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大學生越來越不值錢了?

903134942

根據2017年最新統計資料顯示,全國整體高考錄取情況,錄取率第一的是浙江,錄取率高達93.79%;而錄取率最低的是廣東,錄取率仍有81%。現今想進高校讀書就是那麼容易,所以知道大學生為何會讓人感覺不值錢了?



另外,還有兩個很重要的原因造成大學生感覺自己不值錢,那就是1.大學生自我預期心理上的落差,2.大學教育所培養出的能力與社會需求上的落差。 這兩者都會使得大家感覺大學生不值錢,難找工作,併為此感到擔憂。

中國現正處於從勞力密集轉型為技術密集社會的階段,市場上所需要的是大量技術專業人才,是以專業技術人才的薪資待遇自然高漲,很搶手,基本上很少會出現求職無門的狀況。

但由於距離下一資本密集階段還有段距離,是以僅有少量高素質(薪資待遇較高)之服務、銷售、企劃類人才方面的職缺,而需要大量低薪資的服務從業人員,所以對大學所培養出來的“自視較高,然欠缺實際專業技術”之人才需求並不高。 所以市場上便出現了三種落差的現象:

1.需要實用性專業技術人才之職缺招人不易,因為大學所教授多是理論層面的東西,所以大多大學畢業生並不具備市場所注重之實用性專業技術;

2.低薪資服務產業招人困難,因為大學畢業生瞧不上,不願意委屈自己;

3.高薪資服務、銷售、企劃類職缺特別搶手,因為大學畢業生都想找這類工作,然由於中國當前階段對這類人才的需求不大,職缺較少。

總之,目前的狀況是大學培養出來的人才類型市場需求不大,而市場需求量大的人才類型大學畢業生或沒技術,或不願意屈就,是以便容易產生大學生找不到心儀工作而長期啃老待業,以致於人們會普遍感覺大學生難找工作而不值錢了……。


李霽之

大學生是不是越來越不值錢了?

首先,大學生本身和「值錢」這回事並不是對等的關係。大學生本身是國家教育體制下篩選出來的應試小能手,他們本身可能在某一學科方面很優秀,但這並不代表大學生的職業能力以及生產能力有多麼的優秀。


通常我們講「值錢」是說這個人的“經濟價值”,而“經濟價值”的背後是指以下能力:

  1. 學習能力,不論是職場還是生活,一個人的學習能力決定了這個人的生存能力。有許多大學生步入職場後,由於學習能力較差,導致與社會企業脫節,甚至陷入自己的象牙塔邏輯;

  2. 職場能力,協調能力包括了管理能力、溝通能力、組織能力,這三項能力對於一個職場新人是具有非常大的含金量,具備管理能力說明你就具備了潛在的領導特質,可以做管培生;具備溝通能力可以去做前臺客服或銷售,甚至是大客戶方向;具備組織能力可以做活動執行或策劃。總之,這一切的背後,是自我啟發和潛能激勵的結晶,它會催生並激發你很多潛在優勢;

  3. 生存能力

    ,更準確的說,生存能力就是生活能力,它反映了一個大學生在順境與逆境之間的心態歷練與角色轉變,更能反映出這個人的抗壓能力究竟有多強?是否可以及時地適應不同的職場環境?是否可以適應高低不等的職場身份?它們都在時刻考驗一個人的心理承受與社會適應的能力。

那麼我們再看看這個問題,大學生究竟是不是越來越不值錢了?

我認為如果僅僅以「學歷」為標準去判定,那大學生確實越來越不值錢了,因為「學歷」不等於「能力」,學歷僅僅是證明你曾經在校期間的學習經歷與學習結果,它不能證明你在社會和職場中的學習能力、職場能力、生存能力。


總結

不論在何處,學習永遠都是無止盡的,大學生僅僅是一個身份標籤,在「社會大學」中你終究會發現你有學不完的東西,如果你想在大學裡完成「社會大學」的課業,那幾乎是不可能的。

