縴手金梭織美布 百年土布盼新路

纤手金梭织美布 百年土布盼新路

“要住就住轉角屋,要著就著家織布。”在興寧,這句土話流傳甚廣,其中,“轉角屋”指的是圍龍屋,而“家織布”則是指興寧土布。

舊時興寧的製造業發達,家家戶戶都有織布的木機。上世紀初,土布業最興旺時期,興寧的商人們從日本購買紡織機,從印度、英國等地購買棉紗,集世界資源在興寧生產土布。當時40萬興寧人口中有10萬從事紡織行業。上世紀二十年代末,興寧出產的土布每年在百萬匹以上,為全省之冠。

作為近代廣東土布業三大生產中心之一,而今興寧土布業在可大批量生產的機器紡織業沖刷下,逐漸衰落。嘉應學院客家研究院副院長肖文評認為,土布風格獨特、經久耐用,在當代仍有實用價值。“在臺灣的興寧人,將土布發展成文化創意產業,這對於‘紡織之鄉’興寧有借鑑意義。”

南方日報記者 張柳青 通訊員 黃佑鵬 陳遠輝 攝影:南方日報記者 何森垚

鼎盛

織布人數佔總人口四分之一

“唧唧復唧唧”。100多年前,興寧家家戶戶都有織布的木機,走在街道小巷、村子院落,都能聽到織布機工作的聲音。商人們從海外運回棉紗販賣,農戶們購買棉紗紡織後賣給商鋪或染布廠二次加工,而後運往興寧市內當時粵東最大的小商品批發市場東嶽宮,銷售到全國各地,甚至東南亞地區。

興寧地處粵東北部,扼東江、韓江上游之要衝,與贛、閩兩省為鄰,歷來手工業、商貿比較發達,自古就有“無興不成市”之說。而紡織業是興寧近代重要的手工業之一。

紡織傳統由來已久。據明朝正德年間,當時的知縣祝枝山所著正德《興寧志》記載,興寧物產有“苧布、葛布、蕉布、木棉布”。表明明朝時期,興寧織布行業已存在,且有一定市場。清朝康熙年間的《興寧縣誌》則記載,興寧土布質樸耐用,“草本者,紡以織布曰家機棉布,婦人以之制被,一被竟可終身。”此時的興寧土布是典型的家庭副業,大部分為農民自給自足,少部分剩餘才出售。

生產技術的輸入革新和生產方式的轉變,是興寧土布業興起的直接原因。清朝咸豐年間,興寧人陳晃樓等商人在佛山開設布店的同時,派人到江西吉安學習木質高型織布機製作方法和織布技術,學成後回到興寧推廣使用。“這是興寧縣織布機由織粗紗到織細紗的一次革新。”肖文評說。

相較於粗紗,細紗更輕薄、更舒適,也節省了原材料。1900年,日本先進的織機零件被引進興寧,聰慧的興寧人將其改裝使用木質自動打梭機,提升了土布的產量。兩次革新,使興寧土布從產量到質量得到新的飛躍。在這之後,興寧商人在廣州、佛山開設了三十多家“省號”商鋪,如祥泰隆、曾福記、寶嘉隆等名店,此外,還有200多家“攤號”。興寧土布業逐步實現從家庭手工紡織作坊向手工織布工廠的轉變。1918年,興寧出現第一家僱工織布手工工廠——振興布廠。興寧逐步成為廣東一大織布業中心。

為了提升土布質量,興寧開始大量從印度、英國等地收購洋紗。洋紗代替土紗用於手工織布,提高了織布的效率,新織成的棉布不但品質較優,品種亦較多,其對機制棉布的競爭力也因此得到增強。“在嘉應州的興寧用三分之二的英國棉紗和三分之一的土紗織成布疋, 然後輸出到江西和湖南。”姚賢鎬的《中國近代對外貿易史資料》中如是寫道。

20世紀20年代,興寧土布業是縣內手工業中產量最大的一種特色產業。當時,興寧40萬人口中有10萬從事紡織行業,即紡織行業佔當人口的三分之一。在羅斧月的《興寧縣鄉土志》記述中,興寧縣大宗手工業出口價值,僅土布業一項,即有400萬銀元之鉅,佔當時興寧縣手工業出口總值的九成還多。興寧土布外銷大多從汕頭出口南洋,內銷則銷售於廣州、惠州、欽州和廉州等地。

到了上世紀20年代末,興寧出產的土布已達每年百萬匹以上,其輸出貿易總額,約為1500萬元,為全省之冠。

“紡織是傳統行業,全國各地皆有,之所以興寧在當時能獨樹一幟,是因為興寧人眼界更高,敏銳把握商機,通過不斷積累、總結,取得技術上的進步,兩次革新改變了生產方式,量大質優,自然受到市場歡迎。”肖文評說,興寧的土布行業形成了集世界資源為己用,並銷售到全世界的商業網。

