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金融雲徐敏:未來金融機構一定會發生「量子跳躍」

新金融是什麼?

阿里金融雲總裁徐敏認為,新金融是一個雲計算、大數據、AI、IoT、區塊鏈所支撐的數字金融,而新金融的實現以數據為紐帶的金融和產品指引。他也在近期的2018雲棲大會上,分享了阿里雲過去數年間在分佈式微服務、人工智能和場景方面與金融機構合作的案例和心得。

以下為演講全文,雷鋒網做了不改變原意的編輯:

金融到底該被誰來定義?說實話,美國的華爾街金融定義影響了我們很多年。我認為華爾街金融最和諧的訴求是資產的保值和增值。但是資產增值,到底應該是目標還是結果?

“金融實現民主化和普惠,擴大化和人性化”,這應該是一個目標,增值保值是一個結果,要反過來思考。而今天,互聯網能夠幫助我們實現這一點,互聯網我們把金融服務帶給每個人,而不是用戶來這邊取。互聯網是能夠讓我們以更低成本服務更多的客戶,這一切正在發生。(雷鋒網AI金融評論注:本段所引用句子來自經濟學家Robert J. Shiller《金融與好的社會》)

新金融的三種發展方向

我認為新金融是一個雲計算、大數據、AI、IoT、區塊鏈所支撐的數字金融,這五個方向我也認為是金融機構、金融科技的重要方向,而數字金融是新金融的本質。而新金融的實現以數據為紐帶的金融和產品指引,無論2B、2C,強調數字為代表,強調數字成為紐帶,強調直連。

今天想分享的這三個方向,是在過去幾年經過實踐,在今天已經基本成熟,能夠大規模利用,並且有很好業務效果了。

  • 互聯網分佈式微服務

微服務本身是一個IT概念,可以叫做SOA(Service-oriented Architecture,面向服務的架構)的升級版。我發現它的很多理念,不僅適用於IT,也適用於金融業務、金融服務。例如大中臺、小前臺,讓更多能力放在中臺,讓前臺變成以更靈活的方式來實現,強調能力的沉澱——這裡說的是持續的沉澱。

我覺得微服務項目跟SOA項目最大的區別是:SOA是個項目,單做完之後打通之後就放走了;而微服務架構是要體系,強調用沉澱的能力來去賦能新的應用,形成體制和機制,而機制也能夠用在銀行業務之上。

另外就是業務打通和能力嵌置。過去數據的價值是我們應用的財富而已,但今天我認為,應用是數據的改革形式,主要是數據。在阿里巴巴,我們強調一切業務數據化,一切數據業務化。最重要的是,要強調從生產型模型向運營型模型來轉變。這什麼概念?我們發現,花很長時間開發的系統就放著不動了,統一技術半年或者兩年變革一次。金融機構的產品也是這樣,做個產品放這邊,後面就沒有什麼優化了。

但是擴展公司(的時候),強調運營,我們會用很快的方式上線一個項目,然後不斷迭代,項目來自銀行,現在我們能做到每天版本升級更新,核心上線才花4個月。這樣的模型我覺得對IT、對業務,都會有很大的幫助改變。

我認為分佈式微服務架構能對經濟帶來一個所謂的乘法效應,就是交易的性能成倍提升,交易的成本也大幅降低,它是乘法效應,例如我們跟民生銀行一起來做分佈式的銀行,交易能力從每秒7800筆到30000筆。包括廣發銀行,我們在做整個中臺的搭積木創新,性能提升幾十倍,整個的交易能力提升很多,成本降低五分之一。基於這個平臺的業務創新,一年交易量是過去10年總和,所以他們叫線上一年,線下十年。

阿里金融云徐敏:未来金融机构一定会发生“量子跳跃”

同樣今天在廣東農信,包括杭州銀行、蘇州銀行,很多地方都在實踐,這是一個方向,通過微服務方式讓我們整個升級引擎、交易核心帶來乘法效應,同時做完之後帶動業務創新,讓業務也能逐步實現微服務化。

  • 人工智能

拋開數據智能的倫理觀不談,我認為很長一段時間之內,將是人腦制定規則和機器執行規則,但關鍵是數據在線。而且我認為數據智能將會為金融機構帶來一個指數效應,因為分佈式提升的是生產力,而數據智能和大數據改變的是生產資料和生產關係——這個變化才剛剛開始。

之前也做了一些實踐,例如和銀河證券合作,幫助銀河證券把整個理財的購買預測模型的性能提升了,包括優化證券開戶的全流程,之前30%的客戶會開戶不成功,現在降到百分之十幾。還有和南京銀行的合作。

