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太坊月圓之夜前就出現4大狼變徵兆,處決歸零 or 翻身?

再大膽的人應該也難以料到,區塊鏈世界市值排名第二,流動性排名第一,生態排名第一的以太坊,會在這波熊市裡跌去接近90%的市值。

一週以前,以太坊跌至170美金以下,各個群充斥著恐慌和絕望。那些曾在牛市被人們大肆宣揚的“以太坊要超越比特幣”的口號,紛紛變成了“以太歸零,ETH毫無價值”的哀嚎。聽說還有人成立了VQ群,要去找V神算賬。


以太坊月圓之夜前就出現4大狼變徵兆,處決歸零 or 翻身?


只有當潮水退去時,才知道誰在裸泳。這次的大退潮,已經讓很多空氣幣,露出了不穿底褲的醜陋樣子。等待它們的,只有歸零的下場。(這裡的歸零,並非是指價格真的為零,基本上,價格從最高點跌去99%,我們就可以將其按歸零處理。)

然而,以太坊,這個將智能合約帶入人們視線的區塊鏈2.0的代表,是否也會在這次大潮中被浪花吞沒,讓位給所謂的3.0時代的公鏈呢?

以太坊在這波熊市裡跌去接近90%的市值,這是以太坊歸零的前兆,還是其崛起的前奏?

今天這篇文章,會一層層地剖析以太坊一步步走向歸零之路的徵兆;而下一篇文章,同樣會一層層地梳理以太坊一步步走向崛起之路的理由。

自相矛盾?不不不,若想看清事物的本質,要同時看到事物的正反面。正如《了不起的蓋茨比》中的名言:“同時保有兩種截然相反的觀念,還能正常行事,這是第一流智慧的標誌。”

暫且不說這“第一流的智慧”,今天將不同的觀點都擺在這裡,支持哪一派,可以看過後再下定論。

1 以太歸零之第一階認知:

項目方砸盤

導致以太歸零的主要原因可能是項目方砸盤。這幾乎是所有人都知道的事,也是絕大多數媒體大肆渲染的一點。

這一點當然沒毛病。不過,砸盤是為了讓項目團隊過冬取暖,還是為了讓項目方自己逍遙快活,我們就不得而知了。

關於砸盤,需要知道以下兩點:

1.最近各個群裡盛傳的一張項目方砸盤圖,這張圖最早從哪裡洩露出來的也不得而知。據某相關項目方的內部工作人員透露:該項目募集的ETH遠沒有對外宣稱的“融資規模”那麼龐大。


以太坊月圓之夜前就出現4大狼變徵兆,處決歸零 or 翻身?


2.我們可以看到很多項目方,在以太高位時,對募來的ETH一動不動;現在以太處於低位時,卻紛紛恐慌性拋售,生怕再不賣ETH,其價位跌到白菜價甚至歸零。這些項目方進入了典型的“囚徒困境”。從這個角度來看,這些“追漲殺跌”的項目方,其實也挺業餘的。

相比而言,下面這兩類項目團隊的做法更令人欣賞。一類是融資完畢後,立刻把ETH換成美金,用於項目開發;另一類就是團隊暫時不差錢,ETH放那基本沒動。

而當前很多國內項目,融了幾千或者幾萬枚ETH,轉手就拿這些融來的ETH去投其他項目,不禁讓人懷疑,他們融資的動機和目的到底是什麼?

2 以太歸零之第二階認知:

ETH金融共識的崩塌

眾所周知,ETH和BTC不一樣。

BTC最先發明出來是被用作“點對點電子現金系統”,被稱之為Currency Token(貨幣型通證)。

ETH則不一樣,它從本質上來講,是一個Utility Token(功能型通證)。它是以太坊網絡上的Gas(燃料),驅動整個網絡上DApp的運轉。

(注:貨幣型Token、功能型Token等分類方法屬於非正式分類方法,比較正式的只有SEC的分類方法,即證券類Token 與非證券類Token。)

而眾所周知,這一波以太坊價格的上漲,是由於愛西歐的火爆。

但問題是,對於項目方,特別是那些思慕的項目方而言,收BTC和收ETH其實並沒有多少區別。只是因為通常要先發個ERC20 Token,那就順道只收ETH吧。就這樣,ETH價格一路飆漲,這純粹是被籌款供需關係而非應用供需(Gas)推上去的,完全沒有體現出一個Utility Token的價值,反倒是達成了一波短暫的金融共識,即大家都收ETH作為結算物。

ETH之前價格的穩定或是上漲,並非因為其存儲了價值,而是因為共識成為其價值流通的暫時承載體。

但是,近期Weiss官方特推發文表示:以太坊網絡上的DApp數量為900,但日活人數只有9000。

這顯示了人們對以太坊認可度的下降。


以太坊月圓之夜前就出現4大狼變徵兆,處決歸零 or 翻身?


所以,以太幣價暴跌也源於ETH金融共識的崩塌。

3 以太歸零之第三階認知:

ETH並非以太坊網絡的必需品

之前的文章V神預言將成現實,應用類區塊鏈項目歸零潮即將到來?曾經說過這樣一個觀點:90%的DApp都無法很好地進行自證,即為什麼要單獨發幣,為什麼不能直接用ETH?

看看最火的兩個DApp,加密貓和Fomo3D,都沒有發幣,都是拿ETH直接玩的。

然而,另一個尷尬的事情出現了。以太坊自己,也得自證。即它為什麼需要ETH當Gas,為什麼不能用DApp的Token直接當Gas呢?

