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可以生产“安22”这个级别运输机么?

安-12运输机北约代号“幼狐”(CUB),是前苏联安东诺夫设计局研制的一种四发涡桨军用运输机,由安-10旅客机发展而来,但重新设计了后机身和机尾。安-12的后机舱(货舱)可容纳100名伞兵,或65副伤员担架。由于后机舱不密封,所以运送大批兵员时,飞行高度要限制在5000米以下。安-12的机身后部没有采用件壳式后舱门。它的机身后部是平面形的,这样的设计对结构和气动都有好处。

中国可以生产“安22”这个级别运输机么?

说到安22很多人认为是安12的放大样,其实二款飞机真的有很多相似之处,安-22是前苏联安东诺夫设计局研制的远程重型军用运输机,主要用于运载重型军事装备,是人类历史上制造过的最大的涡桨飞机。于1962年开始研制,1965年2月首次试飞,1966年投入批生产,1967年开始交付使用,1974年停产。

中国可以生产“安22”这个级别运输机么?

安-22货舱容积640立方米,可运载地空导弹、火箭发射车、导弹运输车、坦克、汽车等。驾驶舱内乘员5-6人,驾驶舱后面有一个与主货舱隔开的可容纳28~29名乘客的机舱。四台库兹涅佐夫(Kuznetsov)HK-12MA涡桨发动机,功率4×15,000轴马力,每台发动机驱动一对直径为6.4米的四叶同轴对转螺旋桨,着陆时可反桨,缩短着陆距离。该机具备在野战机场起降的能力。前起落架为双轮,每个主起落架为三组共六轮,轮胎气压可在飞行或停放时进行调节,从而适应不同的跑道条件。

中国可以生产“安22”这个级别运输机么?

机长

57.92米

翼展

64.40米

机高

12.53米

机翼面积

345平方米

最大翼载

725千克/平方米

货舱尺寸(长×宽×高)

33.0米×4.4米×4.4米

空重

114吨

最大载重

80吨

最大载油量

96吨

最大起飞重量

250吨

发动机(HK-12MA)功率

4×11.2兆瓦(1.5万马力)

巡航速度

680千米/小时

最大平飞速度

740千米/小时

航程

5000千米(最大载重);

1.10万千米(最大载油)

起飞距离

1300米

着陆距离

800米

实用升限

7500米

中国可以生产“安22”这个级别运输机么?

安22运输机载重80吨,国产最大的运20和伊尔76一个级别,应该说目前我们国家没有这个能力设计和制造,不论是飞机气动水平还是制造能力。我们的飞机设计水平就是维持在引进吸收再改型的阶段。

中国可以生产“安22”这个级别运输机么?

安22货仓高宽是4.4X4.4,C17是5.49X4.11,从安22的发动机螺旋桨直径(达到6.4m)和机体对比图来看,安22的机身直径应该6-6.5米的样子,如此如果安22货仓高度从4.4降低为4.11,那么货仓宽度估计差不多能达到4.8-5米,比起C17的5.49来还是有一点差距,在从截面面积来看,安22是4.4X4.4=19.36平米,C17是5.49X4.11=22.56平米,大约是安22的1.17倍。但美畜和西方的战车卡车都比苏联系和中国系(苏联系的外延)而言要宽一点,如果美畜需要5.49的宽度,那么相对用来运送苏联系的装备,那么5米的宽度也差不多够了。货仓体积来看,安22达到640,反而比C17的595更大,原因在于安22的货仓长度达到33米,比C17长了6米多。所以安22看上去比C17更加细长。从货仓高宽来看,应该不得不说C17略强于安22,但如果就大型装备的运送实用性而言,安22在苏联系方面,比C17差距很小。如果从技术角度来讲,当年引进安22,确实对中国是一个非常难啃的骨头,但苏联的转让比美畜和西方的转让要慷慨的多,在苏联帮助下,中国搞出缩水版的安22,也是非常有可能的。那么从80年代到现在啃了30年,中间经历过苏联解体,从乌克兰安东诺夫设计局挖来专家,尤其是在2005年对大飞机需求日益迫切的大背景下,不会改进起来?显然不会。当然,90年代苏联解体,中国也有机会引进安22技术。但当时中国迫切需求的是战斗机,加上胆小谨慎,没有去搞安22。我们在嘲笑印度贪全而大,过于先进的时候,我们是否要反思一下,我们可能有存在过于谨慎的现象呢?尤其在大型飞机引进借助外力方面!如果当时90年代大胆一点,那么完全可以去乌克兰低价搞来安22全套技术,从毛子的飞机坟场和走私,搞来10多架安22。在吃透安22技术,尤其是机体技术后,那么今天我们的Y20只会更加强大。而且安22的HK12发动机,不仅是本人一直非常推崇的那种40-50吨载重安70那个级别运输机的动力,也是中国60吨级重型倾旋翼飞机的主要动力——缩短螺旋桨直径后,2发就足够了,也是未来发展方向之一桨扇发动机的前奏技术。HK12的消化吸收,对于Y8/9螺旋桨技术的提升,也能起到相当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