只要學著瞭解社會、瞭解職場、瞭解自己,不好高騖遠,不眼高手低,讓自己的優勢與興趣稱為成就事業的一部分,那就已經很成功了。


李嫑嫑

提到六月,首先想到的就是高考。如今,2016年的高考如同往年一樣,在全國人轟轟烈烈的簇擁下,近千萬學子走進考場,然後走出考場,有人滿臉喜悅,必然有人滿目愁容。而我們不關心成績,更關心這幫準大學生的未來。

從1977年恢復高考到今年,正好是40年,按照官方給出的數據,報名參加高考的學生人數一路攀升,在1977年恢復高考第一年迎來一個不理性的小高峰後,至1983年開始有了理性的增加,2008年達到報考人數頂峰1050萬人,然後出現了參加高考人數的輕度下降。

反觀高考錄取人數,也就是能夠上大學的人數,從1977年開始就直線增加。

另一個數據顯示,隨著報考人數總體下降,而錄取人數逐漸增多,高考錄取率同樣是一路攀升,2014年,高考錄取率有了輕微下降,約2個百分點,也是近9年來首次下降。

我們能夠聽到的聲音是,放棄參加高考的學生人數,一年比一年多,應屆生的薪資水平一年比一年少。參考同一家調查機構的數據,2014年應屆畢業生平均起薪3945元,2015年應屆畢業生的平均起薪為3726元。

有意思的是,大專院校的畢業生雖然都是按照專業統計數據,不過可以很明顯的看出就業趨勢:一是就業率直接秒殺本科生;二是平均起薪雖然比本科生稍微低一些,但是工作5個月後,薪水再次秒殺本科生。

現實的感受是,大學畢業生越來越多,出去買個奶茶,排隊的幾乎都是本科生,用「搬磚青年」來形容一個畢業大學生絕對不是貶低,而是褒揚,因為搬磚的工人薪水可以秒殺一火車的大學生。

有人得出結論:「大學生越來越不值錢了!」

為什麼呢?

01

你的能力不一定比別人差,但如果別人有「名校光環」而你沒有的話,在旁人的視野裡,你就「矮了一點」。中國高校有兩大工程:211和985,中國人的價值觀認為,凡是這兩所學校畢業的學生都是好學生。在就業方面,但凡好一點你的職業,任職資格里總會出現211、985優先。

這種簡單的比較無形中給不少普通高校的學生帶來壓力,甚至有參加高考的學生,非211或者985大學不上,如果考不上,那就復讀!

高中三年,硬生生念成四年、五年乃至六年。

02

1983年畢業的大學生一定不會打網絡遊戲,不只是那個時代還沒有網絡,更重要的是,那個時代的大學生都要有一身專業紮實的硬功夫。

今天的大學生,宿舍裡打遊戲,課堂上玩手機,考試前談論讀書無用,工作時抱怨學校傳道受業不精。白天睡覺,晚上通宵,一個個黑眼圈,哪裡有點年輕人的該有的樣子。

03

在越來越多選擇不參加高考的學生中,有一部分同學是看到了出國的機會,報名參加如美國高考等國際考試,大學直接出國讀。

還有一部分學生,雖然參加了中國高考,但是他們也選擇了國外的高校,因為中國高考的嚴肅性被越來越多的國家肯定,很多國外的大學願意承認中國高考的成績,可以為中國考生敞開大門。

能出國讀書,是大多數學生的夢。

04

如果不能去自己喜歡的大學讀書,或者讀了自己沒有興趣的專業,怎麼破?今天這個時代,高考不再是成功的唯一路徑,很多同學“聰明”,學校知名度不夠,實力來湊,在大學期間去報考一些高含金量的證書,如註冊會計師、一級建築師等。用來找工作真是極好的。

問題是,很多高含金量的證書並不一定需要高學歷,只要你肯學,起點低並不是短板。隨著國家取消沒用的證書越來越多,能活下來的證書都受追捧,只要考到一張含金量的證書,找個工作很輕鬆,大學,不讀也罷。

