天,也不是杨贵妃,而是隋末唐初的义成公主。

一身四嫁,最终殒命同族的奇女子

此公主非彼公主

义成公主并非是隋文帝的亲生女儿,属于后天加封类的。

之所以被加封公主称号,是政治需求下的一种不道德行为。

历史上有一种常见而高明的怀柔政策——和亲,适用于不同国别、不同种族之间。二者争雄,以和亲的方式,变成翁婿关系,达到一时微妙的平衡,也算得上是利国利民。

在中国历代朝廷与外族的周旋中,和亲出现过无数次。汉武帝、唐太宗这样的千古一帝,也避免不了使用和亲的手段,数位公主远嫁了外族可汗。并借助这一时的权宜之计,达到了政治目的。

对于外族来说,通过和亲,既能抱得佳人归,又可以得到不菲的嫁妆,而这些丰厚的陪嫁物中,除了金银珠宝外,往往有着代表中原先进生产力的东西,这对于外族来说,尤为看重。

当然,和亲政治中牺牲品就是主人公,和亲的公主了。抛弃原有的一切,背井离乡,远嫁给那个素未谋面,文化、生活完全不同的外族可汗。

而这些可汗的岁数一般都能与公主父辈的岁数划等号,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男才女貌的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二人相差也得是8岁。

出塞和亲的百般孤寂,千般凄苦,万般无奈,让所见者无不潸然泪下,从此山高水远,后会无期。由此造也就了无数经典诗词。

最是无情帝王家,虽说如此,皇帝也是人,也有七情六欲,看见自己的爱女从此天涯孤旅,内心也是煎熬。帝王忧虑,臣子必须解决,想了一个狸猫换太子的方法。从此再有和亲,就突击性的认宗室后辈为义女,临时加封公主,一番梳妆打扮,抬上花轿,反正那些土包子们也分不清。

从人性的角度来看,宗室之女也是人,也得面临着分离之苦。但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只要皇上解忧,牺牲个把宗室之女无所谓了,甚至应该感恩戴德。今天看来,这是一种泯灭人性的不道德行为,但在那个人性禁锢的年代,可能这些和亲公主及其家族还真会感恩戴德。

隋朝的义成公主是一位和亲的公主,由此也初登历史舞台。

繁重的和亲工作

和亲并非表面上嫁人就可以,这份工作很有挑战性的。要施展你的魅力,去影响、去感化你丈夫的所作所为,要吹枕边风,将他想去骚扰老丈人院墙(边境)的想法扼杀在摇篮里,另外还得时不时的给娘家送点情报啥的。

总之,经过娘家精心选择和优良培育,和亲公主们的间谍水平肯定不低。

至少隋文帝培养的义成公主就是一名业务精深,思想可靠的同志。女婿启民可汗在老丈人春风化雨的关怀下,在爱妻的温柔缠绵中,曾经的雄心壮志化作了绕指柔。

如果能一直这么下去,就可以给他们颁发一张五好家庭的奖状了。

可惜,在未来五年内,这对模范翁婿相继撒手人寰,义成公主一下失去了两个靠山。

不过她马上又有一座靠山了,这座靠山这在当时甚至今人看来是如此荒唐。那就是突厥的奇葩婚姻制度“父兄死,妻后母,报寡嫂”。

老可汗的儿子,与义成公主无血缘关系的始毕可汗又成了她的丈夫。作为一个接受中原正统文化长大的女孩子,要她接受这种制度的安排,不啻于要了她的亲命。但个人在制度面前实在太渺小了,况且始毕可汗向隋炀帝上表请奏,隋炀帝同意了。她只能够被迫接受了。

新人旧妇搭配的应该不错,或者说,经过高段位培训过的义成公主,驾驭起突厥的夫君来说,还是有一定的手段。

一句话解雁门之围

对于隋朝这边来说,此时的最高领导人已经由义成公主的义父隋文帝,换成了自己的兄弟隋炀帝。

她的这位兄弟隋炀帝,绝对能够排进历史上最能折腾皇帝的前三名,文治武功方面,有的震铄古今,有的却是昏招连连,自掘坟墓,令人无从判断。

在他继位的前十年,对外频频用兵,真的是穷兵黩武,民不聊生,但在这个阶段,这位好兵的皇帝却没有征伐过突厥,当时两国关系还处在蜜月期,这可能与启民可汗在临死前两次觐见隋炀帝有关。