我們做了幾個事情。一是營銷引擎,一家活動想清楚業務規模以後就上線了,今天一個平臺去做試算,做測試。我們一個月之內,做了差不多20個批次的營銷測試。在真正投入資源之前,用數據做測試。測完之後,我們就知道哪個效果更好了,才能把有限的營銷資源投入到更好的效果裡面去。今天我們去發現客戶更加需要什麼服務,比如用花唄來支付手機話費的方式把整個信貸的自用率提升了48%。

阿里金融云徐敏:未来金融机构一定会发生“量子跳跃”

又比如國泰君安的很多客戶,我們進去以後做數據分析,去發現這個客戶的喜好是什麼,例如客戶喜歡看優酷土豆,那就發一些優酷土豆的代金券吸引他,所以這是我們跟很多金融機構做數據方面的創新,這只是一個嘗試而已,才剛開始。另外也有跟中國基金行業做一個證券行業、投資行業的數據智能大賽。

  • 場景

很多金融機構一直在說缺場景,但是久了你會發現,其實我們並不缺場景,缺的是場景的消化能力。例如有一家銀行他們的網絡金融部很厲害,把當地的運營商談好了,運營商線上買手機的時候可以利用貸款分期付款,但是銀行機構每天一千多筆交易進來之後,被風險部全部砍掉了,為什麼?有風險我不能做。

我們目標是說,一方面我給金融機構帶來一些場景,在過程中我們和金融機構一起來合作,來把整個金融機構對風險、對流程的改造做起來。把這個流程做好以後,能夠消化場景之後,未來基於他可以吸收更多場景進來。

就像量子跳躍這個物理概念,電子吸收更多能量以後可以到更高的軌道上面去,我認為金融機構會發生(這樣的情況)。但那時候金融機構還是不是傳統的金融機構?需要思考。就像一個電子從這個軌道跳到那個軌道的時候,還是不是這個電子?這是不一樣的,但這個情況是一定會發生。

講幾個場景,比如天貓有阿里巴巴電商能力,包括移動、電信服務、銀行APP進來以後,可以通過銀行的收銀臺來支付買天貓商品,無論是積分還是信用付或是各種方式都支持。售後、物流我們搞定,通過這種方式把全世界最大的消費金融場景給到銀行、給到保險、給到券商,包括三大運營商,來做客戶運營,做消費金融一系列。通過這種方式,金融機構一方面活躍你的APP,有更多用戶使用。其次是面向2B場景的工具,比如供應鏈金融+區塊鏈。要把整個數字化中國結果對接的話,會加入IoT。

我認為做數字化中國,不僅僅是把產業的流程和一些線下的積累上線了,更是通過數據變成企業和外部交流的橋樑,所以數據將成為全社會企業面向內部、外部生態的協同調度橋樑。同時我們發現資源本身也是一種介質,在全社會範圍內調配資源,數據跟金融這兩者,在今天相遇了。

以阿里雲的風險服務為例,客戶來買雲計算的時候,可以獲得銀行貸款,分期付款,銀行基於一些像芝麻信用分數來看,今天到底應該給他多少信用額度,能不能放貸款。當客戶發生壞賬的時候,這時候我們可以通過雲資源場景做資源保全,例如買了一年的雲資源,第6個月發生了壞賬,我把雲資源的錢還給銀行做這個事情。再例如企業採購平臺,裡面有上萬家的大企業集採,員工福利可以通過他去買,同時那個場景下的金融需求可以跟金融雲合作。

總結一下,今天金融行業的雲會出現兩種形態,一是叫金融行業雲,目標是讓金融機構本身數字化能夠推進;二是金融產業雲,用金融視角看產業數字化的進程。在這之後,用金融機構力量來幫助產業做數字化升級;同時通過API的方式,把金融能力嵌入到產業裡面去。最後是企業數字化之後,把結果帶回來。所以金融行業雲跟金融產業雲現在相遇了,這也是阿里雲未來一兩年之內要做的事情。

創新、數據、開放……金融轉型的未來還需要什麼?

最後講一點我個人對金融轉型的思考:

1.創新一定需要特區,必須有個地方能夠把金融創新業務和IT能夠完成。我們沒有足夠的時間去讓行業裡每個人來配合我們。很多時候,我們跟銀行、保險、證券掌門人談的很好,他們決定方向要去做,但是到中一層,到某些部門都會卡斷,這是最大問題所在——最長木板決定方向,最短木板決定效果。

2.關於數據,“不知己豈知彼,不知所至豈知所需。”首先大家把自己的數據看清楚了,把裡面的數據充分挖掘之後再引進來,同時一定要基於場景基於自身數據。

3.很多銀行和我們合作非常好,是因為他們(思維)更加開放,在整個合作中沒把自己當老大。自己不是老大,所以他們走得更遠。金融會用什麼路徑實現創新,這個思維要想清楚了。我認為成為“平臺”不是唯一路徑,卻是最難的一條路。

更多金融科技資訊,請關注雷鋒網AI金融評論(公眾號:aijinrongpinglun)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