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華縣柳溪學校讀書的日子

在華縣柳溪學校讀書的日子

在華州城老街西邊,沿老官路約七里處,有一所柳溪學校,其位於老官路北。學校往東大約兩裡即為明代著名的華州八景之一“西溪夜月”; 柳溪學校往西也大約兩裡,便是明代華州八景的另一著名景觀“石橋官柳”。該校建於清光緒年間,原由附近的四社十三村共建共管,是一所寺院村塾。解放後進入公辦學校行列。因為該校是建立在原來的寺院基礎上,又因距離華州城老街七里遠,因此,附近村裡的老人習慣稱該校為七里寺或七寺。附近四社十三村的適量兒童大都在該校就學,老師也大多是附近村莊的讀書人。在幾十年的辦學過程中,柳溪學校為國家培養輸送了大批建設人才,為華縣經濟的興盛繁榮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在華縣柳溪學校讀書的日子

柳溪學校校門現貌

一九七零年的秋天,我上小學一年級時轉入該校。當時的柳溪學校是一所七年制學校,另外還設有兩年制的農業高中,校領導是周天時和王全喜。也許過去是寺院的原因吧,那時校門兩邊和校園裡生長著許多老柳樹,長得非常茂盛,需要兩人才能和抱住。每當春天來臨,最早報春的就是這些老柳樹了。先是在一條條枝丫上冒出些星星點點的綠色,彷彿在告知學子們,新的學節來臨了!

隨著時間的推移,樹上的綠色漸濃,由原來的星星點點伸出片片嫩芽,展開便成了一片片嫩葉。隨著春風的吹拂,細細的柳枝隨風搖擺,婀娜多姿,柳絮飛滿了校園,整個校園處在一片祥和、寧靜之中。農村的孩子非常樸實勤勞,每當夏天來臨,給柳樹澆水就成了我們低年級學生的任務。在學校的東牆附近,有一口水井,水井上面安著一架水車。需要給柳樹澆水時,班主任就安排七八個同學推水車,其他的同學則拿著不知從哪裡找來的桶或是在老師那裡借來的臉盆,擠在水槽旁。隨著嘩嘩的水車響,水從水槽流出,等在水槽旁的學生紛紛拿出自己的盛水傢什,接起水來。那時的孩子大多熱愛勞動,儘管活潑但都比較聽話,勞動時從不偷懶。同學們把老師的安排當成聖旨,積極參加勞動,在說笑中便完成了班級的澆水任務。

在華縣柳溪學校讀書的日子

柳溪學校現貌

那時的柳溪學校一進校門,兩邊是幾排平房,是初中部的教室。再往裡走是一座兩層的樓房,樓梯為木製結構,非常陳舊,這便是三、四年級的教室和部分老師的辦公室。在樓的東面靠近水車的地方有一個教室,是過去七里寺的老房子,應該是建寺時蓋的,房子的空間非常高,從外觀上遠遠望去,還是過去寺廟的樣子,非常別緻。建校時把原來廟裡的東西騰空,便成了一個教室。記得有一次上課時,曾從房樑上掉下來一條蛇,嚇得上課的同學哇哇亂叫,紛紛跑出教室。後來,一個高年級的同學將蛇打死。過了這兩層樓便到了我們的教室,在這裡,我度過了小學兩年的快樂時光。

我們班上有四、五十個學生,教室裡的課桌、課椅五花八門。我當時的課桌應該是廟裡的供桌,非常寬大, 坐的是廟裡的老凳子,又寬又長,於是我同另外兩個同學就成了同桌。儘管我們三人同桌,可是在寬大的“課桌”前卻絲毫不擁擠,這樣的“課桌”我們班有兩個。如果放在現在,那一定會成為文物,說不定早被哪個博物館或是收藏家收藏了。中午午休時,我們班的同學便在桌子或凳子上躺下休息,時常有同學為誰睡桌子誰睡登子而產生矛盾。

在華縣柳溪學校讀書的日子

柳溪小學校史碑文(一)

上世紀七十年代,農村的物質生活還是非常睏乏的,家裡的吃穿日用是大人考慮的事。對孩子們來說,無論是學習、勞動還是生活,孩子們總是無憂無慮的,生活非常快樂。對我來說,除了到學校報名的那一天,平常的日子,我同其他的孩子一樣,歡快是生活的主旋律。那時柳溪學校小學基本上是一個年級一個班,一個班約有四、五十名學生。每一學期開學第一天也是報名的日子,班主任要檢查假期作業。那時上學,每一學期的學費是七毛錢,可就是這點錢,也有的家庭要過幾天才能湊齊。

記得在柳溪學校上學時,我唯一一次違紀是被校長王全喜抓住的。當時柳溪學校的東牆有一截因年久失修倒了,正好在我們教室的東邊,學校用包穀杆臨時將缺口堵住。一天中午上學時,我和同村同學辛黨有一起為了圖近便,我們便分開包穀杆,可誰知剛一出來,校長就站在出口處了我們,讓我們站住後,他繼續在缺口處守著。陸陸續續的又有十幾個同學在缺口處被王校長逮住,我們接受批評教育後被班主任領回。此雖是小事,可它卻使得我在柳溪學校後來的讀書歲月中,再也沒有犯過錯。

在華縣柳溪學校讀書的日子

柳溪小學校史碑文(二)

儘管我在柳溪學校僅度過了短短的兩年時光,可是對少年時代的我影響非常大。在這裡我受到了人生最初的啟蒙教育,教會了我如何做人和在社會上立足。前幾年,我回華縣時特意到柳溪學校去了一趟,大門還依稀可以看出原來的樣子,可學校早在九十年代初撤銷了。新蓋的兩層教學樓還在,校園裡卻再也看不到求學的身影,再也聽不到朗朗的讀書聲,更看不到當年的同學和老師了。只有矗立的碑文在默默地訴說著長達百餘年的華州柳溪學校的校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