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遷戶故土難離,法院巧調解高校拆遷難

楚天都市報9月29日訊(見習記者孫婷婷 通訊員唐培森 向昱璇)歷時三年,原本應該蓋起來一棟教學實驗樓遲遲未見蹤影,原是有三戶故土難離不願搬遷。近日,在洪山區人民法院唐法官的調解下,華中農業大學順利收回土地,即將投入教學樓建設。

1955年,華中農業大學搬遷至獅子山,這裡本有6個自然村,根據校園規劃,6個自然村所在地將建設為教學用地。華中農業大學將自然村變成實驗農場,將原本居住的當地農民轉化成為了農工。2002年,華中農業大學完成了4個自然村的拆遷工作。為了滿足教學需求,2014年9月,華中農業大學準備對三胡村和孫家窯村進行搬遷,2015年9月,絕大部分村民已經搬遷,仍有三家住戶,他們拒絕搬離。

現有教學實驗樓不能滿足實際教學需要,為早點建好教學樓,維護正常教學秩序,2017年11月底,華中農業大學採取法律途徑將三家人告上了洪山區人民法院。承辦法官唐法官接到案件後,查閱了大量歷史資料,也犯了起愁,一邊是學校急切待建的教學基地,一邊是他人的生活一輩子房子,對簿公堂勢必進一步激化雙方矛盾,並且訴訟程序費時費力,如何讓雙方坐下來和平商談成了當務之急。

唐法官通過和三家人談話,得知他們不願搬遷,最大的原因在於居住一輩子的地方不想離開。這三個被告中,今年81歲的萬老太從祖上就居住在三胡村,經歷了6代人,100多年來,一直在這片土地上耕種。說起華農的歷史,萬老太如數家珍。

“高校拆遷不同與社會拆遷,而且這個村子有一定歷史,居住在這裡的村民都有感情。”該案的承辦法官唐培森介紹說道。

經與華農商談,唐法官得知校內新建了一片還建房,便提出了置換房案,讓三家人以置換的方式換到新的房子裡,但仍在學校內生活。

經過半年多的努力,雙方逐漸建立起對唐法官的信任,雙方同意了唐法官的調解建議,採取靈活的置換方案,學校成功與三家拆遷戶先後簽訂了房屋置換協議。

9月26日,三胡村最後一戶萬老太一家人正忙著搬至華中農業大學位於香樟路的小區。昨日,記者走進了華中農業大學香樟路旁右側小區,黃色的單元樓房相當搶眼,這裡離萬老太原來居住的地方僅隔1.1公里左右,步行大約15分鐘。“我原來住的地方較為潮溼、陰暗,門前兩個大樹遮陽,現在環境好多了。”萬老太講道。

9月18日,華中農業大學給唐法官送來牌匾,稱讚他“巧思妙法化難題”。

“教育基地這是公共利益,我在和他們協商的時候也曾說過,萬老太一家也比較通情達理。”負責該案的唐法官說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