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最初人類為何要直立行走?

眾所周知,人類是可以直立行走的靈長類動物,可是最初為何人類要做出這種改變呢?

據研究,遠古時代由於地形和氣候的變化,一部分靈長類動物生活環境發生改變,在某一刻一批靈長類動物離開了它們熟悉的雨林環境,踏上了草原。

這批靈長類動物面臨的最大問題是食物的匱乏,沒有食物是萬萬不行的,也是在這個基礎上,這批靈長類動物開始了直立行走,具體的理論依據有以下幾種。

第一種可以稱之為“威懾”假說。該假說認為,在食物匱乏的情況下不免會出現爭鬥,而直立而起是靈長類動物表達憤怒的慣用方式,通過這種方式可以使其顯得更加高大,以此來恐嚇對方,時至今日,人們在爭吵過程中仍會拍案而起。當爆發衝突時,直立而起行走的靈長類動物有時通過恐嚇便能贏得爭鬥,因此更擅長直立的靈長類動物獲得食物的概率較大,他們得以繁殖的機會也就較高。

讀書:最初人類為何要直立行走?

第二種可以稱之為“攝食”假說。該假說認為,靈長類動物在進食時,比起四肢著地,蹲立的進食方式更有優勢,這樣能夠在進食的同時仍四處移動,兩隻前肢繼續蒐集食物,效率更高。

第三種似乎可以稱之為“節能”假說。有科學家曾拿黑猩猩做過實驗,給黑猩猩帶上呼吸面罩然後將其放在跑步機上,結果發現同樣的距離,黑猩猩四肢著地的移動方式消耗的能量是人類的四倍。換而言之,直立行走更加節省自身的體力。在遠古時代,攝食的面積和移動的半徑呈正比,假如直立行走移動的半徑是四肢行走的2倍,那麼可供直立行走選擇攝食的範圍是四肢行走的4倍,假如直立行走移動的半徑是四肢行走的4倍,那麼可供直立行走選擇攝食的範圍是四肢行走的16倍。由此可見,直立行走帶來的是可供攝食麵積的擴大,這在食物匱乏的情況下無疑是十分具有優勢的。

以上內容選自《進擊的智人》,不知道各位認為哪種正確。


我是讀書隨寫,如果你和之前的我一樣,想要讀書卻靜不下心來或者沒有時間讀書,關注我,我來幫你讀,或許你看完一些後也能養成讀書的習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