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三個中國繼子送入哈佛耶魯的媽媽,是怎樣的教育理念?

我深信,優秀的父母,一定會教育出優秀的子女。

伴隨當下最流行的“中國式焦慮”,我真覺得自己是格格不入的,焦慮太多,人生就失去了味道,麻辣的太久,恐怕其它味覺就失靈了。在家人面前我經常強調:“凡事多從自己身上找原因,要嚴於律已,寬以待人。”每次看到自己的女兒有什麼問題的時候,我都會找孩子爸爸一起反思,女兒的問題是不是我們哪方面出現了示範錯誤?看到這位媽媽說她教育孩子不是秘訣和秘訣就是:“不要從孩子身上找原因,而要從父母自身找起”時,我忽然有一種志同道合的感覺,只不過我在這條路上才剛剛出發……

哈佛、耶魯,這樣的名校一提,可能很多媽媽的眼睛又亮了,的確無需掩示,沒有媽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讀名校,但是我把讀名校看成是奮鬥路上收穫的一枚果子,我們不僅僅是為了果子而上山,而是為了成為更優秀、更強健的自己而努力奮鬥,摘到哈佛不至於得意,摘到普通的果子也不必洩氣,人生的無盡可能永遠不會為了某一點而停留或終止,如果途中已經竭盡全力,收穫的多與少,大與小,完全可以坦然接受。

將三個中國繼子送入哈佛耶魯的媽媽,是怎樣的教育理念?

教育孩子的方法在媽媽手中

這位媽媽說:“在父母身上出現的問題,也會在孩子身上反應出來,父母不以身作則,而一味的要求孩子做這做那,孩子是不可能做好的。父母不應該受外界所謂教育理論的干擾,而應該將注意力集中到自己孩子的身上,而且要努力謹慎的建立起自己的教育方法,在理論和規則中,找不出培養孩子的最好方法。教育孩子的方法主要來自己於母親的本性和直覺。不完全否定理論,但一定博採眾長,其中一點非常重要,那就是,父母一定要具有準確的判斷力,能夠分辨哪些方法是適合自己孩子,哪些方法可取,哪些方法必須摒棄。正確的教育方法,是父母在對孩子長期觀察和不斷理解的過程中建立起來的。與其把孩子送培訓班,將時間花在那裡,不如仔細留意一下孩子的行動,清楚孩子在想什麼,對什麼方面感興趣,特長是什麼,有什麼方面不足……然後通過總結制定出適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法。”

將三個中國繼子送入哈佛耶魯的媽媽,是怎樣的教育理念?

她在回憶起她的父親時說:“我的父親十分熱衷於學習,但是他從來不會強迫我們學習,只是在看到我們不用功讀書的時候,才會說一句,不學習就趕不上祖國前進的步伐了。”現在到處流行說,貧窮是會代際相傳的,其實我們真正更應該關心的是良好的家風和家教對下一代的影響。她的父親只要求她們堅守一個原則,那就是,無論年齡多小,都要為自己所做出的事情負責!我們有多少家庭,只是一味在強調學習學習學習,成績成績成績,技能本領特長,但是在面對孩子做錯一些事情的時候卻會主動替孩子找藉口,為孩子開脫或輕易原諒,殊不知這種“保護”,最有害成長。

行動靠自覺,孩子是鏡子

如果誰認為養育子女就是要照顧好她們的衣食起居那麼簡單,那就大錯特錯了,如果父母的作用只是起到了讓孩子吃飽穿暖,那就出問題了,這位媽媽說她在身邊沒有人,自己喝咖啡的時候都會學習東西,就是因為從小受父親“行動靠自覺”的教育影響。

我們再來體會一下這位媽媽的用心,“在希望孩子做什麼事之前,自己總是要先做到表率,我推掉了各種酒會,連一些正常的娛樂活動我都儘量避免參加,因為我知道,我的一舉一動都在孩子們的眼裡。就連看電視或都休息的時候,我也會坐在書桌前學習或者認真的讀手裡的書,孩子們看到我的舉動,也都一會功夫紛紛私下玩具,關上電視,認真的看起書來。多年回想起來,我和孩子們都覺得學習並不是一種負擔,而像吃飯喝水睡覺一樣,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將三個中國繼子送入哈佛耶魯的媽媽,是怎樣的教育理念?

在這種潛移默化之下,她的三個孩子分別考上了哈佛大學,耶魯大學,步入上流社會,成為名副其實的棟樑之才。但是她說她從沒有照什麼所謂教育理論對孩子進行過教育,也沒有讓他們上什麼補習班或任何特殊訓練課程。她說我深信:“我們夫婦在生活中的表率作用,就是他們茁壯成長的秘訣。”

這篇文章如果只能@一個人,我一定@我們家孩子的爸爸,讓他時刻想起那個驚掉下巴的下午!事情是這樣的,女兒4歲左右的一天,看我在看書,悄悄拿走我的手機和ipad,跑到正在沙發上躺著擺弄手機的爸爸那裡,趴在他身上小聲說:“爸爸,媽媽看書呢,別打擾她,咱們倆一起躺著玩手機吧!”孩子爸爸瞬間彈坐起來!磕巴的說爸爸不愛玩手機,爸爸是在聯繫工作……可見,一個孩子的薰陶需要依靠家庭中的每一個人,你是家裡的那塊短板嗎?該醒醒了!其實那天爸爸不管真實情況是不是在聯繫工作,孩子會堅定的認為:玩手機就是玩手機!所有解釋幾乎沒有意義,所以既然成為父母,就成為一個好的父母吧!想想,如果未來那個優秀的孩子,是按照你的模樣成長起來的,不值得驕傲嗎?

關注我了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