05

高考報考人數減少而錄取率上升,只能一個解釋:大學擴招。

今天談大學擴招已經有點晚了,中國大學已經擴招太多年了,好消息是無數擁有大學夢的同學都能讀大學了,不好的消息是,其中未免太多「濫竽充數」之輩,中國大學教育被整體拉低了。

大學生越來越多,從供需關係考慮,大學生一定會越來越不值錢。

06

民辦大學興起,讓上大學變得更加輕鬆。不少同學進了大學才發現,原來一個班級的學生,高考分數可以相差很多。媒體曾爆出個新聞,某男入學半月,發現自己的室友高考成績只有300多分,而自己是600分進來的。

那又能怎麼樣呢?分數差挺多,但結果是一樣的,大家的畢業證也是一樣的。

之所以如此,是因為現在讀大學太像做生意了,給錢就可以。

07

今天的社會是什麼樣子,別說兩年前想不到,一年前恐怕也想不到。產生更新換代的速度太快了。計算機專業有個理論,叫做摩爾定律,大意是計算機性能18個月會翻一番。然而今天的數據告訴我們,計算機性能翻倍的話,需要的時間更短。

大學教育一向落後於現實生產,而教育體制改革也是一件進程緩慢的工程,很多大學裡學到的知識對於企業生產並無用處,這也讓企業不願意聘用大學生,而更喜歡有經驗的職工。

本科生的尷尬在於,小城市裡,很多工作不需要本科學歷,大專生才是企業的最愛,而大城市裡,高學歷的人太多了,多少留學回來的碩士還找不到工作,哪裡輪到你?


小角色大作為

關於這個問題,先來看一張表:

全國1977年~2016年高考人數和錄取率

時間(年)\t參加高考人數(萬人)\t錄取人數(萬人)\t錄取率(%)

1977 570 27 5%

1978 610 40.2 7%

1979 468 28 6%

1980 333 28 8%

1981 259 28 11%

1982 187 32 17%

1983 167 39 23%

1984 164 48 29%

1985 176 62 35%

1986 191 57 30%

1987 228 62 27%

1988 272 67 25%

1989 266 60 23%

1990 283 61 22%

1991 296 62 21%

1992 303 75 25%

1993 286 98 34%

1994 251 90 36%

1995 253 93 37%

1996 241 97 40%

1997 278 100 36%

1998 320 108 34%

1999 288 160 56%

2000 375 221 59%

2001 454 268 59%

2002 510 320 63%

2003 613 382 62%

2004 729 447 61%

2005 877 504 57%

2006 950 546 57%

2007 1010 566 56%

2008 1050 599 57%

2009 1020 629 62%

2010 946 657 69%

2011 933 675 72%

2012 915 685 75%

2013 912 684 75%

2014 939 698 74.3%

2015 942 700 74.3%

2016 940 772 82.15%

圖是這樣的:

看看這些表圖就該知道為什麼大學生越來越不值錢了吧?因為錄取了太多了呀。想想現在每100個人裡就有82個是大學生,這大學生還有什麼好稀罕的呢?現如今連海歸都不值錢了,普通的大學生還能是大學生嗎?

其次,因為擴招,現在的大學生素質也下降很厲害,從實習生的質量就可以見一斑,這也是導致用人單位覺得大學生還不如職高生好用的原因。

第三個原因,板子還要打在如今的教育體系上。目前我國的高等教育分層並不細,只籠統地劃分為博碩本科專科高職等幾檔,而在現實的工作中,卻是需要更為細化的人才分類。比如有些工作,就是我們常說的高級藍領,如果讓大學生來做反而不一定能做好。因為大學本科生的學習更多的是偏向於理論,而實際工作中的操作卻需要更多的實踐經驗,這些卻是高職生在學習和實習過程中就已經解決的。這也讓用人單位產生本科生還不如高職業的錯覺。

另外是很多系科和專業的設置往往與現實脫節,有些專業設立了幾十年,如今已經沒有存在的必要,或者是用工數很少,但是招生人數和畢業生卻很多,這一部分人的求職就業都存在問題,勢必要轉行就業,也帶來所學不能所用的困惑。

所以大學生到底值不值錢,是應該放在一些具體情況下進行分析的。而對於一個國家總體而言,越多人接受高等教育總是一件好事。


知留學

在我們的日常印象中,大學生好像確實越來越不值錢了,這是人們的共同感覺,那麼,是什麼原因導致產生了這種現象?大學生是否真的越來越不值錢了呢?

