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精明的人,熬不来这碗豆浆

十年磨一剑,砺得梅花香。

干了这碗豆浆!

太精明的人,熬不来这碗豆浆


“小米加步枪,油条配豆浆。”这是中国近现代以来,从战争到和平,最得人心的两句话。

太精明的人,熬不来这碗豆浆


随着时代高速发展,各类特色奶茶店星罗棋布,可无论怎样,总会有那么一两家豆浆店,绝处逢生,屹立不倒,比如,余姚的朗霞豆浆。

太精明的人,熬不来这碗豆浆


- The old name of soybean milk industry -

“一碗”老字号

朗霞豆浆作为中国豆浆百年老字号,早已声名远扬,其中惟有师从于豆浆世家徐国香师傅的"干大林豆浆"最为正统,其咸豆浆犹如一碗鸡蛋羹,喝起来口感十足,加上豆浆里满满的牛肉粒,鲜香四溢令人拍案叫绝。

太精明的人,熬不来这碗豆浆


徐国香师傅17岁子承父业,足足做了50多年的豆浆,先后教过20多个徒弟。

太精明的人,熬不来这碗豆浆


干大林就是其中一位,也是学得最好的一位,他的店就开在朗霞街道上,一个不太起眼的店面。

太精明的人,熬不来这碗豆浆


- 50 years, 18 years, 30 years -

年半百,学了18载,做了30载

干大林半百有余,模样敦厚老实,一碗豆浆学了18年,做了30年,深谙烧制豆浆的诀窍,无非四个字:润、滑、嫩、厚。

太精明的人,熬不来这碗豆浆


他每天凌晨4点起床,磨扎前一天就泡着的黄豆。黄豆在他手上,是个精贵的东西,每天要浸泡12-24小时不等,还需根据气温变化,不断做出调整,偷懒不计时这类事情,从来不会发生。

太精明的人,熬不来这碗豆浆


不管是用石磨还是电磨,他都要将黄豆磨上两三遍,须经过反复过滤后,才会开始生火烧浆。

太精明的人,熬不来这碗豆浆


太精明的人,熬不来这碗豆浆


生火又是一道麻烦的工序,因为他用的是柴烧。首先是选柴,选柴是一门技术活,要选没有浓烟,碳性十足的白柴,这样煮出来的豆浆,会自然而然散发出阵阵柴香,牵人脾胃。

太精明的人,熬不来这碗豆浆


太精明的人,熬不来这碗豆浆


其次是烧豆浆用的缸灶,里面的膛锅得是木质,现在难以买到,需要找木匠特别定制。

太精明的人,熬不来这碗豆浆


再是熬制豆浆,这个过程需要人寸步不离,因为火候会影响豆浆的口感,火猛了会焦,火小了会涩,干大林必须在炉边坐上一个小时,好的豆浆才能烧成。

太精明的人,熬不来这碗豆浆


揭盖的那瞬间,满屋都被豆浆的清香包裹,恰似进入了一个雾蒙蒙的谷物之乡,让人心向往之。

太精明的人,熬不来这碗豆浆


- Too smart people can't boil good soy milk -

太过精明的人熬不了好豆浆

差不多6点,干大林才和老婆一起,笑眯眯地开门迎客。

太精明的人,熬不来这碗豆浆


一勺飞流直下,奶白色的液体侵进白瓷碗里,片刻成型凝固,让客人从“喝豆浆”,变成“吃豆浆”。

太精明的人,熬不来这碗豆浆


他的店并不只做早上的生意,每天都有不少从外地慕名而来的人,通常到下午五点,客人才慢慢开车踏上返程,而他的豆浆,也已经卖了上千碗。

太精明的人,熬不来这碗豆浆


耗费几百块的油钱,只为一碗2元的豆浆,这种行为在很多人看来,难以理解,不过偏偏就有人做了,而且还不在少数。

太精明的人,熬不来这碗豆浆


一碗用了心的豆浆,金钱无法衡量,千金难买心头好,干大林的豆浆原液,就是“吃货”们的心头好。

太精明的人,熬不来这碗豆浆


“时间不到,手上的功夫到不了,豆浆自然就不会好,可是很多的精明人,怎么就不懂这个道理。”

太精明的人,熬不来这碗豆浆


- Exquisite craftsmanship -

20碗豆浆的“死板”工序

他选用的原料,必须是生长期长、颗粒饱满、含浆高的黄豆。

太精明的人,熬不来这碗豆浆


水,最理想的是用天上落下的雨。

太精明的人,熬不来这碗豆浆


再是掌握好烧豆浆的火候,而且要用木柴烧。

太精明的人,熬不来这碗豆浆


最后是调制好豆浆的配料,做一份豪华版豆浆。

太精明的人,熬不来这碗豆浆


如此繁琐的工序,只卖两块钱一碗,如此傲娇的品牌,只卖呆萌的价格,便宜的是价格,重的是心血和情谊。

太精明的人,熬不来这碗豆浆


干大林的豆浆,一斤只做20碗,“多做一碗,都会失了它的原味。”哪怕利润薄点儿,也不会让客人败兴而归。

太精明的人,熬不来这碗豆浆


每一道工序,都有它自身的意义,少了一步都不行,做豆浆如此,做人也如此。

太精明的人,熬不来这碗豆浆


他对徒弟的要求十分严格,不少人受不了他“死板”的想法,两三天就坚持不住,干大林也不强求。

太精明的人,熬不来这碗豆浆


他要将手艺,完完整整地传授下去,而不是随便找个人,学个一知半解。

太精明的人,熬不来这碗豆浆


日子越来越好,生意越做越大,干大林豆浆不仅成为市“十佳特色小吃”,而且还入选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这样的荣耀,非一朝一夕之功,是18年的艰苦卓绝,是30年的兢兢业业,是岁月的浸染。

太精明的人,熬不来这碗豆浆


时间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就看你自己,对它用不用心。

太精明的人,熬不来这碗豆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