第一次是在洛阳,隋炀帝刚实现了迁都美梦,启民可汗当时到洛阳,受到了相当高规格的接待;第二次是隋炀帝北巡至榆林城,启民可汗携义成公主迎驾觐见,启民可汗上书要求隋炀帝允许突厥改穿华夏大国一样的服装(这思想境界真高),但被隋炀帝婉拒了(眼光真的很重要),但为了表扬启民可汗,诏曰:位在诸王之上。

义父去世了,但兄弟依旧还能够和自己丈夫保持亲密的关系,这时候的义成公主应该又一次感到了幸福。

大业十年(614年),在第三次征高丽获得窝囊般的平局后(前两次均告失败),隋炀帝心情down到了谷底,撤军后,心里很是不舒服,又琢磨着折腾点事情。

大业十一年(615年)初,始毕可汗前往到隋朝东都洛阳(今河南洛阳)觐见隋炀帝。此时隋炀帝一看可有事情折腾了,或者看新妹夫实在不爽,就采纳了大臣裴矩的策略,用计离间突厥,并设局斩杀了始毕可汗的宠臣史蜀胡悉。这种赤裸裸的侮辱,彻底打破了两国间这么多年来的和平。

始毕可汗在暗处恶狠狠的盯着隋炀帝,决定在关键时刻给他致命一击。

一身四嫁,最终殒命同族的奇女子

这一天很快就到来了,同年8月初,隋炀帝又兴致盎然的北巡了。这边隋炀帝车驾刚出发,那边始毕可汗已经磨刀霍霍,准备了十多万骑兵南下。

此时的义成公主又一次在关键发挥了作用,她指派亲信,连日不休,将这份要命的情报送到了隋炀帝的手里。

此时的隋炀帝才如梦初醒,为了保命,车驾转身拐进了雁门郡,固守待援。

仅一天后,始毕可汗的大军就团团围住了雁门郡,此时隋军从任何方面与突厥军对比,都完全处于下方,雁门郡十多万军民无不胆战心惊,更可怕的是,城中的粮草最多能够供应半个月到二十天。

这是个死局,除非有通天手段才可破局。

惨烈的雁门攻防战打响了,重压之下,隋军也爆发了惊人的战斗力,依托着城池殊死抵抗。与此同时,隋炀帝也开始了自救之路,一方面是委派信使向义成公主发求救信,一方面发救援诏书。

在最危急的时刻,突厥军队已经攻破雁门郡的三十九座城池,只有雁门、崞县没有攻下,此时的隋炀帝已经闻见了死亡的气息,突厥军的弓箭已经擦身而过了,死亡面前人人平等,隋炀帝害怕了,崩溃了,丢弃了君王的尊严,抱着小儿子赵王杨杲嚎啕大哭,史载:目尽肿。

隋炀帝的两套救命招数终于发挥了作用,隋朝的援军到达了忻口。更为关键的是义成公主的口信传给了始毕可汗——快回来吧,家里北边情况危急。

始毕可汗退兵了,此时隋炀帝体内的军人之血又沸腾了,派了骑兵去追杀突厥兵,倒也俘获了突厥两千老弱残兵,借此挽回自己的面子。

不过,从当时的情况来看,仓促间组成的援军,很难形成战斗力,恐怕多是虚张声势,真正解围的应该还是义成公主的那句话,真是一句能挡百万兵。

第三次婚姻

经过雁门之围,突厥和大隋彼此知道了对方的真正实力,始毕可汗很清楚此时的大隋已是外强中干;而在雁门经过死亡威胁的隋炀帝,曾经雄心壮志彻底被击碎了,消散得无影无踪,至此之后,他开始浑浑噩噩,逃避现实,在嘬死的路上越走越远。

既然大隋城门已经大敞了,那就别客气了,始毕可汗开始频频出击,肆意在大隋边境掠夺,好在当年的唐公李渊拼死抵挡。

此时的义成公主明白,离开了强大的隋朝后盾,自己的影响力在始毕可汗处已经是微乎其微。午夜梦回,想起当年的言听计从,徒增了失眠的烦恼。

隋炀帝终于驾崩,中原乱了,各路枭雄都有称帝心思,此时的突厥作为外族,兵强马壮,成了各路大王拉拢的香饽饽,要钱给钱,要粮给粮,经过一番博弈,始毕可汗最终选择了李渊,帮助李渊成了中原第一人,尽管双方曾经打的死去活来。