最近,比特幣核心開發人員之一、Stellar的技術顧問Jeremy Rubin發文表達自己的觀點,即以太坊作為平臺,最終會成功;而ETH作為Token,最終會歸零。

更扎心的是,V神“部分同意了他的觀點”。

Jeremy Rubin的核心觀點如下:

1.以太坊網絡就像一輛共享汽車。當智能合約要開車時,會消耗燃料,你得向司機支付油費。2.存在的問題是,油一定得是ETH麼?
3.假設有個爆款DApp,有自己的代幣。若每進行一筆爆款幣的交易和傳輸,都往以太礦工的地址上打一小部分的爆款幣作為礦工費或手續費,這難道不行麼?4.非代幣的協議,可以用其他任何想用的代幣來支付,甚至是代幣的組合。5.以太轉型PoS,也完全可以用多種代幣混合的HDPoS來維持權益證明,而並非ETH。

一言以蔽之,ETH本身並非以太坊網絡的必需品。

V神回應核心如下:他認同Jeremy Rubin的部分觀點。承認目前ETH的確造成ERC代幣的拋壓,而如果ETH停止發展,那麼Jeremy Rubin所描述的ETH困境也確實存在。但是,他同時表示這些困境是可以解決的。

4 以太歸零之第四階認知:

ETH市值究竟價值幾何

對經濟學感興趣的讀者,想必對著名的費雪方程式不陌生。

費雪方程式是貨幣數量說的數學形式,即MV=PQ。其中M為貨幣量,V為貨幣流通速度,P為價格水平,Q為交易的商品總量。該方程式說明在V、Q比較穩定時,貨幣流通量M決定物價P。

瞭解了費雪方程式後,我們再來看接下來這一小節關於ETH估值模型的計算。

下文節選於NPC翻譯社翻譯的John Pfeffer於2017年12月24日發佈的文章《一位機構投資者的加密資產觀》:

指定的協議類似於簡化的經濟體。這個經濟體的GDP將是維護區塊鏈所需算力的總成本,該GDP的計算基於消耗的處理能力、內存和帶寬的數量,再乘以它們的單位成本。通證通常是用於支付這些算力的典型貨幣。網絡總價值類似於貨幣供應量M(即發行中的所有通證),其中M = PQ / V; PQ(價格×數量)是消耗的算力的總成本,V用來衡量通證在系統中的使用和重複使用的頻率。所以單位通證價值=M/T,其中T是總的通證數量。……讓我們做些計算,來看看以太幣的實際使用價值有多少。第一種分析方式如下:以太坊的GDP(也就是PQ)是整個計算網絡執行操作所獲得的“收入”總和,可以用總Gas消耗乘以平均Gas價格得到。2017年12月23日,以太坊為執行交易燒掉(付給礦工)了1388以太幣(用當日總Gas消耗乘以當日平均Gas價格)。按當日價格每個以太幣值700美元,1388以太幣大概是1百萬美元。折算到每年(乘365)大約是3.55億美元。對以太坊交易的增長速度以及計算成本、能源消耗的下降速度可以做多種假設,讓我們擺弄一下這些數字。比如,假設以太坊交易的增速跟1995-2005年期間互聯網的增速一致(大概是年均150%),另外假定綜合計算成本每年下降20%(這是個樂觀估計,因為只考慮了計算成本下降,而沒有考慮共識機制改變。如果用PoS代替PoW,計算成本將會呈數量級下降)。
這兩個效應的疊加會使得以太坊GDP(PG)每年翻番。以這樣的速度,十年後以太坊GDP將從3.55億美元增長到3630億美元,也就是增長1000倍。如果我們假定以太幣的流通速度是7,那麼十年後,以太幣的總市值應該是520億美元,比目前的680億美元還低24%。當然,為了給今天的投資者提供有吸引力的回報,以太幣的市值應該遠低於520億美元才行(假定投資者期待30%-40%年收益率,當前的以太幣總市值應該在18-38億美元之間)。……另一種分析方式是用亞馬遜雲服務AWS收入類比以太坊GDP。AWS在2017年的收入預計是168億美元。據摩根大通預計,AWS收入在2021年將為400億美元,比我們前面估計的10年後以太坊年GDP小一個數量級。如果以太幣的流通速度是7,以太坊GDP(用於運行網絡的計算資源的PQ)需要達到4760億美元,也就是目前AWS的28倍,以太幣的當前估值才是合理的。而且以這樣的估值水平,以太坊在發展到那麼大規模的過程中,投資者不會有任何回報。當然除了AWS還有其他雲計算服務提供商,除了以太坊也還有其他區塊鏈。即便以太坊能夠獲得比AWS在雲計算市場更大的份額,這樣的遠景也很難讓以太幣的當前估值合理化。……綜上所述,即便以太坊獲得巨大成功,未來其作為骨幹功能性協議的價值也遠低於當前估值。
這一切給以太幣多頭提出一個問題:如果以太坊交易量增長不會產生任何稀缺性,以太幣怎麼能漲價呢?

當然,以上這個模型,只是一個靜態的推導。很多因素(比如之前提到的金融共識,未來的鏈下擴容以及愛西歐的再次火爆等)均沒有考慮在內,而只是根據當前以太坊Gas的設計模型,用以往經驗與現存數學公式做成熟態推演的結果。但即便如此,推演出的幣價和市值結果,也可謂是慘不忍睹。

好了,以上就是“以太歸零之路”的一層層觀點介紹,不知道你看後,是同意,還是反對?更多觀點會在下篇的“以太崛起之路”進行論述,敬請期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