郵票,你是用來集郵的還是用來投資的?

郵票,你是用來集郵的還是用來投資的?

過去,人們送別時的告別語和我們郵政有關:“到了來信”;而20世紀90年代以後,告別語卻和電信有聯繫了:“到了來電話。”現在,年輕一代送別時最常用的告別語則是“記得發微信”。

在市場經濟時代,集郵企業的產品和服務最終要服從於集郵者。要很好地解決經營過程中市場變化的問題,需要集郵企業別無選擇地樹立起適應市場需要的思想,開發出適應市場需求的集郵產品。如美國發行的《夢露》、《登月》、《第26屆奧運會》小版張等已很少在郵政通信上使用,成為禮品、紀念品了。顯而易見,這種郵票屬性及擊需求市場的變化是有力的,甚至是無法抵抗的。

但並不是所有的集郵者都適應了這種變化,一些純而又純的集郵者認為,現在的集郵市場被各種商業封、商業片、商業郵票所充斥,真正的集郵經營被商業活動所玷汙,這些郵品的發行,無疑完全背離了集郵產品發行的初衷,是大逆不道、離經叛道的行為。而另外一些集郵者認為,集郵產品屬性的變化,在當今市場經濟的社會中很正常,不僅是在美國等西方大國,在我國也出現了集郵產品多元化需求的趨勢。這是因為集郵者是多層次的,蘿蔔白菜,各有所愛。既有喜歡純而又純的集郵品的集郵者,也有喜歡金銀所制的集郵品的消費者。我們的集郵者對待集郵市場出現的新的需求變化,不能狹隘地排斥,否則它會在一定程度上制約郵品發行百花齊放的發展方向。

對於這些爭論,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這不禁使我們想起陳惠湘先生所著的一本流行書《聯想為什麼》中所論:在當今社會,隨著科技的進步、社會的發展,許多商品已逐漸失去了原有的屬性。電腦的使用,以快捷的文字處理和龐大的信息儲存功能,受到了人們的普遍歡迎。當電腦由286、386發展到現在的手機/PAD多媒體之後,它的屬性已經異化,它除了仍然具備以上功能之外,同時又是收音機、遊戲機、傳真機、圖書館……以此觀點可以推論:郵票在郵政窗口是郵資憑證;在集郵者手中是收藏品;在一些社會團體手裡又是公關禮品、宣傳品。正如人們現在所穿的服裝,原始的保暖功能仍是其主要屬性,而裝飾美觀、體現著裝者的身份地位也成為更加重要的功能了。資料來源於一枚郵幣。

郵票,你是用來集郵的還是用來投資的?

郵票,你是用來集郵的還是用來投資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