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板塊瘸腿、地產項目獨木難支,三湘印象踉蹌轉型唱「獨角戲」

近日,三湘印象(000863.SZ)高管羅筱溪履行公開承諾進行增持,以成交均價3.99元增持3.55萬股,共計14.16萬元,佔總股本的0.0026%,變動後持股數為472.2萬股。

主營房地產和文化演藝的三湘印象,在此前舉辦的2017三湘印象股東大會上,有投資者嗆聲公司高管,“把公司未來業務說的那麼好,為什麼你不增持?”當時公司董秘、董事羅筱溪回應稱,“你們說得對,光說不練假把式,我承諾一定增持公司股票,且增持金額一定會很有誠意。”

業內人士指出,在備受淨利腰斬、大股東頻繁質押股權、子公司桂林廣維破產重整等情況下,高管增持的舉動顯然有益於穩定市場信心,但是歸根究根,企業還是要靠業績說話。

觀印象業績未達標,文旅板塊拖後腿

三湘印象原名“三湘股份”,在2015年更名後,高調宣佈轉型“文化+地產”的雙主業佈局,而收購觀印象成為其完善雙主業佈局最重要的一步。

觀印象作為國內知名實景演出項目製作公司,三湘印象於2015年將其收入上市公司,並以張藝謀、王潮歌和樊躍為核心團隊,推出“印象”和“又見”兩大品牌。

根據當時的公告顯示,觀印象100%股權價值的預估值為16.67億元,其中淨資產賬面價值約為9960.23萬元,增值15.67億元,預估增值率為15.73倍。

為了順利拿下觀印象,三湘印象方面直接開出高價19億元,並表示看好觀印象對接旅遊資源的獨有性和稀缺性,有望提振上市公司業績。

收購完成後,張藝謀、王潮歌、樊躍等人也成為了三湘印象的股東。觀印象方面則承諾,2015年度、2016年度、2017年度歸屬於母公司所有者的淨利潤分別不低於1億元、1.3億元、1.6億元,否則將對上市公司進行補償。

但藍鯨產經記者翻閱三湘印象年報發現,觀印象2015年-2017年的淨利潤分別為1.02億元、1.25億元、1.34億元,後兩年並未達到業績承諾。對於觀印象是否對上市公司進行補償,三湘印象相關工作人員對藍鯨產經記者表示,還要看其在2018年的相關業績表現。

此外,《印象·劉三姐》運營公司桂林廣維破產重整,造成觀印象長期股權投資減值損失4712.48萬元,2017年文化演藝營收大幅下降。

不僅如此,今年上半年,三湘印象文化演藝板塊營收持續下滑,同比減少72.04%。最終導致,三湘印象2018Q2營收和淨利雙雙腰斬。

顯而易見,觀印象作為三湘印象在文旅板塊最重要的佈局,並沒有達到預期提振業績的作用,反而已經拖累了三湘印象的轉型發展。旅遊產業專家張雲山對藍鯨產經記者表示,《印象·劉三姐》是觀印象最知名的作品之一,這一項目的失敗也反映出觀印象其他產品面臨的巨大市場挑戰。除《印象·劉三姐》外,《印象·海南島》也在運行5年後宣告停演。從目前來看,出資19億買下的觀印象並沒有幫助三湘印象完成在文旅板塊的野心,也未能在營收上有所助益。

毛利潤下滑,地產項目獨撐場面

在收購觀印象、確定轉型之前,三湘印象正面臨著主營業務板塊房地產業績下滑的困局。2014年財報顯示,三湘印象營收和扣非淨利潤分別下滑54.24%和91.62%,正是由於地產業務滑鐵盧式下滑,讓其不得不將希望寄託在文旅板塊。

港中旅酒店有限公司董事長陳榮在採訪中表示,很多房地產商之所以做文旅項目,實質上是以旅遊的名義在拿地,通過房地產開發去賺錢,然後支撐這個項目。近年來,包括萬達、恆大、佳兆業、融創在內的多家房企,都在文旅或酒店領域做了相關佈局。

三湘印象相關工作人員並未回應這一說法,但此前羅筱溪曾在公開演講中表示:“公司在全力推動文化事業的同時,並不意味著放棄房地產業。讓房地產插上文化的翅膀,實現新的騰飛,是我們努力的方向。”可見,三湘印象並不否認文旅為地產加碼。

然而三湘印象現在卻面臨著預想不到的局面,主營業務業績並不樂觀,而做為砝碼的文旅版塊也沒有成長為支撐項目。作為三湘印象重要的收入來源,2018Q2,房地產銷售收入為7.99億元,同比增長12.99%,但毛利率卻下滑6.03%。按此前公佈的數據顯示,房地產業務在總營收中的佔比為96.99%,可見,加入文旅板塊後對於其地產業務的發展助益並不明顯,且房地產業務發展也面臨瓶頸。

業內人士表示,實景演出市場其實已進入了“疲勞期”,三湘印象旗下的幾個“印象”系列演出收益都不樂觀,這與市場大環境是息息相關的,想要以此來打造上市公司的新盈利點很難,現階段更像是噱頭。

中國旅遊研究院研究員楊勁松博士也表示:“目前實景演出市場競爭激烈、魚龍混雜、產品老化、迭代艱難、成本難降等問題頻出,推廣創新能力不足,對細分市場關注不夠。IP的發現、培育和產業化就是大問題,往往花了錢沒效果。”

在文旅和地產發展都不順遂的背景下,三湘印象提出了將觀印象的發展模式轉向輕重資產結合的設想。

三湘印象表示,觀印象將從IP授權模式、輕資產經營模式逐步向輕、重相結合的運營模式推進。這與市場上萬達等企業選擇的拋售重資產轉型輕資產公司的做法截然相反。

陳榮認為,文旅項目需要成熟的運營能力和資本運作能力,目前來看,國內基本沒有這樣的運營商,所以文旅項目本身具有掙錢能力。如果文旅項目僅依靠房地產補貼來掙錢,長期下去是沒有持續性的。

所以,不少文旅產業從業人員認為,短期內不成熟的文旅項目依靠地產“輸血”也是不可避免的。

而一直想要“文化+地產”雙輪驅動的三湘印象,就是希望通過地產在一定時間內支撐文旅業務,當文旅板塊可以成熟盈利後,成為上市公司新盈利點,從而擺脫地產業務帶來的不確定性。

業內人士對此表示,從長遠來看,只有切實做好轉型準備,才是提升業績的根本之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