首先,這是大學從精英教育向普及教育的必然現象。人們原先意識裡的大學生,是精英教育環境下的大學生,也就是高校沒有擴招之前的大學生。那時候的大學錄取率極低,比如恢復高考的1977年,錄取率不到5%,現在的錄取率已經達到了90%左右。是教學質量提高到如此程度嗎?顯然不是。這是社會發展的需要。從這方面來看,大學生不如原先大學生的質量,是非常正常的現象,也就是說,大學生不值錢確實是客觀存在的事實。

其次,從大學畢業生的收入狀況來看,大學生相對不值錢了。因為經濟發展很快,社會就業率很高,勞動力成本呈現逐年上升趨勢。一些重體力勞動崗位,年輕人根本不願幹,這就造成了一種現象,就是一些大字不識幾個、未經勞動技能培訓的人,直接上崗,工資就很高,比如建築工地的建築工人、裝修工人、碼頭的裝卸工等,日工資200-400元很正常,但大學畢業生月工資3000元,相比之下,大學生就顯得不值錢了。那麼,大學生是真的不值錢了嗎?未必。我們應該從一個較長的時期來比較,再下結論。前述那麼直接上崗的工人,幹了好多年,直到幹不動了,工資增長緩慢,而大學生呢,工資都有穩定的增長,再加上五險一金之類的保障,一段時期後,其待遇早就高於那些重體力勞動工種的農民工了。

第三、是一些大學生確實不爭氣,眼高手低,導致什麼都不想幹,什麼都幹不好,最後靠啃老生活,還心安理得,導致人們對於大學生的負面看法日益增多,也就顯得不值錢了。

如果對我的回答有不同的看法,歡迎到留言區探討。


教師妹子一枝花

 從1977年恢復高考到今年,正好是40年,按照官方給出的數據,報名參加高考的學生人數一路攀升,在1977年恢復高考第一年迎來一個不理性的小高峰後,至1983年開始有了理性的增加,2008年達到報考人數頂峰1050萬人,然後出現了參加高考人數的輕度下降。

  反觀高考錄取人數,也就是能夠上大學的人數,從1977年開始就直線增加;高考錄取率基本上也是一路攀升。

  近幾年來,放棄參加高考的學生人數,一年比一年多,應屆生的薪資水平一年比一年少。參考同一家調查機構的數據,2014年應屆畢業生平均起薪3945元,2015年應屆畢業生的平均起薪為3726元。

  有意思的是,大專院校的畢業生雖然都是按照專業統計數據,不過可以很明顯的看出就業趨勢:一是就業率直接秒殺本科生;二是平均起薪雖然比本科生稍微低一些,但是工作5個月後,薪水再次秒殺本科生。

  現實的感受是,大學畢業生越來越多,出去買個奶茶,排隊的幾乎都是本科生,用「搬磚青年」來形容一個畢業大學生絕對不是貶低,而是褒揚,因為搬磚的工人薪水可以秒殺一火車的大學生。

  是什麼原因導致瞭如今的這種局面呢?

  1、考不上名校,普通院校不讀也罷

  

  你的能力不一定比別人差,但如果別人有「名校光環」而你沒有的話,在旁人的視野裡,你就「矮了一點」。中國高校有兩大工程:211和985,中國人的價值觀認為,凡是這兩所學校畢業的學生都是好學生。在就業方面,但凡好一點你的職業,任職資格里總會出現211、985優先。

  這種簡單的比較無形中給不少普通高校的學生帶來壓力,甚至有參加高考的學生,非211或者985大學不上,如果考不上,那就復讀!高中讀個四五年,一定程度上喪失了年齡優勢。

  2、學生素質降低

  