衰落

傳統織布手藝人屈指可數

在興寧城區有一棟5層樓的建築,外面已有些破敗,內部主要經營服裝、紡織品、針織品。這棟建築是東嶽宮市場,始建於1988年,在興寧紡織業繁盛時期,曾有上萬人在此工作,全國各地的人湧往此地購買興寧土布,是粵東地區最大的小商品市場。當時,在東嶽宮市場周邊的街道也十分繁盛,販賣棉紗、土布的商人佔據了八九成的商鋪。而今,東嶽宮仍在,但販賣興寧土布的人屈指可數。

經過半世紀的昌盛後,20世紀30年代世界經濟遭遇大蕭條,興寧土布業也迅速衰落。1934年,土布銷售陡坡式下滑,當年統計,土布輸出總額僅為300多萬,是5年前鼎盛時期的五分之一。

“興寧土布業衰落的原因是錯綜複雜的。”肖文評說,外國洋布對中國的輸入和傾銷是導致興寧土布業衰落的直接原因。特別是日本洋布對華的傾銷。其次,興寧土布業生產方式落後,使得興寧土布質量較為低劣,難以同西方工業製成品進行競爭,因此銷路勢必受到影響。當時的《新民》月刊有載:“廣東之工業,俱停滯在手工業時期。其著名者,若興寧之織布業,俱停滯在小規模手工業上。”

而當時社會動盪和苛捐雜稅的盤剝,興寧土布業在原料來源和土布銷售過程中都有各種稅收的盤剝,讓從事織布行業的百姓不堪重負。土布的外銷市場也受經濟影響逐步萎縮。“土布的第一個大市場在南洋,往昔土布的對南洋輸出頗稱繁盛,其在棉紡織品的出口總值上的地位亦頗高。近年來,一蹶不振, 至今幾已絕跡。”1937年出版的《手工棉紡織業問題》一書中如是記載當時興寧土布的出口情況。事實上,南洋是興寧商貿外銷的主要市場,除了土布外,興寧的菸葉、鹽等無一不受到影響。

在市場逐步擴大過程中,興寧偏僻的地理位置所帶來的不利影響也逐漸顯現。興寧地處粵東北山區之中,交通不便,距離通商口岸和省城均較遠,也最終制約了土布業的發展。“上世紀30年代時,興寧這個古老的織布區仍保持著巨大的染織中心的地位,雖然該地的織布業因為地理位置的不利,已有漸次移向其他口岸的趨勢。”肖文評說。

銷售市場的衰落也讓手工業從業人員大量失業、下崗。僅1934年一年中,土布廠家倒閉數家,而家庭式的小作坊因不能維持而停業的也數不勝數,據統計,停機的織布機2000個以上。1935年,土布失業人數約佔總從業人數的七成。1936年,小作坊已有80%停機。

“興寧土布業因社會購買力弱,外貨攙奪市場等原因逐漸衰落。”肖文評介紹,1945年抗日戰爭後至興寧解放前夕,由於土布業原料匱缺、物價暴漲,興寧土布業繼續蕭條,至今已難以看到用木機織成的興寧土布了。

對策

融入文創元素傳承土布技藝

“紡織專業鎮”寧新街道位於興寧中心城區,驅車遊逛寧新街道仍可見部分紡織廠、漂染廠。但如今,紡織廠已不用木機織布,現代化的自動織布機“轟隆隆”地工作著。

陳健偉是寧新街道一家毛巾廠的廠長,他祖輩幾代都從事著紡織行業。“聽爺爺說,寧新街道紡織業鼎盛時期,四周都是紡織廠、漂染廠,全國各地的人都集聚此地購買土布,商貿十分發達。而現在紡織廠都沒有幾家了,更別說使用木機織布的土布傳統織布技藝的人,已經很難找到了。”陳健偉說,因為交通不便,非原材料供應中心,近幾年興寧的紡織業越來越難做,每年銷售額保持穩定便已不錯了。

坐在2米長的木機前,李先生腳踩踏板,手拿起梭子,隨著梭子帶著緯線在經線間來回穿梭,經線和緯線交織結合在一起,布也就一點兒一點兒地變長。李先生居住在寧新街道皇嶺村,他仍使用著傳統的織布技藝紡織興寧土布。李先生家裡有3臺木機,接受著來自全國各地的訂單,讓他製作婚嫁使用的條布、喪服、和尚尼姑的服飾等。“訂單量都不大,都是些特殊服裝的製作。”李先生說,半手工製成的土布服飾比全機械化製成的普通布料服飾價格貴,但經久耐用,仍受到小眾市場的歡迎。“現在仍使用木機織布的幾乎找不到了,我年齡也很大了,想著做完這幾年就不做了。以後土布機的織布工藝怕是沒人繼承了。”

