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怎么做,孩子才会听

父母怎么做,孩子才会听

摄影:李晶

"真不知道他心里想的是什么!"这是很多青春期孩子父母的抱怨。问其详情,常常是孩子宁可与好朋友谈心,也不愿与父母交流。

孩子小时候,总是缠着大人问这说那、喋喋不休,很多父母因此不胜其烦,甚至避之不及。可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孩子与父母的话越来越少,甚至以保护隐私的名义回避父母的询问。

有的孩子把父母的话当作耳旁风,听而不闻;有的孩子听到父母的批评就躲回自己的房间;有的孩子只要听父母报怨自己,心情就格外烦躁;有的孩子甚至会用语言和行动与父母对抗。

我非常理解父母希望把自己的人生经验和阅历与孩子分享,希望孩子未来的路更加顺利的心情。但是如果得不到孩子的积极反馈,再好的愿望也只是愿望而已。

今天我试着从孩子的角度分析一下,父母怎么做,孩子才会听。

1、花时间陪孩子

有个女孩,父母工作非常忙,不仅经常加班,还频繁出差。在她长大一些后,父母会给她很多零用钱,让她照顾自己。但是每当她一个人守着空空荡荡没有温暖的房子,总是感到非常孤独。

女孩上了高中后,父母忽然发现女儿经常上网聊天,作业也不能按时完成。这时他们着了急,对女儿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地讲道理,并且每天回家后就寸步不离地盯着她。

但是女儿非常反感父母的说教和管束,觉得:我需要陪伴、需要关心的时候你们去哪儿了?现在才想起来关心我,现在我不需要你们了!

没有共同的生活,即使是有血缘关系,也不可能真正产生亲密的感情。

就像那些从小被寄养在祖父母或其他亲戚家中的孩子,他们与父母的感情一般都比较淡薄。即使当孩子长大一些回到父母身边,父母对孩子的管教也常常感到无力。

因此,只有父母花时间陪孩子,孩子才能与父母有更多的亲近感,从内心深处理解并接纳父母,父母也才能更了解孩子。

如果父母因为各种原因不能与孩子经常生活在一起,不妨以打电话、写信、发邮件等方式尽可能多地与孩子交流,这样孩子就会感到父母一直在关注着自己,爱着自己。

只有心理上的接受和体会到父母对自己的了解,孩子才有可能听父母说的话。

2、多听孩子说

有个刚上初中的女孩,每次妈妈试图问她学校的情况,或想跟她聊天时,她就会很生气地对妈妈说:"你别理我哈,不然我跟你急!"

朋友很看不惯她对待妈妈的态度,她说:"我小时候跟她说话,她就是这么对我的!"

孩子小时候都会有一个很缠父母的阶段,他会问各种稀奇古怪的幼稚问题,很多父母常常会因为给不出答案或者烦躁,而对孩子的问题置之不理、随便打发、甚至把他从身边赶走。而这也正是孩子长大后不愿向父母说心理话的原因。

因为孩子会认为:那时你们不爱我,甚至讨厌我,现在你们又想主动和我说话了,但是凭什么你想说,我就必须听啊!

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只有对方愿意听自己讲话,自己才愿意与对方交流。

孩子更是这样,如果父母想让孩子听自己讲话,首先要做好孩子的听众,让孩子尽情讲述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当听到不合自己心意的话时,克制自己急于指导和批评的冲动。待孩子讲述完毕后,再以平等讨论的态度引导孩子。

对于如此尊重自己的父母,孩子也会更愿意听取父母的意见。

3、身教重于言教

有个父亲看到儿子每天玩手机影响学习,非常着急。于是给孩子摆事实、讲道理,告诫他要约束自己。儿子说:"道理我懂,就是控制不住。"

于是他要没收儿子的手机,儿子说:"你收我就再买!"

他只好在儿子写作业时经常进他的房间检查,儿子说:"你别总监视我好不好!"

