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精明的人,熬不來這碗豆漿

十年磨一劍,礪得梅花香。

乾了這碗豆漿!

太精明的人,熬不來這碗豆漿


“小米加步槍,油條配豆漿。”這是中國近現代以來,從戰爭到和平,最得人心的兩句話。

太精明的人,熬不來這碗豆漿


隨著時代高速發展,各類特色奶茶店星羅棋佈,可無論怎樣,總會有那麼一兩家豆漿店,絕處逢生,屹立不倒,比如,餘姚的朗霞豆漿。

太精明的人,熬不來這碗豆漿


- The old name of soybean milk industry -

“一碗”老字號

朗霞豆漿作為中國豆漿百年老字號,早已聲名遠揚,其中惟有師從於豆漿世家徐國香師傅的"幹大林豆漿"最為正統,其鹹豆漿猶如一碗雞蛋羹,喝起來口感十足,加上豆漿裡滿滿的牛肉粒,鮮香四溢令人拍案叫絕。

太精明的人,熬不來這碗豆漿


徐國香師傅17歲子承父業,足足做了50多年的豆漿,先後教過20多個徒弟。

太精明的人,熬不來這碗豆漿


幹大林就是其中一位,也是學得最好的一位,他的店就開在朗霞街道上,一個不太起眼的店面。

太精明的人,熬不來這碗豆漿


- 50 years, 18 years, 30 years -

年半百,學了18載,做了30載

幹大林半百有餘,模樣敦厚老實,一碗豆漿學了18年,做了30年,深諳燒製豆漿的訣竅,無非四個字:潤、滑、嫩、厚。

太精明的人,熬不來這碗豆漿


他每天凌晨4點起床,磨扎前一天就泡著的黃豆。黃豆在他手上,是個精貴的東西,每天要浸泡12-24小時不等,還需根據氣溫變化,不斷做出調整,偷懶不計時這類事情,從來不會發生。

太精明的人,熬不來這碗豆漿


不管是用石磨還是電磨,他都要將黃豆磨上兩三遍,須經過反覆過濾後,才會開始生火燒漿。

太精明的人,熬不來這碗豆漿


太精明的人,熬不來這碗豆漿


生火又是一道麻煩的工序,因為他用的是柴燒。首先是選柴,選柴是一門技術活,要選沒有濃煙,碳性十足的白柴,這樣煮出來的豆漿,會自然而然散發出陣陣柴香,牽人脾胃。

太精明的人,熬不來這碗豆漿


太精明的人,熬不來這碗豆漿


其次是燒豆漿用的缸灶,裡面的膛鍋得是木質,現在難以買到,需要找木匠特別定製。

太精明的人,熬不來這碗豆漿


再是熬製豆漿,這個過程需要人寸步不離,因為火候會影響豆漿的口感,火猛了會焦,火小了會澀,幹大林必須在爐邊坐上一個小時,好的豆漿才能燒成。

太精明的人,熬不來這碗豆漿


揭蓋的那瞬間,滿屋都被豆漿的清香包裹,恰似進入了一個霧濛濛的穀物之鄉,讓人心嚮往之。

太精明的人,熬不來這碗豆漿


- Too smart people can't boil good soy milk -

太過精明的人熬不了好豆漿

差不多6點,幹大林才和老婆一起,笑眯眯地開門迎客。

太精明的人,熬不來這碗豆漿


一勺飛流直下,奶白色的液體侵進白瓷碗裡,片刻成型凝固,讓客人從“喝豆漿”,變成“吃豆漿”。

太精明的人,熬不來這碗豆漿


他的店並不只做早上的生意,每天都有不少從外地慕名而來的人,通常到下午五點,客人才慢慢開車踏上返程,而他的豆漿,也已經賣了上千碗。

太精明的人,熬不來這碗豆漿


耗費幾百塊的油錢,只為一碗2元的豆漿,這種行為在很多人看來,難以理解,不過偏偏就有人做了,而且還不在少數。

太精明的人,熬不來這碗豆漿


一碗用了心的豆漿,金錢無法衡量,千金難買心頭好,幹大林的豆漿原液,就是“吃貨”們的心頭好。

太精明的人,熬不來這碗豆漿


“時間不到,手上的功夫到不了,豆漿自然就不會好,可是很多的精明人,怎麼就不懂這個道理。”

太精明的人,熬不來這碗豆漿


- Exquisite craftsmanship -

20碗豆漿的“死板”工序

他選用的原料,必須是生長期長、顆粒飽滿、含漿高的黃豆。

太精明的人,熬不來這碗豆漿


水,最理想的是用天上落下的雨。

太精明的人,熬不來這碗豆漿


再是掌握好燒豆漿的火候,而且要用木柴燒。

太精明的人,熬不來這碗豆漿


最後是調製好豆漿的配料,做一份豪華版豆漿。

太精明的人,熬不來這碗豆漿


如此繁瑣的工序,只賣兩塊錢一碗,如此傲嬌的品牌,只賣呆萌的價格,便宜的是價格,重的是心血和情誼。

太精明的人,熬不來這碗豆漿


幹大林的豆漿,一斤只做20碗,“多做一碗,都會失了它的原味。”哪怕利潤薄點兒,也不會讓客人敗興而歸。

太精明的人,熬不來這碗豆漿


每一道工序,都有它自身的意義,少了一步都不行,做豆漿如此,做人也如此。

太精明的人,熬不來這碗豆漿


他對徒弟的要求十分嚴格,不少人受不了他“死板”的想法,兩三天就堅持不住,幹大林也不強求。

太精明的人,熬不來這碗豆漿


他要將手藝,完完整整地傳授下去,而不是隨便找個人,學個一知半解。

太精明的人,熬不來這碗豆漿


日子越來越好,生意越做越大,幹大林豆漿不僅成為市“十佳特色小吃”,而且還入選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這樣的榮耀,非一朝一夕之功,是18年的艱苦卓絕,是30年的兢兢業業,是歲月的浸染。

太精明的人,熬不來這碗豆漿


時間對每個人都是公平的,就看你自己,對它用不用心。

太精明的人,熬不來這碗豆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