土布業的興盛,對近代興寧社會經濟發展起到重要的作用,也對興寧周邊縣社會的近代化轉型有一定影響。肖文評認為,土布業不僅解決了興寧剩餘勞動力的就業問題,更帶動了興寧商品市場的興盛。“所謂‘無興不成市’,說的就是興寧商貿市場的繁榮,帶旺興寧商貿市場,興寧土布行業功不可沒。”肖文評說當時興寧農民通過織布所得已遠遠超過農產所得。興城鎮新豐街乃至西門街、萬盛街、朱紫街、華興街、高鋪街、鹽鋪街成為布匹交易的重要場所,熙攘喧鬧,一片繁榮景象。

而興寧土布業的興盛也刺激了臨近縣織布業的興起和發展。如原靠賣苦力維持生計的五華人,也紛紛開設織布廠,家庭織布業便從興寧城鄉蔓延到五華的新橋、華城、轉水、大壩的澄湖等地。“可以說是村村寨寨事紡織,家家戶戶機杼聲。”

雖然興寧土布不如現代自動化織布機織出來的布精緻,卻經久耐用,且為純天然的環保產品。興寧人遷往臺灣時,把土布技藝帶往臺灣,並帶旺了臺灣的土布市場。隨著大陸土布市場的衰落,臺灣的土布銷售市場也逐漸衰落。但聰慧的臺灣客家人將土布產業打造成文化創意產業。“幾年前我去往臺灣考察時,就看到臺灣客家景區景點中有土布製成的客家服飾、小錢包等用品,受到遊客廣泛歡迎。”肖文評說。

此外,桐花盛開的季節,在臺灣的客家人都要組織過“桐花祭”的節日,來紀念先輩從梅州帶去油桐種植技術的歷史,傳遞客家人敬天地、重山林的傳統。而每年的“桐花祭”,客家人都要穿上土布製成的客家傳統服飾過節,讓土布技藝在臺灣得到進一步流傳。

“興寧可借鑑臺灣的做法,將土布技藝用在文化創業產業中,用客家文化來包裝土布產品,勾起客家人的鄉愁,也可讓這項技藝得以傳承。”肖文評說。

■他山之石

浙江省金華市櫸溪村:

搭建手工織布

體驗場

傳承傳統技藝

紡織產業是浙江省經濟發展過程中的重要支柱產業之一。紡織業在浙江省由來已久,在金華市磐安縣大盤山北麓,坐落著一個群山環繞、山川秀麗、環境幽奇的小山村櫸溪村,村裡擁有著悠久歷史的紡織技藝。村裡1300多人,95%以上都姓孔,他們是孔子後人,世稱“孔子婺州南宗”。

這個藏於深山中的孔氏家廟和儒家聖地,每年迎來10萬遊客觀賞,但此前有遊客反映,到村裡玩一圈5分鐘就夠了,無法感受古村的生活,也沒有紀念品可帶回家。

意識到這一短板後,近年來,磐安縣通過在櫸溪村打造手工織布體驗場,讓遊客來到這裡不僅能買到村民手工製作的書皮、扎染服飾、帶子、電腦包等,還能隨時走進村民家裡,參與體驗織布技藝,看看一根根細絲是如何織成布,一塊塊布又如何成為大家手裡的手工紀念品。

這一舉措不僅進一步拉動遊客數量的提升,也使更多遊客留下來消費,村民們的收入得到提升,另一方面也讓傳統織布技藝得到傳承。

■名詞解釋

土布:

土布又稱“粗布”“家織布”。多采用全棉織造而成,由木機織成。土布常常有規律的經向條紋,稍顯粗糙。完全土法紡紗織造的土布是完全環保的產品。土布的特點全棉、手紡、手織,缺點是幅寬比較窄、色牢度差。土布紡織需要經過軋棉、彈棉、紡紗、漿紗、繞紗、走紗、染紗、織布等繁瑣工序。

興寧土布:

興寧土布顧名思義為興寧出產的土布。興寧土布之所以能佔領市場,是因為興寧人對土布技藝進行了技術和機器兩次革新,讓興寧土布質量和產量提升,深受市場歡迎。興寧土布中以葛布為主,主要是灰色的,稱灰葛布,多用來製作中學生的校服,農家也常用以縫製日常家居和勞作的衣服。


分享到:


相關文章: