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念真——《這些人,那些事》

吳念真——《這些人,那些事》

這本書大概是我在6年前看過的,豆瓣讀書上已讀的時間赫然在列,當時我寫得一句話簡評是“每一篇文章,每一個故事,都真摯感人”。對,真摯感人就是作者吳念真的特性。

先來說說吳念真,很有可能這篇讀後感的大部分時間都會在碎碎念這個人,因為書裡講過的事情,我都忘得差不多了。看了很多書,最後都會被時間沖刷、忘得一乾二淨。所以我特別喜歡陶淵明在《五柳先生傳》裡頭講過的那句話“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事”。

吳念真的身份比較複雜,大概是因為他有一些臺灣政壇上的朋友,可能最近已經在內地被封禁了。拋開政治的因素不說,他真的是一個比較值得記取的人物。

蘇芮演唱的《一樣的月光》、潘越雲演唱的《桂花巷》,背後都有他捉刀填詞的影子,導演、作家、編劇、主持人、演員這些身份他都信手拈來,而且頗有聲色。

初識吳念真,大概是上大學那陣兒,追臺灣新浪潮電影那代導演的作品,楊德昌、侯孝賢、李安、虞戡平、許鞍華這些導演,大都與他有著千絲萬縷的牽連。我們熟知的《搭錯車》《戀戀風塵》《魯冰花》《桂花巷》這些電影的編劇,都是吳念真。

第一次真正開始注意吳念真這個人,是看楊德昌執導的電影《一一》的時候,片子將近3個鐘頭,又長又悶,耐著性子看完。就像年輕人喝茶一樣,有滋味,但咋摸不出來,看了第二遍、第三遍,越看越覺得有意思。後來幾乎每年都會抽出時間來重溫這個電影。

吳念真寫過的東西、或者編劇過的電影,都超乎常人忍耐程度的平淡,簡直就像白開水,但世事人情都在裡面,如果能深入進去,真的會感到動容。當時就驚歎,這個老男人,這麼有魅力。

吳念真——《這些人,那些事》

《一一》當中,吳念真演得就是他自己,一個被日常瑣碎、生活困頓住的中年男人,就像是我的父親、也像是我自己。年月漸長,結婚生子、柴米油鹽的日子久了之後,好像我能聽懂他的每一句臺詞,意會到每一幀畫面的深意。

至於吳念真的這本書,有人如是評價:這是一本積累了多年、珍藏了多年的文集,描寫心底最掛念的家人,日夜惦記的家鄉,一輩子搏真情的朋友,以及臺灣各個角落裡最真實的感動。它們是一個時代的縮影,雖然情感樸素又恣意,噴薄出的卻是強大的生命能量與心靈啟發。

無可非議的是,吳念真煲的湯,是極好的湯,閱讀的時候那種溫情脈脈,彷彿真的在流動,而一個個人物,也彷彿就在眼前。

平平淡淡,但細讀起來都是平常生活裡的期待和辛酸。回味起來,總覺得有一把淚窩在心裡。他樸素的語言,但能在心底引起巨大的回聲和共鳴,不是文學、不是電影,而是人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