  1983年畢業的大學生一定不會打網絡遊戲,不只是因為那個時代還沒有網絡,更重要的是,那個時代的大學生目標明確,富有理想,充滿激情。

  今天的大學生,宿舍裡打遊戲,課堂上玩手機,考試前談論讀書無用,工作時抱怨學校傳道受業不精。

  3、出國留學潮

  

  在越來越多選擇不參加高考的學生中,有一部分同學是看到了出國的機會,報名參加如美國高考等國際考試,大學直接出國讀。

  還有一部分學生,雖然參加了中國高考,但是他們也選擇了國外的高校,因為中國高考的嚴肅性被越來越多的國家肯定,很多國外的大學願意承認中國高考的成績,可以為中國考生敞開大門。這樣一來,留學生群體進一步增加了就業競爭壓力。

  4、職業證書熱

  

  如果不能去自己喜歡的大學讀書,或者讀了自己沒有興趣的專業,怎麼破?今天這個時代,高考不再是成功的唯一路徑,很多同學“聰明”,學校知名度不夠,實力來湊,在大學期間報考一些高含金量的證書,如註冊會計師(CPA)、特許金融分析師(CFA)、一級建築師等。

  問題是,很多高含金量的證書並不一定需要高學歷,只要你肯學,起點低並不是短板。隨著國家取消沒用的證書越來越多,能活下來的證書都受追捧,只要考到一張含金量的證書,找個工作很輕鬆,大學,不讀也罷。

  5、招生門檻越來越低

  

  高考報考人數減少而錄取率上升,只能有一個解釋:大學擴招。

  今天談大學擴招已經有點晚了,中國大學已經擴招太多年了,好消息是無數擁有大學夢的同學都能讀大學了,不好的消息是,其中未免太多「濫竽充數」之輩,中國大學教育被整體拉低了。物以稀為貴,這是淺顯易懂的真理。

  6、大學商業化嚴重

  

  民辦大學興起,讓上大學變得更加輕鬆。不少同學進了大學才發現,原來一個班級的學生,高考分數可以相差很多。媒體曾爆出個新聞,某男入學半月,發現自己的室友高考成績只有300多分,而自己是600分進來的。

  那又能怎麼樣呢?分數差挺多,但結果是一樣的,大家的畢業證也是一樣的。之所以如此,是因為現在讀大學太像做生意了,給錢就可以。

  7、高校教育與社會需求脫軌

  

  今天的社會是什麼樣子,別說兩年前想不到,一年前恐怕也想不到。更新換代的速度太快了。計算機專業有個理論,叫做摩爾定律,大意是計算機性能18個月會翻一番。如今的數據告訴我們,計算機性能翻倍需要的時間更短。

  大學教育一向落後於現實生產,而教育體制改革也是一件進程緩慢的工程,很多大學裡學到的知識對於企業生產並無用處,這也讓企業不願意聘用大學生,而更喜歡有經驗的職工。

  本科生的尷尬在於,小城市裡,很多工作不需要本科學歷,大專生才是企業的最愛,而大城市裡,高學歷的人太多了,多少留學回來的碩士還找不到工作,哪裡輪到你?


漫步光陰

現在的考生太多了,相應的大學生也就會更多,因此就產生“供不應求”的現象!

當然,隨著大學畢業生的增多,大學生也就越來越不值錢了!

全國1977年~2016年參加高考人數和錄取率

大學錄取比例從1977年的5%,40年來逐步飆升到82.15%,成長了16.43倍。2017年,根據權威數據統計,我國大學數量已經超過2500所。預計2017年更將突破84%。那麼問題來了,是不是大學越來越好考了呢?