眼见着大唐要统一中原,始毕可汗有了危机感,决定给大唐找麻烦了,可惜这次他没有敌过天命,病逝了。

继位的是处罗可汗,他遵循祖制,毫不客气的娶了自己的嫂子义成公主,这是这位和亲公主的第三次婚姻了。

处罗可汗无论是对隋朝还是义成公主,有很深的感情。

面对义成公主的请求,他从窦建德手里要回了嫂子萧皇后,窦建德都也干脆,要一送二,不仅送还了萧皇后,附带送回了其小孙子,齐王杨暕之子杨政道,并且送来了杀害隋炀帝凶手宇文化及的脑袋。

义兄的杀身之仇得报了,嫂子和后代都安排了,尽管非故土,但在乱世能够活着,已经是最好的结局了。

义成公主为了杨氏后代,在尽可能的努力着。处罗可汗觉得自己做的还不够,他立杨政道为隋王,统管突厥所有汉人,并且不顾占卜显示的不吉,打算取并州作为隋王国都。左右来劝,处罗可汗义正言辞道:突厥祖先失国,赖隋得以保存,今若不助他,不祥,占卜不吉,神难道无知吗?我自己做决断。

真乃知恩图报的奇男子也!

可惜,处罗可汗身体太差了,义成公主凭借自己不靠谱但又极度自信的医学水平,让他服用了五石,结果疽疮发作而死。

处罗可汗在位仅仅一年。

第四次婚姻

义成公主这次嫁给的是颉利可汗,处罗可汗的弟弟。

颉利可汗能够继承汗位,必须得感谢他现在的妻子,曾经的后妈,嫂子及嫂子。当时义成公主力排众议,以见识简陋为由,否定了处罗可汗儿子继位的可能。

义成公主已经在突厥的政治群体中有了相当重的话语权。而且,她已经看清大唐才是大隋真正的掘墓人,是真正的敌人,她要报仇。

颉利可汗具有一定的眼光,统一的大唐,远比乱世中原给予突厥威胁大的多。于公于私都要去进攻大唐,要阻挠大唐的统一大业。

可惜他遇到的是千古名君李世民,颉利可汗与其相比绝对不是同一个重量级对手,这种差距比荧光和月光的差距还要大。

唐太宗李世民前期确实应付不了突厥的进攻,但贵在能屈能伸,连打带谈,最后与颉利可汗签订了渭水之盟,这可能是二者最后一次以同等身份出现在历史上。

一身四嫁,最终殒命同族的奇女子

尘归尘,土归土

在渭水之盟签订三年后,李世民的大唐已经是兵强马壮,曾经打碎牙和着血咽下去的屈辱,今朝要一并结算掉。

大唐军神李靖统领六路大军,犹如六支利剑,杀向了突厥腹地。没有一点意外,犹如沸水融雪、犁庭扫穴一般,突厥大军迅速崩溃了。颉利可汗想以诈降之计稳住唐军,再图东山再起,可惜这完全是李世民玩剩下的招数了,在大唐跟前,他的一切做法显得是那么的幼稚、可笑。

不出意外,颉利可汗和他的妻子等一干人统统成为了唐军的阶下囚。

作为前朝册封的公主,义成公主此时体现出了应有的气节,她冷眼看着谋逆了她杨氏天下的李唐,看着曾经跪在杨氏家族脚下的乱臣贼子,她恨突厥人的短浅目光,恨自己不能提兵百万立长安,她不会向这个新朝臣服,至死不服。

李靖满足了她的意愿,他清楚她的信仰,知道留着义成公主,终究对大唐不利。刀斧过,命不留,一身四嫁,对隋朝忠心耿耿的义成公主归天了。

在她死后,颉利可汗被监禁4年后而死,谥号荒。萧皇后也回到了曾经生活过的地方,至81岁而终,唐太宗以皇后礼将其与炀帝合葬扬州,谥曰愍。

题外话

纵观历史,强如汉唐,也免不了很亲。而唯有大明朝,不和亲、不纳贡、不称臣、不割地,天子守国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