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迁户故土难离,法院巧调解高校拆迁难

楚天都市报9月29日讯(见习记者孙婷婷 通讯员唐培森 向昱璇)历时三年,原本应该盖起来一栋教学实验楼迟迟未见踪影,原是有三户故土难离不愿搬迁。近日,在洪山区人民法院唐法官的调解下,华中农业大学顺利收回土地,即将投入教学楼建设。

1955年,华中农业大学搬迁至狮子山,这里本有6个自然村,根据校园规划,6个自然村所在地将建设为教学用地。华中农业大学将自然村变成实验农场,将原本居住的当地农民转化成为了农工。2002年,华中农业大学完成了4个自然村的拆迁工作。为了满足教学需求,2014年9月,华中农业大学准备对三胡村和孙家窑村进行搬迁,2015年9月,绝大部分村民已经搬迁,仍有三家住户,他们拒绝搬离。

现有教学实验楼不能满足实际教学需要,为早点建好教学楼,维护正常教学秩序,2017年11月底,华中农业大学采取法律途径将三家人告上了洪山区人民法院。承办法官唐法官接到案件后,查阅了大量历史资料,也犯了起愁,一边是学校急切待建的教学基地,一边是他人的生活一辈子房子,对簿公堂势必进一步激化双方矛盾,并且诉讼程序费时费力,如何让双方坐下来和平商谈成了当务之急。

唐法官通过和三家人谈话,得知他们不愿搬迁,最大的原因在于居住一辈子的地方不想离开。这三个被告中,今年81岁的万老太从祖上就居住在三胡村,经历了6代人,100多年来,一直在这片土地上耕种。说起华农的历史,万老太如数家珍。

“高校拆迁不同与社会拆迁,而且这个村子有一定历史,居住在这里的村民都有感情。”该案的承办法官唐培森介绍说道。

经与华农商谈,唐法官得知校内新建了一片还建房,便提出了置换房案,让三家人以置换的方式换到新的房子里,但仍在学校内生活。

经过半年多的努力,双方逐渐建立起对唐法官的信任,双方同意了唐法官的调解建议,采取灵活的置换方案,学校成功与三家拆迁户先后签订了房屋置换协议。

9月26日,三胡村最后一户万老太一家人正忙着搬至华中农业大学位于香樟路的小区。昨日,记者走进了华中农业大学香樟路旁右侧小区,黄色的单元楼房相当抢眼,这里离万老太原来居住的地方仅隔1.1公里左右,步行大约15分钟。“我原来住的地方较为潮湿、阴暗,门前两个大树遮阳,现在环境好多了。”万老太讲道。

9月18日,华中农业大学给唐法官送来牌匾,称赞他“巧思妙法化难题”。

“教育基地这是公共利益,我在和他们协商的时候也曾说过,万老太一家也比较通情达理。”负责该案的唐法官说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