答案是肯定的,這個傻子都能看出來。

那麼是不是好大學也越來越好考了呢?這個就不好說了。

2017高考報名人數排名


繪本典故

如今從各個院校出來的大學生越來越多,每到6月份畢業,就是大批大批各類的人才進入到社會,每個人都各有各的絕活,真是遍地開花,層出不窮。正所謂“林子大了,什麼都有”。從這一點上,“大學生不值錢”這一說毋庸置疑。但一棍子打翻整張船似乎有失公理。

曾經看到過一個調查說:現在應屆畢業生平均起薪每月2443元,僅夠買半部蘋果手機,同時,三成以上應屆畢業生仍“啃老”,近四成過著“月光”生活。調查結果確實是當今大學畢業生的現狀,但這只是對一群剛剛到社會上的應屆畢業生的調查。我們把調查對象變為畢業五年左右的大學生,結果絕對會讓你大吃一驚:平均收入達到了5321元,九成的人找到了自己滿意的工作,近八成的人都留在了城市工作。

大學生起薪低是現實

對於剛工作的年輕人來說,收入低一點,太正常了。大學畢業不意味著一進社會就要拿高薪,他們的收入高低,一要看工作時間和經驗,二也要看個人奮鬥。事實上,雖然起薪不高,但受過高等教育的大學生在後續發展上仍然有很強優勢,這一點,誰都不能否認。

現在社會是一個知識競爭的社會,如果不多學習些文化知識,很難在社會上立足的,現在的公司招員工時首先看你的文憑,你如果沒有大學文憑的話,基本沒戲,即使用了你,月薪也不會高到哪兒去。另外大學生學歷高,文化層次就高,知識也就多,就業崗位和層次也就不同,國家的重要崗位,是需要高學歷的人才去扛大樑的,起碼也是公司的白領,需要科技人才創業的公司或者國家機關事業單位,不會招聘沒文化的人上崗的,簡言之,大學生求職的門檻一般是過得去的,這就是就業的學歷優勢。

大學生學習快,可塑性高

1.大學生往往對未來充滿希望,他們有著年輕的血液、蓬勃的朝氣,以及一股子對未來生活的衝勁。

2.大學生在學校裡學到了很多理論性的東西,有著較高層次的技術優勢,只要稍加指點,積累經驗就會有很大成長。

3.現代大學生有創新精神,有對傳統觀念和傳統行業挑戰的信心和慾望,而這種創新精神也往往造就了大學生學習新鮮事物的動力源泉。

對大學生理性認識

在大學生越來越多的今天,大家應該對大學生的起薪有更理性的看待,既不能盲目覺得“大學生就該高收入”,也不能覺得“唸書不如打工”。但很多調研機構和學者,卻往往熱衷於通過調查來證明大學生收入越來越低,這種信息傳遞到社會上,便轉化成了所謂“知識越來越不值錢”、“讀書無用論”。


陳曉雨兒

答主認為:

大學生是越來越“值錢”的,大學文憑是越來越不“值錢”的。

為什麼這麼認為呢?


大學文憑是工藝品,大學生是藝術品

工藝品可以被定製,但藝術品不能。工藝品是藝術品的一部分,但不是全部。

大學生,是藝術品;是經過層層篩選、層層培養,有著有思想有態度有能力的共性,每一個人又都獨一無二的一個群體;而大學文憑就是一個工藝品,每一個畢業的大學生都有,是一個標籤,有著相同的文字和印章。


大學文憑是招聘要求,恰恰說明大學生的“值錢”

任何企業都以創造效益為目標,或為經濟效益,或為社會效益,或為其他。

企業招聘人才,目的就是希望你能夠創造效益。那麼,企業為什麼招聘大學生呢?當然是看中了大學生的能力!學習知識技能的能力、動手實踐的能力、交流溝通能力、團隊組織協調能力等等等。具備了這些能力的大學生當然是“值錢”的,能為企業創造財富,是企業搶著要的。


如果你和其他大學生一樣,那你就是“不值錢”

“值錢”在於你的不同。

恢復高考以來,高考人數逐年增加,大學生人數也逐年增加。每一年的就業季都被媒體稱為“最難就業年”。如果你只是一名普普通通的大學生,成績剛剛好到拿畢業證,實習、科研經歷樣樣沒有,英語、計算機能力勉強過關,那你當然“不值錢”。可是,如果你是全能冠軍,成績專業前十,豐富的實習經歷,和老師做過科研,英語好到能熟練和老外交流,或者是某一方面特別牛,比如編程能力特別好,參加過某某比賽得到了一等獎,那你肯定“值錢”。哪個企業不想招聘這樣優秀的人才呢?