我对这位焦虑的父亲说:"你先给孩子点时间学会自我约束,在他学习的时候你也看看书,或许会对他产生积极的影响。"这位父亲惭愧地说:"我从来不爱看书。"

父母以为孩子在单独的房间里,自己只要不出声音,就不会影响到孩子。

但孩子都是很敏感的,他会知道父母几乎所有的事。

于是当父母要求孩子别玩手机时,虽然孩子嘴上不说,心里却一定会想:"你自己不是玩得挺欢么?凭什么管我?"

所以,父母经常看书,孩子才能安心学习;父母与亲朋好友和谐相处,孩子的情商才会高;父母做事认真,孩子才会精益求精;父母经常锻炼身体,孩子才能爱上运动。

4、对孩子有影响力的人、年长的同辈

有个孩子在高考选择志愿时,在几个专业中举棋不定。他的父母对这些专业的了解也不多,就请了相关专业的学长和专业人士与孩子交流。

后来孩子说:"我觉得父母做得非常好。因为他们的经验不足以指导我的选择,如果非要给我出主意我会很反感。然而专业人士对我的帮助特别有针对性,让我受益匪浅。"

还有一个孩子大学毕业前搜集了很多信息,认为他所就读的专业特别适合读硕士后工作,那样未来的发展会更好。但母亲得知他可能会被一家大型国企录用时,就要求他立刻工作。

这个孩子说:"其实她根本不了解情况,却非要我听她的,真受不了!"

因为经验和阅历的优势,有些父母都会要求孩子必须听从自己的意见和安排。然而他们没有意识到自己的经验是有局限的,同时孩子的见识和思维可能比我们想象得更开阔和深刻。

因此,如果父母觉得以自己的能力说服不了孩子,那就不妨找孩子信赖、尊敬的人,或者在相关方面有经验的人与孩子交流。这样的安排往往因为更有说服力,更容易被孩子接受和认可。

5、少说重复的话

有些父母看到孩子总是重复同一个错误,或者一个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就总是控制不住地要说出来。这在孩子眼里就是唠叨。

毋庸置疑,唠叨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因为孩子不是不明白道理,只是做不到而已。

翻来覆去的那几句话,只会被孩子当成耳旁风。时间久了,孩子还会觉得父母对自己没什么办法,说几句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反倒使他形成了惰性。

如果遇到通过努力仍然解决不了的问题,父母不妨去请教老师、咨询专家、或者看家教书籍寻求解决方案。相信这样的做法更有效。

6、善于发现孩子的进步

有兄妹两个,小时候都很聪明。但是哥哥因为淘气经常被父亲打骂,后来形成了非常懦弱的性格,事业上始终没有起色。

而妹妹在父亲心里是个宝,经常在外人面前表扬她。为了不让父亲丢脸和失望,妹妹一直非常努力,长大后真的成为了家里的主心骨、顶梁柱。

父母内心深处都是觉得自家孩子好。但由于总是希望孩子更好一些,就经常忍不住要批评。

然而,父母对于幼小的孩子就是天。因此随时会降临的来自父母的批评,会让孩子认为自己真的不如别人,真的没有前途。这种无望又无力的感觉,会像石头一样沉沉地压在孩子心上,让他负担沉重,甚至会自暴自弃。

而且他还会因为觉得父母嫌弃自己,而与父母产生隔离感和逃离感。在这样的心态下,又怎么会听得进父母的话呢?

人都喜欢被夸,孩子也是如此。孩子心里开心才会更加努力,也更愿意听父母的指教。

同时,只有细心的父母,才能看到孩子一点一滴的进步;只有真心地夸赞孩子的进步,孩子才能愿意在父母的指导下做得更好。

7、与孩子交流的技巧

怎样的交流方式让孩子更愿意听,也更听得进父母的话呢?

(1)与孩子正式谈话时,不要做其它的事情

排除干扰,精力集中

(2)要求自己和孩子相互对视

表示彼此互相尊重,也能够集中注意力

(3)与孩子保持比较近的距离

彼此亲近的氛围,能让孩子更多地感到父母的善意和温暖

(4)一对一的方式

一对一的方式给孩子平等的感觉,而多对一,不仅会让孩子有压迫感,有时还会因为意见不一致而降低谈话效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