因此,答主認為,大學生並不是“不值錢”的,只要你能力夠強,你就足夠“值錢”


橙子犟

這個問題我深有體會,我大學畢業已經8年了,大學生就是貶值了,貶值得厲害。事實上從我畢業的時候就貶值了。至於貶值的原因,無外乎幾個原因:

1.擴招論。眾所周知,因為郭嘉連年不斷的擴招,讓考上大學成為了家常便飯的事。我小時候基本上沒聽說過村上有大學生,到我高考的那一年,我和姐姐同時考上大學,不好意思,龍鳳胎,讓我嘚瑟一下,雖然一個本科一個專科。也就是說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大學生數量比10年前增長了起碼10倍。我所在的城市週末節假日逛街的大部分都是大學生,沒事壓馬路。大批量生產,能有多大價值,過去精英式的教育變成了普及性教育,當然含金量大打折扣。所以,擴招是大學生貶值的重要原因。

2.對大學生的舊觀念沒跟上變化。過去大學生確實很稀缺,是高級知識分子,但是隨著擴招的不斷深入,大學生已經是普通勞動者而非精英了。而很多人包括一些城市的人,還守著陳舊的觀念,覺得大學生畢業了就應該做事少錢多離家近,別人還羨慕的工作。其實現在大學生就應該是普通工作者,或者說現在大學生就是不值錢,不需要糾結值不值錢的問題,你連被人說破罐子破摔的資格都沒有,因為你就是已經被摔破了的破罐子。你自己必須清醒認識這一點,而不是在這裡問這麼無意義的問題,接受現實是改變現實的前提,在懷疑與抱怨中浪費的只是你的青春和生命,對你的提升一點作用都沒有。

3.社會需求過載導致貶值。大學生越來越多,但是經濟的增長規模跟大學生的增長沒有匹配,社會需要的大學生長期供過於求。按照經濟學原理,能不貶值嗎。任何社會對人才的需求都有一個承載力的問題,過載必然導致嚴重的結構問題,所以為什麼現在就業問題年年都是大問題,就業問題處理不好,社會是要亂的,因為沒工作的都是年輕人,血氣方剛的年輕人。所以大學生如果擺不正身位,人不清形勢,真的沒法就業。拿我自己來說,我畢業在一個二本學校的邊緣專業,我畢業的時候給自己的定位是,只要在城市有份工作能夠我吃飯就行,當服務員無所謂,我也是這樣去找工作的,還找到了一份工作——賣保險。不過我比較幸運,上班第一天就收到了研究生複試的通知,欣喜若狂,欣然辭職,研究生順利被錄取。順便說一句,現在研究生也在擴招,研究生擴招就是緩解就業壓力的途徑。但是研究生學位能夠提高競爭力,我研究生畢業以後找工作的心態跟本科生就不一樣,自己都會高看自己一眼,不會在能接受服務員這樣的工作,而且敢於應聘移動、國有銀行、電網、菸草、中航工業這樣的央企國企,要想想,本科的時候我基本沒想過這些單位會在我的考慮範圍內,因為遙不可及。

4.自我放鬆。正所謂自助者天助也。很多大學生不明白這個道理。上了大學真的以為自己進入了天堂,放棄了高中時候的緊張狀態,什麼玩遊戲,什麼談朋友,什麼搞聚會,什麼亂七八糟的,吃喝玩樂樣樣拿手,泡妞約炮掛在嘴邊,管女生叫妹子,管男生叫漢子,粗俗而低下,完全是自己給自己降低品格,放鬆了學習,放鬆了自我修養,放鬆了自我提高,如何不貶值?為什麼能有學霸和學渣之分,因為聰明的人知道大學的價值所在,知道形式的急迫,認得清自己也分得清形勢。所以,大學生貶值跟大學生自己必不可分。

大學生貶值原因是很多的,我說的只是一些個人的理解,希望各位批評,我比較專注大學,關注教育,也關注跟大學生的一切,用一個過來人的視角跟大交流,希望大家關注我,一起交流心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